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25 10:58
溥仪都退位了!陕甘总督还在率清军攻城,连攻下18座城,险些翻盘
1912年2月12日,紫禁城养心殿内,一声哭泣打破了数九寒天的寂静。随着隆裕太后在退位诏书上盖下宝玺,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就在溥仪退位之际,千里之外的西北边陲却掀起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反扑。陕甘总督升允,这位大清朝的忠臣,不顾朝廷已经覆灭的事实,率领清军连下18座城池,一度将革命的胜利果实推向悬崖边缘。这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最后一次清军反扑,不仅险些改写了历史的走向,更为中国近代史增添了一抹悲壮而又荒诞的色彩。
大清帝国的兴衰史,堪称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从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盛世,到嘉庆、道光年间的由盛转衰,再到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急转直下,这个曾经威震天下的帝国正在走向它的末路。
嘉庆年间的"川楚教乱",就像一记重锤,狠狠砸碎了满清盛世的华丽外衣。从那时起,大清王朝就开始了一路狂奔的下坡路。
鸦片战争后,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沦为了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条约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地飘来,每一份都意味着丧权辱国。大清的统治者们,被打懵了。
他们想自救,搞了个洋务运动,结果又是一场空。各种反清势力像打不完的地鼠,这里刚按下去,那里又冒出来,把清廷折腾得晕头转向。
就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叫升允的人,悄然登上了历史舞台。升允,多罗特氏,蒙古镶黄旗人,生于1858年。
他的家族,可以说是清廷的铁杆粉丝。世世代代都在为大清当官,他爹纳仁更是混到了从二品的工部侍郎。但升允并没有因为家里有矿就变成纨绔子弟。
这小子倒是个读书种子,一心想着要延续家族的辉煌。1882年,他考中了举人,从此踏上仕途。有了家里的关系网,升允的官场之路走得还算顺风顺水。
1900年,升允登上了山西按察使、布政使的位子。这一年,成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从默默无闻的小透明,一跃成为朝廷的重要人物。
本来一个举人出身能混到从二品已经是顶天了,但升允的好运气还没用完。1900年6月,慈禧老佛爷因为义和团的兴起,突然觉得自己又行了,居然向十一国宣战。
结果可想而知,八国联军杀气腾腾地打进来了。慈禧和光绪皇帝只能仓皇出逃。这一路逃难,从直隶到山西、陕西,沿途的官员们都使出了浑身解数。
有人伺候得好就升官,伺候不好就掉脑袋。升允就属于伺候得好的那种。他亲自带兵护送,把慈禧和光绪一路护送到西安,再护送回京城。
路上遇到危险,升允更是身先士卒。慈禧扮农妇,他就扮车夫。就是这一路护送,升允获得了慈禧的信任,又升了陕西巡抚。
有了慈禧的信任,再加上升允懂得用钱铺路,只要朝廷有捐官活动,他是次次不落。人缘又好,升迁速度那叫一个快。1905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他就升任了陕甘总督,成了一品大员。
宣统元年(1909年),因为反对君主立宪制,升允被罢免了。但没两年,因为武昌起义,局势突然紧张起来,朝廷又紧急让他官复原职,去清缴革命军。
升允这一次上任,可以说是派上了大用场。他不但不是贪官,反而是个清廉的好官。在任上,他还办了不少好事。
比如他重视教育,1902年上书光绪,要求开办"陕西大学堂"。光绪批了2万两白银,升允不但把钱全部花在学校上,最后还超支了一万多两,他都想办法给凑齐了。
这就是现在西北大学的前身。他还兴办地方工商实业,发展农业,引进了许多外地的优良品种在陕甘种植。还积极推动新项目,比如开设邮务、洋务、铁路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了。这一声枪响,彻底打破了大清朝摇摇欲坠的统治。革命的浪潮如同滔天巨浪,席卷全国。
清廷像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地应对着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各省纷纷响应革命,宣布独立。
眼看着大清的江山就要断送在自己手里,慈禧的侄子摄政王载沣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连忙召集大臣商讨对策,却发现朝中已是人心涣散。
有的大臣主张立即改革,有的则建议退位让贤。就在这个节骨眼上,载沣想起了那个曾经护送过慈禧太后的忠臣升允。
升允此时正在陕甘总督的位子上坐着。接到朝廷的紧急召唤,他二话不说,立马启程赶往兰州。
到了兰州,升允马不停蹄地组织兵力。短短几天时间,他就集结了40多营的队伍。这支队伍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是精锐。
升允带着这支队伍,开始了与当地革命军的激战。他的作战风格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雷厉风行。
打仗就跟下棋一样,升允每一步都走得精准无比。他带领的清军,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取得了不小的战果。
正当升允准备再接再厉的时候,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传来了。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了。
这个消息对升允来说,简直比天塌还要可怕。他连忙发出一封又一封的电报,想要阻止溥仪退位。
可是,他发出的电报就像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升允心急如焚,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
在他看来,只要还有一寸土地在手,他的皇帝就还在。于是,升允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封锁溥仪退位的消息。
他对外宣称,自己是奉命"勤王"。这个"王",自然就是已经退位的溥仪。升允打着这面旗号,开始了更加疯狂的反攻。
当时,升允手下的甘军旧部只有4000多人。就算加上新扩充的军队,兵力也是捉襟见肘。
但升允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果断,在声势浩大的革命军面前连战连胜。他的军队像一把尖刀,迅速插入敌人的腹地。
长武、彬州等18座城池,在升允的猛攻下相继失守。升允的剑锋,直指西安。
在升允看来,只要拿下了西安,他就可以迎回皇帝,在这里重建大清的统治。他暗自盘算着,连南明都能苦撑18年,何况是他的大清!
