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02 15:30
2009年的冬天,复旦大学一名普通的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教师于娟,在新年将至的喜 庆气氛中悄然入院。那年她才三十出头,本是意气风发的年纪,但突如其来的剧烈腰痛让她难以忽视,医院的走廊里,她一边扶着腰,一边在丈夫的陪伴下步入急诊室。几天后,诊断结果无情地摆在她面前:乳腺癌晚期,并已发生骨转移。病床上的于娟承受着剧痛,在一次次的化疗和检查中反复昏迷、醒来,陷入漫长的煎熬。
两年后,已接近生命尽头的她,在病床上轻声向母亲交代了一个最后的愿望,微弱却清晰地说出一句话:“这里太累了。”她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疾病突袭,生活岌岌可危
2009年12月的一个寒冷清晨,复旦大学的于娟老师在腰部痛苦的折磨下,步履蹒跚地来到了上海瑞金医院的急诊室。接待她的是一位年轻的急诊医生,见她痛苦的表情,立即安排她进行了一系列紧急检查。
几日的检查和等待让于娟感到疲惫不堪。医院的病房内,白色的墙壁和昏黄的灯光构成了她这几天的世界。终于,主治医生拿着厚厚的一叠检查报告走进病房,脸上的表情凝重。他详细解释了CT扫描和穿刺结果,报告显示,于娟的乳腺癌已经发展到晚期,且癌细胞已经发生了骨转移。医生指着CT图像上的几个部位,详细指出肋骨、脊椎和肩胛骨的受累情况,这些部位的影像上有明显的癌细胞侵袭痕迹。
在这个时刻,病房内的空气几乎凝固。医生低声与于娟讨论治疗方案,介绍可能的化疗和放疗过程,每一个医疗术语都像是重锤一般击打在她已经沉重的心头。护士则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准备着注射和药物,偶尔安慰性地拍拍于娟的肩膀,尽管知道这种安慰在此刻显得苍白无力。
抢救室的艰难日子
治疗初期,于娟在上海瑞金医院的抢救室里被紧急安置。抢救室内部设备先进,闪烁的监控设备和生命支持系统不断地发出低沉的嗡嗡声。
金晓龙医生在进入抢救室前仔细检查了于娟的病历,然后走到她床边,调整了监控设备,以便更准确地监控她的心率和血压。他对于娟的丈夫解释了病情的严重性,强调了即将实施的疼痛管理和治疗计划的重要性。
抢救室里,于娟的床边始终有专职的护士进行看护。护士们忙碌着调整输液泵速、检查输氧设备,确保一切治疗设备正常运作。每当于娟因疼痛而昏迷时,护士们会迅速调整她的仰卧位置,检查生命体征,必要时还会使用吸氧面罩帮助她稳定呼吸。
在抢救室中度过的三天两夜里,病房外时不时传来急救车的声音和其他病人的紧急呼救,这一切都显得格外紧张。护士们时常在于娟耳边轻声交流,调整她的被褥,尽量让她感到舒适。每次于娟从疼痛中醒来,护士就会立即检查她的生命体征,并记录下所有必要的医疗信息。
在这段时间里,于娟的家人几乎无法离开医院。她的丈夫、母亲和亲近的朋友轮流守在她的床边,即便是深夜也不例外。医院的走廊里,他们或静坐或轻声交谈,偶尔才能走到窗边拉开窗帘看看外面的世界。医护人员也不断地更新他们关于于娟状况的信息,确保家属了解治疗进展和她的即时健康状况。
恢复之路上的点点滴滴
随着化疗的逐步深入,于娟的身体状况终于有了一些改善。化疗带来的副作用依旧显著,尤其是脱发,但她逐渐适应了自己的新模样。护士们在日常护理中,时常会带着笑意,轻轻地提醒她头发重新生长的迹象。每当她发现头皮上细小的新发茬时,都会和护士们交流几句,甚至偶尔互相开些小玩笑,化疗带来的痛苦在这些互动中似乎也稍显缓解。
医生和护士们也开始鼓励她多活动,于是每日早晨和下午的时光中,她在他们的协助下,尝试从床上挪到地上。刚开始时,护士轻轻地搀扶她,她的脚步微微颤抖,但一步、两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慢慢地走了更长的距离。
在病房中,护士还时常协助她做一些轻微的拉伸活动,她的家人也会加入,陪伴在她左右。一家人围在床边,医护人员教她如何缓慢地抬腿、伸展手臂,以帮助她逐步恢复力量。每天的锻炼结束后,医生会记录下她的进步,耐心地向她解释身体康复的过程,并且提醒她继续保持耐心和毅力。
休息时间,于娟会坐在病房的椅子上,护士轻轻地递给她一杯温水或一碗营养丰富的汤,确保她补充体力。她的家人也会在旁陪伴,偶尔带一些她喜欢的小零食,帮助她增加食欲。
