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揭秘恶时辰之神父:权力斗争中的不专业精神领袖

发表时间: 2024-11-04 08:32

揭秘恶时辰之神父:权力斗争中的不专业精神领袖

安赫尔神父的孤独是精神上的孤独。

他是精神领袖,日常工作就是关注教众的精神状态,让大家精神健康。

尽管神父的形象比镇长正面,马尔克斯对神父及其代表的西方宗教还是持一贯的嘲讽态度。

小说从神父起床开始,以神父起床结束,神父还是一个重要的功能型人物。

一‪、苦行僧+卫道士

神父生活清贫,挺能吃苦。他穷得没法再穷,平时穿的白长袍打补丁,身上的法袍四边缝了又缝,脚上穿着一双破旧的鞋,两只手很粗糙,指甲黢黑,像是被火烧焦了似的。

教堂一直破烂不堪。他都不在意。

开头结尾都写了他非常简单的晚餐:煎上一片肉,盘子里盛着午饭吃剩的一截煮得半熟的木薯和一点冷米饭;煎了几片青香蕉,煮了点牛奶咖啡,就着一小块奶酪吃下去。

——煎青香蕉、热牛奶是他的晚餐搭档。

有一个连接《百年孤独》的设定,安赫尔神父现年61岁,从马孔多卸任,来到《恶时辰》这个小镇19年了。

《百年孤独》的描述是:一个干劲十足的当代卫道士,为人苛刻又大胆莽撞,每天多次亲自敲钟催人警醒,挨家挨户叫起贪睡的人去望弥撒。

《恶时辰》中,神父回忆马孔多往事:

他曾经拒绝给一个上吊自杀的人举行基督教的葬礼,原因是狠心的马孔多居民反对安葬这个自寻短见的人。

排斥自杀者的是马孔多还是基督教?狠心的是马孔多居民还是神父?

以上可以作为理解《恶时辰》中神父形象的钥匙。

二、工作总结

神父的职责是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是建设模范镇。

但现实是,小镇有钱有势的都没有好人,这肯定不是好的价值导向,小镇的精神面貌非常糟糕。

在独裁统治下,孔子、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都干不好这份工作。

神父做过一个简短的“十九年工作总结”,大意如下‮:

1、小镇出现新变化。

①公开姘居现象基本消失。19年前,有11户有地位的人家公开姘居,现在只有1户。但他这个统计明显有误,法官和哈科夫都跟女人姘居,至少2户了。

②居民道德风尚有很大提高。当年俄国舞女在斗鸡场上跳脱衣舞,一老头带头冲观众撒尿,观众纷纷效仿。现在大家都很遵守教规。

2、19年来神父所做工作。

多年来坚持培养居民道德观念。小镇的教堂在整个教区最破烂不堪,因为神父把全副精力都用于提倡道德和良好风尚了。

3、工作计划。

建设模范镇。神父将向主教区申请,派一位年轻有为的人来小镇,兴建本教区最好的教堂。到时候神父就告老还乡。

4、实际工作情况。

希拉尔多大夫曾发出灵魂拷问:

您明明知道一切都是老样子,却非要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包得严严的。我想,这恐怕不是上帝的意愿吧。这些天,您没有感觉到,您的一番苦心正在化为乌有吗?您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您是不是打算给道德也贴上一块橡皮膏啊?

神父说每天晚上都有一种感觉,一番苦心正在化为乌有,“正因为如此,我才想要第二天更加努力从头干起。”

听起来很像西西弗斯,每天都在重复做无用功,但还在坚持做,但神父跟西西弗斯悲情英雄的形象毫无关系。

三、匿名帖

镇长和神父都有责任管一管匿名帖的事。但受害者蕾薇卡跟几位太太去找神父求助,他毫不在意,甚至开始做19年来的工作总结。

大夫坚持问神父的看法,他才说:这是在一个堪称典范的城镇里出现的妒忌现象。说明神父意识到匿名帖涉及到道德问题,而这正是他的职责范围,但他还是不当回事。

阿希斯寡妇建议神父在周日布道时谈一谈匿名帖之事,神父说那怎么行,那不是小题大做,但不得不答应。到了周日,他把这事忘了。

神父的逻辑是:他会从忏悔中知道大家的隐私,匿名帖上没有真话,不用在意。很明显的bug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在忏悔中讲真话,也并不是所有匿名帖内容都是假的。

