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23 18:00
“格鲁派是黄教、萨迦派是花教、噶举派是白教…”
最近被这个问题困扰着,如果没记错的话,三藏法师是汉传佛教,那藏传佛教的教派应该和汉传佛教的教派有什么区别?
这其中还有些“红教”?它又和黄教有什么关系?
其实这只是藏传佛教四大教派的不同称呼罢了,红教和黄教指的是同一教派,那么它们各自又有什么区别呢?
根据记载,藏传佛教是在1247年成为蒙古帝国国教的,而且在1253年和1277年有两次“凉州会盟”,而这两次会盟则是藏传佛教的两大教派之一的教主五人和三大帝国最强的草原帝国的统治者齐心协力确定了当时这个教派的统治地位。
这藏传佛教的出现,直接将蒙古人的果戈里推上了巅峰,同时也使得这一教派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藏传佛教的教义和宗旨就是要通过各种仪式性的东西来让信徒在信仰的过程中沉迷于其中从而愚化信徒,而且藏传佛教的信徒还必须按照教义中的要求去做,这样才能让他们进入宗教的状态,这也正是藏传佛教达到巩固统治阶层合法性的手段。
如果不是这样,别说信众们混不下去了,就算是教主也没法保持神秘性,那么他们的信众也就不会再信佛了。
藏传佛教的教主和宗教的教义本质上是一样的,不过为了更好地巩固统治,他们往往还会在教义中加入一些神秘的东西,这样教众们才能在信仰中崇拜教主,从而保持教主的神秘性和权威性。
在教义中,他们往往会加入一些离经叛道的行为,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信徒,这也正是教义的特征之一,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有实质性的东西,而是为了让信徒感受到这些神秘的东西。
可以说,藏传佛教的愚民策略就是通过这些仪式性的东西来让信徒沉迷于其中,从而让他们失去思考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被统治。
这样就能很好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也能更好地保持教主的神秘性和权威性。
那么现在就来介绍一下藏传佛教的这四大教派,首先要介绍的就是萨迦派,又叫做花教,这个教派从名字中就能看出它的出身。
而且这个教派的标志就是“红白相间的贡嘎托拉”,同时,教派的僧人也会在头上佩戴一种叫做“萨迦”的红白色的头巾。
这其中的红色部分代表着佛教徒的戒律,而白色部分则象征着世俗之间的信任和友爱,所以这两种颜色分别代表着“戒”和“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宗教的精神。
相比宗教的精神来说,这种教义显得有些低俗,就像是一些地方的宗教徒骨子里对于世俗的追求一样,但他们却在宗教的表面上隐晦地表露出世俗的追求。
贪婪的心态驱使着他们通过占有物质来追求更高的权力,然而在二者之间,他们往往会选择抛弃宗教,而选择占有,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腐败。
而萨迦派的教义也正是源于此,要知道萨迦派并不是最后形成的教派,它是第一波出现的教派,随后才是其他教派的出现。
萨迦派又被称为“花教”,这个名字的由来和教派的标志有关,这个标志本身就是一个花的样子,而且他们的宗教名称中也非常喜欢用这种花的名字来做区别。
虽然说藏传佛教信徒多为穷人,但是教派的代代传承却往往都出自权贵之家,并且这个教派在教义上有些许不正之处,但却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地位。
这个教派代表了藏传佛教的早期发展阶段,也算是一个封建宗教,它暗指的是封建王朝中那些统治阶级通过宗教来强化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手段。
而这个教派的领导人则是萨迦族中一位叫做巴次修噶的喇嘛,萨迦派也是四大教派中最早形成的教派,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萨迦派在宗教地位上更高。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第二个教派噶举派也就是俗称的白教,同样和第一教派一样,代表了藏传佛教发展的早期阶段。
噶举派的信徒和信众在日常生活中会将一个教派的名字和一个白色的头巾结合在一起,作为自己教义的标志,所以他们也被称为白教,而这个教派的全名叫做“古普噶举”,而这个名字同样也有其含义。
