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2 18:26
中国人喜爱“看热闹”,其作为一种传播现象,含义上经历了怎样的流变?它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有何影响?管理层等相关方面该如何应对?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论述。
什么是“看热闹”
“看热闹”作为一种传播现象,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的市集与庙会。在那个信息传播手段相对匮乏的时代,人们通过聚集在热闹的场所,观看各种表演和活动,以获取外界的新鲜信息。这种传播方式既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也促进了信息的广泛传播。
“热闹”一词出自《朱子语类》卷二五:“季氏初心也须知其为不安,然见这八佾人数热闹,便自忍而用之。”这里的“热闹”是形容八佾舞的盛况,有繁荣和欢乐的意思。
从人类起源开始,群居的生活提供了围观、凑热闹的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新闻传播媒介的多样化使得“看热闹”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
民国时期,“看热闹”一度成了冷漠的代名词。“看客”一词最初出现在鲁迅先生的叙事文本中。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指出,“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彩。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那些同学就是“看客”,这些“看客”不但缺乏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就连最起码的人类同情心也丧失殆尽,“看客文化”的形成,与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国情有关。
如今,“看热闹”一词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积极性。2016年,有人将“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在信息网络时代,我们会自我调侃自己是吃瓜群众。通过网民发帖和“看热闹”,各种各样的事情都可能会被记录下来:有的可能是作为事件发生的证据;有的可能是展示生活中温暖、幸福的片段;还有的可能是新近发生的不公平的事情。
这类不平事经过网友的讨论不断发酵,促使事件日益透明化、清晰化,最终形成正面的处理结果。吃瓜群众也会在围观过程中增进对社会和文化问题的了解,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看热闹”式传播的正影响
在新闻传播领域,“看热闹”一词通常指代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它主要体现为对热点事件、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报道,更多地强调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围观心态和娱乐化消费。
从传播方式的主要特征来看,“看热闹”式的新闻传播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和娱乐性。在时效性方面,这类新闻往往能够快速抓住公众的注意力,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在娱乐性方面,它们通常包含大量的情感元素和戏剧性冲突,能够激发受众的观看欲望和讨论热情。
对于新闻传播而言,“看热闹”既是一种独特的传播方式,也是媒体吸引受众、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手段。
首先,它能够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更大范围地吸引受众。媒体传播的重要动因是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在泛娱乐化时代,流量、眼球成为部分媒体追逐的目标,迫使有价值的新闻让位于吸引眼球的新闻。新闻就是“吃瓜”的主体,有名人效应的新闻或小道消息更受网友的关注。一些媒体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特征,在合适的时段投入引人注目的信息,以加大事件的引流和围观现象的发生。
其次,它能够促进社会问题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吃瓜”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安全治理的积极性。
2016年,辱母杀人案主人公于欢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一新闻一经报道,在网友中引起轩然大波。尽管当时案件二审尚未启动,但是,舆论的争议却显示出法律条文所不能涵盖的更深层意思。无疑,此事切入了一个关于法律与伦理的命题。法律不能向不法让步,法院也不会简单地认定哪方受伤严重哪方就是受害者。于欢案成为全民法治共享的典型案例。
“看热闹”式传播的负影响
首先,“看热闹”式的新闻传播往往忽视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容易误导公众。过度的炒作和渲染容易导致信息的失真和扭曲,甚至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
其次,它过于追求话题性和点击率,导致内容质量低下,缺乏深度和价值。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今年发生的“‘胖猫’跳江事件”。
一方面,“胖猫”作为一名游戏代练,在社交媒体上拥有一定的粉丝基础,他的离世本身便具有一定新闻价值。其姐姐在网络上以受害者的角度发表言论,将事件推向了舆论的高潮。这些言论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公众,使得网友们纷纷站在“胖猫”的角度,对谭竹进行指责和谩骂。这种情绪化的舆论氛围,无疑加大了事件的处理难度,也对谭竹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网络主播的介入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的扩散。他们通过发布视频支持“胖猫”姐姐,进一步煽动了网友的情绪。这些视频往往缺乏客观性和深入调查,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舆论的混乱。
此外,网友们纷纷点外卖送到“胖猫”跳桥的地方,以慰亡灵。这种无序的集体行为不仅影响了公共秩序,也反映了部分网友在面对网络事件时缺乏理性和自律。在警察介入调查后,事件真相逐渐浮出水面,“胖猫”和谭竹之间并非“胖猫”姐姐描述的那样,这一反转使得之前的舆论氛围瞬间崩塌,网友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对谭竹表示歉意和同情。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反映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误解和偏见,这些误解和偏见又会进一步影响公众的判断和态度。因此,在面对网络事件时,我们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轻信片面之言,也不盲目跟风。
网民在面对网络事件时,应该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不轻易对他人进行指责和谩骂。同时,媒体在报道此类事件时也应承担起应有的职业责任,通过深入调查和客观报道来揭示真相,而不是简单地迎合公众的情绪和期待。
最后,这种传播方式容易引发负面社会效应,如网络暴力、道德沦丧等。
如何应对“看热闹”式传播
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看热闹”的传播方式引发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笔者提出相关应对策略。
一、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于传播内容的监管和审核,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媒体和平台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媒体议程设置要警惕“泛娱乐化”趋势,强化“把关人”职责,对新闻信息来源应多方核实,报道内容要公平客观规范,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信息观念。
三、相关部门应该鼓励高质量的内容创作和传播,提高内容的深度和价值。加强对原创内容的支持和保护,推动内容创作者提高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鼓励媒体、平台和网红不断创新发展,以满足受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平台规则设计上,应由“流量至上”上升到“流量至善”。
四、加强媒体素养教育,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信息鉴别能力。这有助于公众在面对各种信息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避免被误导或误导他人。
五、以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推动媒体行业健康发展,为媒体提供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
来源 新闻前哨公众号
编辑 景诗瑶
二审 冯路玉
三审 王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