然而,升允的这番作为,引起了革命军的高度警惕。溥仪已经退位,革命新军本来是希望能够和平谈判的。
为此,革命军没少派人找升允和谈。但升允一门心思都扑在了迎回皇帝上,对和谈的提议置之不理。
雷恒炎是第一个来找升允和谈的。结果呢?被升允斩首抛尸。接着,朱长春又登门拜访。升允二话不说,把他钉死在城门上,以示决心。
不仅如此,凡是在交战中被升允俘虏的革命军,都被他处以极刑。升允的这番手段,不可谓不狠辣。
在升允看来,他这么做都是为了重建大清。可在旁人眼里,他简直就是丧心病狂了。
眼看着西安就要落入升允之手,革命军终于坐不住了。西安位置重要,承东启西,连接南北。
若是让升允占据西安,再以函谷关为关隘据守一方,那可就真的麻烦大了。升允的如意算盘,大家又岂能看不明白?
于是,四川、云南等四省的革命军,开始联合起来围剿升允。大军压境,形势岌岌可危。
升允虽然有些本事,但也不是孙武转世。区区数千人的兵力,面对四省联军的围剿,怕是难以回天了。
升允的军事才能,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反扑中展露无遗。他率领的清军,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迅速插入了革命军的腹地。
长武、彬州等18座城池,在升允的猛攻下相继失守。这些城市的沦陷,不仅让革命军损失了大片地盘,更是动摇了他们的军心。
升允的进攻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他的军队像是一阵旋风,所到之处,革命军望风而逃。这些城池的守军,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的抵抗,就被升允的大军攻破了城门。
在攻城略地的同时,升允还善于利用舆论战术。他四处散布消息,声称自己是奉皇帝密旨"勤王"。这个说法,让不少还在观望的清军旧部蠢蠢欲动。
升允的这番操作,可以说是玩得一手好牌。他深知,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人心未定。许多人虽然口头上支持革命,心里却还对大清抱有幻想。
趁着这股东风,升允的军队如入无人之境。他们所到之处,不少地方官员和军队都主动投诚。这更加壮大了升允的实力。
升允的剑锋,直指西安。在他看来,只要拿下了西安,他就可以迎回皇帝,在这里重建大清的统治。西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若以函谷关为关隘据守一方,倒是个理想的所在。
然而,升允的这番作为,引起了革命军的高度警惕。溥仪已经退位,革命新军本来是希望能够和平谈判的。为此,革命军没少派人找升允和谈。
但升允一门心思都扑在了迎回皇帝上,对和谈的提议置之不理。雷恒炎是第一个来找升允和谈的。结果呢?被升允斩首抛尸。
这种血腥的手段,让革命军震惊之余,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围剿升允的决心。接着,朱长春又登门拜访。升允二话不说,把他钉死在城门上,以示决心。
升允的这番手段,不可谓不狠辣。他似乎是想用这种方式,向所有人展示他誓死效忠大清的决心。但在旁人眼里,他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理解范畴。
不仅如此,凡是在交战中被升允俘虏的革命军,都被他处以极刑。升允的这番手段,让革命军士兵闻风丧胆。在他们眼中,升允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对手,而是一个冷血无情的刽子手。
升允这种不留余地的做法,反而激起了革命军的强烈反抗。他们意识到,如果不能迅速击败升允,后果将不堪设想。
眼看着西安就要落入升允之手,革命军终于坐不住了。西安位置重要,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若是让升允占据西安,再以函谷关为关隘据守一方,那可就真的麻烦大了。
升允的如意算盘,大家又岂能看不明白?于是,四川、云南等四省的革命军,开始联合起来围剿升允。大军压境,形势岌岌可危。
面对四省革命军的联合围剿,升允的处境变得异常艰难。他的军队虽然战斗力强,但毕竟兵力有限。面对源源不断涌来的革命军,升允的反扑势头开始减缓。
在西安城下,升允遭遇了自反扑以来最强硬的抵抗。革命军在城内构筑了严密的防御工事,并集中了大量的精锐部队。升允的军队虽然连续发动猛攻,却始终无法突破城防。
战事陷入了僵局,升允的处境越发艰难。他的军队虽然士气还在,但长期的征战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升允"勤王"的说法。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彻底打乱了升允的计划。原来,溥仪退位的消息终于传到了前线将士的耳中。这个消息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清军将士心中最后一丝希望。
升允苦心经营的大业,眼看就要功亏一篑。他气得声泪俱下,痛骂朝廷的软弱无能。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升允甚至说出了"今已无君可事,只一死报圣恩"这样的话。
然而,就在刀锋即将挨着脖子的时候,升允又反悔了。他突然想到,皇帝还活着呢,我怎么能死?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升允又找到了新的动力。