古普是指“口传教义”的意思,而噶举则意为“依教方式”的意思,而古普噶举派的信众的教义就是要通过口耳相传将教义流传下去,而其意义则是要信奉正法修行。
古普噶举派这个名字本身并不是指一个教派,而是指一系列教派的总称,它是由信奉“古普”的不同教派所组成的一个总称。
在古普噶举派当中,有许多教派的制定者或者宗师都是一位叫做密勒日巴的修士,这位修士在当时的时代可以说是非常传奇的存在。
不过在古普噶举派演变成为现在所称的白教之前,这一教派并没有名字,是直到13世纪中期被一位叫做日喇嘛的高僧所命名。
日喇嘛曾是萨迦派的信徒,但因厌倦了萨迦派世俗的教义,就带着自己的徒弟到山中修行,为了表示同教义的区别,他们就自称为古普噶举派。
后来他的徒弟阿旺师和他所建立的噶举派信徒们在向寺庙捐赠的弘法过程中,很快就名声大噪,再加上众多的寺庙和信徒,成为了藏传佛教中又一个教派。
到了1366年,随着阿旺在噶举派宗教中的地位日益显赫,为了标明自己的教派性质,就将“古普”二字去掉,直接叫做“噶举”。
这也就导致人们开始将依循口传的教派称为白教,经过不断发展后,直至16世纪末,教派内部又出现了分裂,最终形成了六大分支。
这其中有两个主要的分支,一个是噶当派,另一个是噶西派,而噶当派的教义和古普相同,所以直到现在仍然被称为古普。
而噶西派则无需称呼,它的全名就是噶举派,而噶西派又有许多分支,因此在信仰上更加多样化,这就反映在教义上,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立场。
尽管古普和噶举是两个不同的分支,但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最早的噶举派和后来演变的噶当派也没有实质上的差异。
而第四个教派就是格鲁派,又被称作黄教,这个教派的全名叫做“格鲁巴”,意为“戒的教义”。
这一教派在教义上和萨迦派比较接近,但相较于萨迦派,格鲁派的教义更加系统化,而且宗喀巴还对戒律进行了规范化。
在教派的标志上,除了黄色的头巾外,还佩戴有一种叫做“贡嘎托拉”的标志,这和萨迦派的标志非常相似。
从表面上看,格鲁派和黄教就像是萨迦派和花教一样的关系,但是除了这两种常用的称谓外,它们的教义体系、教徒人数、信众范围和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力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格鲁派的出现是藏传佛教的后起之秀,它的建立和宗喀巴有很大关系。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被称为“教尊”,他在教义上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因此被称为“派别之主”。
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宗喀巴无疑是这个宗派的创始人,他所创立的格鲁派在教义上与其他宗派有着明显的区别,尤其是在戒律、教义体系和神秘主义等方面的系统化上。
除此之外,格鲁派还引入了一种叫做“活佛转世制度”的制度,这使得宗喀巴如今的后代可以通过转世的方式延续下来。
这也就是为什么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可以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两个重要人物。
藏传佛教的教义和历史发展反映了其复杂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而四大教派之间的差异则是藏传佛教多样性和丰富性的体现。
就像萨迦派和噶举派所代表的早期发展那样,这些教派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格鲁派的崛起则凸显了宗喀巴大师的智慧和对教义的系统化改革。
近年来,藏传佛教在汉族中也逐渐受到关注,这可能和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对精神寄托的需求有关。
同时,藏传佛教的普遍性和人性化的教义使其在各个文化背景中都能找到共鸣。
当然,宗教信仰是个人的选择,我们应当尊重他人对信仰的追求和认同。
在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藏传佛教的教义和实践也可能与其他文化和宗教产生交融,形成新的信仰形态。
这也将是我们共同期待的一个美好前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