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03 17:08
在西藏阿里地区的扎达县,有一处气势磅礴的古文明遗迹,这就是古格王朝遗址。古格王朝是10世纪时吐蕃王室后裔吉德衮以扎布让(扎达)为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权。
古格王朝遗址
古格王朝前后世袭16任国王,在其鼎盛时疆域遍及阿里全境,人口约10多万。其境内广建寺庙,并多次派遣僧人前往印度和克什米尔地区取经及译经,使得佛教在藏地再次复兴,古格王国也因之成为“上路弘法”的最初根据地。
古格壁画
到了13~15世纪,古格王朝出现过经济、佛教和文化艺术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并在16世纪初进入到了鼎盛。17世纪初古格王为了加强王权打击佛教僧团的政治权力,引进了天主教,此举加剧了国内矛盾。1630年,在部分王室成员和拉达克王的推动下,古格王朝被覆灭。
古格王朝遗址坐落在距离现今札达县城18公里的札不让土山之上,遗址中的建筑群从山麓到山顶高约300米,分为王宫、寺庙和民居三个层次。山脚处有300余间窟洞和简陋房屋遗迹,山腰上则有庙宇和僧房,其中红庙和白庙保存较好,内部有雕塑、彩画和壁画。壁画内容丰富,反映了宗教故事、社会生活以及吐蕃和古格王国的历史。山顶的王宫包括大殿、经堂、坛城、神殿和王室居住的冬宫、夏宫等,通过一条人工开凿的暗道与山下相连。
古格时期的文物中最为神奇的要属古格银眼佛像和金汁银液书写的经书。让我们一起探寻神奇的古格银眼佛像和金汁银液书写的稀有经书。
古格银眼是西藏阿里古格王国特有的一种制作佛像的工艺,用白银镶嵌铜像的眼睛,眸子看起来就仿佛有了生命。在扎不让的北面,有一个名叫“鲁巴”的地方,今天仍然是扎达县的一个乡,藏语中“鲁巴〞意为“冶炼人”。
古格银眼铜佛像
古格王国时期,这个地方素以精于冶炼金银器制造而闻名。那时阿里三围以托林寺为主的下属24座寺院的金属佛像与法器,都由鲁巴铸造。据说鲁巴铸造的佛像用金、银、铜等不同的原料合炼而成,其价值甚至超过了纯金佛像。其中,最为神奇的还有一种名叫“古格眼眼”的铜佛像,只有古格才能制作。更是被视为佛像中的精品,因为极少流传于世,所以尤为珍奇,长期以来无人知晓其究竟为何物。
直到1997年夏季,我国考古学家在皮央遗址杜康大殿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精美的铜像,才终于揭开了“古格银眼”之谜。这尊佛像头戴宝冠,四臂各执法器,结跏趺坐于兽座莲台,头生三眼,额上正中眼为纵目。三只眼的眼球都采用镀眼的技法做成,金黄色的铜像背衬之下银光闪闪,晶莹锃亮,这就是所谓的“古格银眼”。看来的确名不虚传,由此可见,古格王国时期金属制造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用金银汁书写的古格经书
古格盛产黄金白银,在托林寺、扎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是以藏文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张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银汁书写,奢华程度无以复加。
古格王国都城复原图
古格王朝早已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古格王国曾是藏传佛教上路弘传的基地,使得佛教再一次在青藏高原发扬光大。古格王朝离我们远去,但是,我们从古格王朝遗址的壁画出土的文物和相关史料的记载,依然可以勾勒出一幅古格时期最生动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