更重要的是,大家的担忧、恐惧都是真的。

另一个支持神父的现象是:穷人对匿名帖感到痛快。法官的女人表示,没有人浪费时间给她贴匿名帖,所有住在广场周围的体面人,没有一个不上匿名帖的。

神父终于把匿名帖当回事之前,他从特莉妮达对买砒霜的执着和她的神情中发现不对劲。

让特莉妮达忏悔,得知她差点被亲叔叔强奸。她买砒霜是想自己吃还是给叔叔吃,未知。神父问她“为什么瞒着我”,她说“我害怕”。完成仪式后,神父内心感到一阵恐惧,“一种灾难临头的感觉攫住了他的心灵”。

他们怕什么?

从匿名‏帖这条线来看,特莉妮达应该是怕看到说她和亲叔叔有一腿的匿名帖。而特莉妮达的忏悔让神父终于开始正视匿名帖的危害。

神父很郑重地写了一封类似公文的信给镇长,正式得让镇长吃惊。

镇长因为给灾民的空地刚赚了一笔,不想多生事端,对匿名帖毫不在意:直到今天晚上我还没有想过,这件事和您、和我究竟有什么关系。

神父说礼拜天(当天是周四)之前得采取点行动,匿名帖是道德方面的恐怖主义。

提出建议:采取点一般的行政措施。

镇长再一次顺水推舟,借机牟利。

小镇开始失控。

四、‏工作能力

从匿名帖的应对⁧处置上,可以看出神父的工作能力让人担心。

他干了40年神职工作,每逢盛典还是控制不住紧张情绪。

礼拜天的布道活动很隆重,他翻箱倒柜没找到法袍,精神怎么也集中不起来,之后表现得非常差劲。甚至忘了之前答应阿希斯寡妇的事。

1、“忏悔”机器人

基督教的逻辑是每个人一出生就带着“原罪”,所以人有事没事都得忏悔。

做忏悔的流程大概是:跪下,念“我是罪人”,说“我说过谎”,“我有过邪念”……特莉妮达每次都是按次序“泛泛地忏悔同样的罪孽”。

电影《周处除三害》里,X教差不多也是这么个流程。

一个人快要死了,他不会想还能不能抢救一下,而是让人忏悔。他就像一个输入了“忏悔”指令的机器人。

巴斯托尔被杀,他说巴斯托尔还没来得及忏悔;蒙特罗杀人,他两次探监都是让蒙特罗忏悔;特莉妮达要买砒霜毒老鼠,他让特莉妮达忏悔;看到一个生病快死的小孩,他有怜悯之心,但还是觉得这孩子灵魂不干净,对孩子父母说你们应该带他来忏悔。

他最怕忆及的往事也是关于忏悔的。

一天半夜,神父被叫起来去听诺拉临终前的忏悔。诺拉说女儿莫尼卡不是丈夫哈科夫的孩子。神父说,你想得到宽恕,必须当着丈夫的面再说一遍。

从上下文来看,她肯定是说了。尴尬的是,诺拉没死。这对夫妻悲剧了。

当时莫尼卡刚出生,现在15岁了。女儿出生前,诺拉和哈科夫如胶似漆,没有闹过别扭,现在形同陌路。

诺拉偶尔跟“老情人”本哈民吃个饭,偶尔跟“小狼狗”马特奥·阿希斯睡个觉;而哈科夫跟一个女人同居,生了4个孩子,被视为模范父亲。

哈科夫也不是完全无辜。他俩婚前,诺拉一直跟本哈民打得火热。某天诺拉、哈科夫和一群人去农村野营,哈科夫酒后抓住诺拉的头发,把她拽到院子的一个角落里说:“你要不和我结婚,我就毙了你。”毫无商量的余地。