《生命日记》与广泛的支持
治疗期间,于娟在病房里开始写作,拿起笔记录下与癌症斗争的每一个细节。这本她称为《生命日记》的文字记录,逐渐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每天的清晨,护士们检查完她的体征后,她便安静地坐在床头,开始写下生活的片段,记录每一天的变化。偶尔有病友或护士好奇地问她在写什么,于娟会微笑着告诉他们,她希望将这段经历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癌症,也提醒大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写作过程中,她不仅分享了病痛的感受和康复的点滴进展,还从自身的生活习惯中找出了一些可能导致癌症的原因。她的父亲是一位厨师,从小于娟便在他身边耳濡目染,对各类美食情有独钟,特别是肉类。她回忆起小时候随父亲工作时,总是满心欢喜地期待新鲜的佳肴。而在她的饮食习惯中,肉食几乎是餐餐必备。即使在留学海外期间,她也坚持食用高油高盐的食物,难以控制对重口味的偏爱。
阜阳市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解释说,过多食用此类食品会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提升乳腺癌的发病可能。
除了饮食,于娟在日记中还写到了自己多年来的作息习惯。在确诊癌症的十年时间里,她几乎没有在12点前睡觉过。年轻时,她的生活充满了活力和不羁,晚睡甚至熬夜成了她的日常。她的日记中记录了那个时代的“晚睡文化”,很多年轻人为了赶潮流,不分昼夜地学习、聊天、蹦迪、吃宵夜,哪怕凌晨也丝毫不觉疲惫。她在文字里详细描述了朋友们一起熬夜的情景,有时甚至通宵学习或娱乐,完全不顾身体的负担。她在日记中写到,每个深夜的狂欢和不规律的作息,都是健康隐患的积累,长期的熬夜让她的身体处于透支状态,直到乳腺癌的出现才让她意识到晚睡的代价。
她还回忆起多年前居住环境的影响。十年前,她搬入亲戚的新房时,家中装修带来的味道挥之不去。尽管当时觉得味道刺鼻,她还是按亲戚建议,让房子空置了两个月后便搬了进去。然而日记中她提到,当时并不了解甲醛的危害,只觉得过了几个月应该就没问题了。多年来她几乎从未想过房屋甲醛问题,直到确诊乳腺癌后,她的丈夫怀疑居住环境的影响,便买来甲醛测试仪测量房间空气质量,结果发现数值仍然超标。
生命的最后时光
2011年4月,于娟的身体状况越来越虚弱,原本因治疗和恢复而渐渐增加的体力,慢慢地再度流失。她在病床上无法起身,连说话也显得气力不足。医护人员进进出出,家人日夜守护在病房中,一刻也不愿离开她。医生每天都会例行检查于娟的各项生命体征,悉心观察她的变化,并在家人面前仔细交代护理的注意事项,尽量为她减少痛苦。
在这生命的最后阶段,于娟知道自己所剩时间不多。她叫来了母亲,轻轻握住母亲的手,低声说:“这里真的太累了,妈妈。”她希望将骨灰带回老家山东,撒在一片树林里。母亲在一旁默默流泪,轻轻地点头答应她的请求,紧紧握住她的手。
在家人的陪伴下,于娟开始写下遗书,字迹虽微微颤抖,但却一笔一划地坚持写完。纸上记录了她对家人的爱与不舍,还有对孩子未来生活的期许。她的丈夫在一旁为她整理好纸张和笔记本,细心地记录下她的每一个字句,不时扶着她的肩膀,缓缓地帮她舒展筋骨,怕她因长时间的书写而疲惫。
2011年4月18日夜,病房外的走廊上依旧人来人往,医院里所有的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她的母亲和丈夫在病床旁守着她,病房中的灯光柔和地洒在于娟的脸上,家人们不敢合眼,深怕错过她最后的时刻。
到了4月19日凌晨,于娟的呼吸逐渐微弱,监测设备的数值逐步下降。家人们默默围在床边,医生轻轻地关闭了监测设备,以减少病房内的声响,给她一片安静。几个小时后,于娟的生命之火终究缓缓熄灭,结束了与病魔长达两年的艰难斗争。
参考资料:[1]宋德发,李林静.论大学教师的身份危机[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6):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