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升允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老臣尚在此,幼主竟何如。倘遇上林雁,或逢苏武书。"这首诗展现了升允誓死效忠的决心,也道出了他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然而,形势已经不容升允再做挣扎。在革命军的强大压力下,升允不得不放弃了继续进攻西安的计划。他带领残余部队,开始了艰难的北撤。
这次北撤,标志着升允的反扑行动彻底失败。他苦心经营的18座城池,最终还是落回了革命军手中。升允的这场惊天动地的反扑,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升允的北撤之路,可谓是一路荆棘。他带领着残余部队,在茫茫大漠中艰难跋涉。这支曾经威风凛凛的清军,如今已经成了丧家之犬。
沿途的革命军穷追不舍,升允不得不多次改变路线。他们时而藏身于荒山野岭,时而潜伏在偏僻村落。这位曾经呼风唤雨的陕甘总督,如今却像个逃犯一样东躲西藏。
然而,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升允依然没有放弃复辟的念头。他开始尝试各种办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策动蒙古"勤王"的计划。
升允深知,蒙古地区一直是清朝的坚实后盾。他派出心腹,秘密联络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升允向他们描绘了一幅大清复辟的宏伟蓝图,试图争取他们的支持。
这个计划虽然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却并非完全没有可能。毕竟,蒙古与清朝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升允的这番努力,也确实在一些蒙古部落中引起了共鸣。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如升允所愿。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蒙古部落选择了观望或者干脆支持新政府。升允的"勤王"计划,最终成为了一场空。
眼看蒙古计划失败,升允又将目光投向了国外。他决定东渡日本,寻求日本方面的支持。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一步险棋。
升允冒着巨大的风险,秘密前往日本。在日本期间,他四处奔走,试图说服日本政府支持清朝复辟。他向日本方面描绘了一幅大清复辟后与日本结盟的美好前景。
然而,日本政府对升允的提议并不感冒。他们更倾向于与新成立的中华民国政府打交道。升允的这次东渡之行,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就在升允东奔西走、四处碰壁的时候,中国的政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1916年,袁世凯突然去世,中国政坛顿时陷入了混乱。升允敏锐地嗅到了其中的机会。
他迅速联系上了同样怀有复辟之心的张勋。两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一搏。1917年7月,在升允的支持下,张勋率兵入京,成功拥立溥仪复辟。
这一天,升允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紫禁城的日子。他兴奋地在日记中写道:"吾皇万岁,大清复兴!"然而,升允的兴奋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仅仅12天后,段祺瑞就带兵攻入北京,再次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溥仪再次退位,升允和张勋的复辟梦想彻底破灭。这次失败,给了升允沉重的打击。
复辟失败后,升允不得不再次踏上逃亡之路。他辗转各地,颠沛流离。曾经的一品大员,如今却成了一个四处躲藏的逃犯。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升允备受煎熬。
然而,即便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升允依然没有放弃对大清的忠诚。他依然在暗中联络旧部,谋划着下一次的复辟行动。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持他的人越来越少。
最终,升允选择了在天津租界定居。在这里,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几年。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陕甘总督,如今只能在租界的一隅回忆往事。
1931年7月23日,升允在天津租界病逝。临终前,他依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皇帝。据说,他最后的遗言是:"臣,无颜面见先帝于九泉之下。"
升允的一生,可以说是大清最后的余晖。他的忠诚,他的执着,他的不屈不挠,都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升允的故事,也许会让人感慨,也许会让人唏嘘。但无论如何,它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笔。这个执著于旧朝的忠臣,用自己的行动,为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留下了最后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