虽然诺拉是被逼着结的婚,但婚后他们也甜蜜过。他们结婚10年后分居,说明当年哈科夫得知真相后也努力过,但俩人还是渐行渐远。

诺拉看着哈科夫每天从她门前走过4次,有时候带着他的孩子,看到他消瘦了,苍老了,面无血色,成了一个陌生人,过去那种恩爱关系已不堪回首。

这段描写让我想起电视剧《金粉世家》结局那个画面。两个人的爱总是不能同步,就像两条相交的线,努力向对方靠近,短暂相交过后离得越来越远。

比金燕西和冷清秋更惨的是,诺拉和哈科夫每天还能看到曾经爱过的对方。

马尔克斯真的很会写,在这样一部现实主义的政治小说里,还有一段这样让人心碎的爱情。

林黛玉和贾宝玉、罗密欧和朱丽叶是爱而不得,诺拉和哈科夫是爱还不得。他们爱过、努力过但还是以悲剧收场,他们清楚对方有什么问题,努力去包容、和解过,但终究还是分开。

有时候努力过却没结果让人更难受。

这桩悲剧,神父当然有很大一部分责任,这大概也是他害怕这段回忆的原因。然而神父并没有吸取教训,仍然是忏悔至上。

2、KPI至上

法官的女人怀孕7个月,俩人都很快乐、满足。这样一对“情侣”,基督教不能容忍。“六个月来,安赫尔神父一直坚持要她结婚”:说姘居不道德,会给镇上开不好的先例,说孩子是私生子,你得逼法官结婚。

他只给女人施压,不去找法官。就像他也不敢跟镇长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能劝屠刀下的普通群众忍耐。

就像今天,所有人都说,女孩子要保护好自己,晚上不要出门,在外面不要穿太少。住酒店要检查一下有没有监控。没什么不对,但它还是废话。

受害者或弱势群体比谁都想改变恶劣的环境,但加害者或者强势的一方才是改变环境、减少犯罪率的关键。为什么不能把那些正确的废话变成劝人不要犯罪

法官的女人很清醒,说压根儿没想过结婚,现在起码有个地方住,也不愁饭吃。如果逼着他结婚,他就会感到拘束,会跟我闹别扭。她说他们俩正大光明,也不怕人背后议论,匿名帖也贴不到她头上。

神父说她蠢,又问:如果他抛弃你呢?女人的回答没有那么坚定了,只说“他不会,我心里有数”。

她有什么数?她唯一的“筹码”只有“我快要给他生儿子了”。说到底,她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法官的感情和良心上,而男人的感情和良心是最靠不住的

如果“上边”把法官调走,他会不会带着女人一起走,不好说。

就‪算在小镇,万一他找了别人,女人也无可奈何。以这个女人的身份和处境,她最害怕的就是被抛弃。

忽然想到萧红。她从家里逃出来,不得已跟汪恩甲在旅店同居,怀孕期间,汪恩甲一去不复返。怀孕的萧红被迫面对两个人一起欠下的旅店住宿费,被老板赶到一个小储藏室,老板还扬言要把她卖到妓院。她求救无门。

这个女人被抛弃后的处境大概就是这样,她本来就有一种不安全感和焦虑。

镇长好几次去法官家里找他,女人都气愤地说他不知道去找哪个臭B子了——这是她非常害怕的一种情况,她希望镇长帮她找个答案。

神父那些话除了加剧她的焦虑之外毫无用处,而他根本不在意她的焦虑。

3、树立权威

最能彰显神父权力的工作是审查电影。他每个月会通‪过邮局收到一份影片目录,目录上有电影名字和对该片的道德评价。电影院要放什么电影,神父得先拿出目录来查看,道德评价没问题才可以放映。

神父觉得电影不对,或者放电影的时间不对,就会敲钟12下,以示警告。

几年前,没人把神父的警告当回事。镇长也不给他“搂后腰”,电影院放神父眼中的“禁片”,镇长也偷偷摸摸去,坐下了才意识到这是对抗神父。但镇长很快又发现“商机”,他让电影院老板交一笔特别税,神父当然被抛诸脑后。

神父采取的措施是,每到礼拜天大弥撒时,观察哪些人敢违抗他的告诫进入电影院,在布道坛上指名道姓地指出本周有哪些妇女公然违抗他的告诫,把她们赶出教堂。

他还有一招,穿短袖衫的妇女,一律不给发圣餐。女人们的应对策略是进教堂之前,在短袖衫外面套一副假袖子——这不就是现在夏天的冰袖么。

神父成功树立了自己的权威,电影审查让他“有生以来第一次隐隐约约地体验到什么是虚荣心”。

这说明,涉及他切身利益,他能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他还“欺软怕硬”。

4、“人”性的觉醒

小说开头,巴斯托尔被杀,他像现在某些法律界人士一样“救生不救死”。“人死啦”下一句就是给蒙特罗开脱:“蒙特罗可是个好人,这回准是一时糊涂”。

镇长说巴斯托尔很讨人喜欢,神父还要反驳“蒙特罗也讨人喜欢”,完全不考虑死者。不太看得出来人性。

①“性觉醒”

