发表时间: 2024-08-19 09:47
我说的“老安埠街”,是上世纪末改造前的安埠街。从西端的红旗大街,到中端的通天街,是老安埠街的“灵魂”,各类商铺云集在此,形成了香坊“老”区最为繁华的商业地段。上世纪七十年代起,至九十年代末安埠街改造前,老安埠街上还有许多“人物”,他们在这条街上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却让很多人记住了他们。闲着没事儿,听我给你念叨念叨,看看你能想起几个。
1、石雅杰——老安埠街上让人尊敬的“接生婆”。
提起石雅杰,老安埠街上没有不认识她的,因为她是那个年代香坊区很有名望的“接生婆”。
在香坊肉类商店对过有一排平房,石雅杰的家就住在这里。中年的石雅杰个子不高,短发,面色较黑,那个年代多数都是多子女家庭,女人生孩子多数都在家里,临产时就找石雅杰给接生。在老安埠街上居住过的50左右岁的人,很多都是石大夫给接生的。人们对她也都充满了敬意。
图片来自网络
2、韩大夫——老安埠街上的儒雅医生。
在老安埠街上有个很窄的小胡同,顺着胡同向里走,几经拐弯就能走到老市场,韩大夫就住在胡同口。
韩大夫是香坊区人民医院的医生,个头不高,略显清瘦。每天早起,有时拿把“宝剑”舞上一段,有时练练太极或是“竞走”,神采奕奕,精神饱满,遇有熟悉的人,总会点头示意,温文尔雅,含蓄内敛。韩大夫儿科看的好,那时我家孩子小,闹个毛病啥的就去找韩大夫。后来得知韩大夫的儿子是我的初中同学,将近50年了,我们同学还保持着联系。
3、孟宪泽——老安埠街上酒量很大的骨科医生
在老安埠街中端有一条街道——通延街,在通延街口有一排平房,每家都带个小院儿,孟宪泽大夫就居住在这里。
孟大夫是骨科医生,身材魁梧,说话嗓音洪亮,喜爱喝酒,每天脸色都是红红的。老安埠街上的很多人都认识他,谁有个“伤筋动骨”毛病找到他,都能给热心治疗,而且是免费。孟大夫有2个儿子,二儿子小名儿叫“孟二”,身体壮实,以前经常看到他用轮椅推着母亲赛太阳,很有孝心。
孟大夫有个小舅子,好像叫“柱子”,小时候很淘气,长大后娶个媳妇,生有一子早已成人。“柱子”做点小生意,现在也已六十多岁了。不知现在生活的如何。
图片来自网络
4、齐老爷子——老安埠街上卖杀虫药的失明老人
与孟大夫家住邻居的有个齐姓老人,白发苍苍,双目失明却心地善良,嘴角长个肉瘤,每天柱个拐棍,胸前挂个布兜,坐在街口,嘴里喊着:虱子药,臭虫药,蟑螂蚂蚁耗子药,在叫卖杀虫药。走过他身边,就能闻到一股杀虫药的味道。
老人家虽然眼睛看不见,性格却很开朗风趣,爱讲笑话,能靠手指的感觉,分辨出钱币的面值。直到现在,原来居住在老安埠上的人们,还能记得老人家叫卖的声音,以及步履蹒跚的身影。那时,卖杀虫药的老齐头,是安埠街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5、“大宝子”——老安埠街上“五大三粗”的黑大个
“大宝子”姓郑,居住在老安埠街中段,个头巨大,粗壮,嗓音发焖,可能是肥胖的原因,走路多了就气喘吁吁。
年轻时的“大宝子”经常带领一伙儿“小社会”在街上欺负人,夏天天热,“大宝子”脖子上经常搭条湿毛巾降温。随着年龄增长,家里给他说了门亲事儿,媳妇是外地的,身材瘦小,长的还算清秀,“大宝子”这才消停了不少,有时也和媳妇吼叫,但多数时间还是对媳妇很好。后来,“大宝子”离世,老安埠街改造,“大宝子”的话题也就淡了。
图片来自网络
6、老大、老二——老安埠街上的“小老板”
在老安埠街上有一家叫“快乐园”的朝鲜族小餐馆,主人就是“老大老二”小哥俩。
“快乐园”位于香坊区文化馆斜对过,不远处有个“旱厕”。“快乐园”生意火爆,哥俩每天都忙忙碌碌,挣了不少钱。那个年代,去“快乐园”点份拌干豆腐丝、酱骨架、凉拌明太鱼、大米饭泡酱骨头汤,再来点小烧酒,喝点生啤酒,那就是享受,因为有民族风味,加之价格亲民,生意非常火爆。随着老安埠街改造,“快乐园”小时在人们的视野。几年后,在改造后的安埠街上,还是原来的位置,又开了家“快乐园”,可生意和以前比,那就是天地之别了。
7、肖家水房——老安埠街上最“热”的地方
上世纪的安埠街,居民大多都是“生炉子”作饭,烧开水不方便,在老安埠街上的苏顺胡同旁边,有一处临街房屋,主人姓肖,利用自家房屋,开了家热水房,一暖壶开水是几分钱还是一毛钱我记不清了,但它却是老安埠街上最“热”的地方,很多居民都来“打开水”。那个年代,这个热水房为附近居民解决了“喝开水”的难题。
“肖家水房”有个儿子叫“老贵”,为人仗义,现在也有70岁左右吧,经常去钓鱼,嗮的黝黑,很是健康。
今天暂且聊到这里。老安埠街上,能认人记住的“人物”还有很多,如果你对老安埠街上的人和事儿也有记忆,就请在评论区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