小说开头写:

十九年来,神父一直这样孤零零地一个人在书房进餐,每天丝毫不变地重复着这些动作。对自己的独身生活,他从来不曾感到有什么不妥。

他跟无数异性打过交道,为人古板,女信徒在他眼里应该跟NPC一样。但他逐渐表现出了“凡人”的一面,他开始关注蕾薇卡的皮肤、身材、身上的香味。他每次看到蕾薇卡,都觉得她光彩照人。

半本书过去,他终于知道⁦蕾薇卡身上的香味是乌头。他布道时差强人意的表现,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坐在台下的蕾薇卡。“一些从未有过的杂七杂八的念头在脑海里上下翻腾,弄得他上句不接下句”。

是神父动了“凡心”,蕾⁡薇卡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知道。

②愤怒

大家都知道佩佩已经被警察杀害,但镇长说佩佩已经逃走,镇长拿着枪。这是小镇版“指鹿为马”“皇帝的新衣”。

神父和大夫一起去找镇长。总共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说想看看佩佩,第二句“为了上帝的爱……”总共做了两个动作,镇长举起卡宾枪对准神父,神父分2次往上走了3级楼梯。

神父不像法官、检察官那样可以随意杀害,他身后是外国和基督教。他终于干人事了。

大夫的“点化”是神父表现出人性的重要因素。

之前小镇已经发生过无数次杀戮,神父什么都没做,还把镇长当领导伺候。

镇长牙疼,他到处找止疼药,知道他和牙医的恩怨,先去牙医那递话。给镇长“端茶倒水”也很殷勤。他给镇长提工作建议,很正式地写公文,跟镇长谈话也是斟酌了很久,在镇长面前说话得暗自给自己鼓劲儿。

从蒙特罗这件事来看,神父还是镇长的“帮凶”,他和镇长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这种事他不是第一次做。

神父觉醒当然是好事,然而,“点化”别人是神父的本职工作,这是他无能的最好证明。

五、功能定位

小说以神父起床、跟教堂侍女唠嗑讲述小镇头天晚上的“新闻”开头,以高度相似的情节结尾,首尾呼应非常明显。

还有一个呼应是年轻的生命逝去和大夫的验尸。开头,巴斯托尔因为匿名帖丧命,镇长叫大夫去验尸;结尾,佩佩因为发传单丧命,大夫主动要求验尸。两个人都死得太冤。

对比开头和结尾,相同的描述有:

神父费了好大的劲儿从床上坐起来,揉眼皮,想当天和圣徒祭日表哪位圣徒对应。穿好衣服,没去洗脸,也没去祈祷。开门,想起歌词,闻到晚香玉的香味。敲钟,侍女查看捕鼠成果并报告神父。闲聊头天晚上小镇新闻,神父盯着侍女,侍女都有神经质的笑。

相同之外的不同才是重点。开头,特莉妮达说“昨晚上还有比唱小夜曲更妙的事”,神父看着她,是询问,她说了3个字:匿名帖。

结尾,神父问“昨天夜里又有人弹奏小夜曲了吧”,米娜说“用枪子儿弹的”——有一种黑色幽默。米娜的话没有说完:“昨晚宵禁、开枪……”,神父看着她,是不需要再说的意思。

神父的心情和心态都不一样了。开头他还有心情“吃瓜”,结尾,米娜没说完的话里藏着一夜之间小镇的风云变幻,他听不下去了。

开头,神父想到的歌词是“我的眼泪让海水上涨”“小艇将把我带进你的梦乡”,结尾的歌词是“我将永远留在你的梦中”。巴斯托尔、佩佩在活着的时候,都想过要入谁的梦吧,但最终只能留在亲人的梦中。

神父想起的两位圣徒圣弗朗西斯科·德阿希斯和圣伊拉里翁,大概也有对应的文化含义。

但我对基督教完全不了解,两位圣徒的资料也基本找不到,先留个疑问。

这种首尾呼应和对比的手法让小镇18天内的变化更直观,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深刻。但马尔克斯又表达得很克制,读者会生出愤慨、悲悯等感情,又不至于被煽动情绪。

作者:转蓬飘飘(斡鲁)

图表系作者自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我从不试图说服别人,只不过诉说自己的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