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的天才,一代领袖

发表时间: 2022-12-14 18:07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但纵观中国的艺术史,会发现处处有着到了晚年才成名的人。比如古代有苏洵,又如近代的齐白石,“衰年变法”,到老了才声名远播。


寿山石雕刻界,也有一个“大器晚成”的郭懋介,尽管已是名誉当代,但他正式开启雕刻生涯,却是他晚年退休后的事了。


大器晚成的郭懋介,学艺却很早。在十三岁时,郭懋介就投入东门派林友竹门下学习寿山石雕,虽然只有短短三年半,但已受到了东门派风格的熏陶。


之后他选择去古董店打工,可以直接接触到大量的古玩字画。然后,又为躲避战乱迁到南平,因此与高拜石、蔡鹤汀、沈觐寿、郑乃光等金石家、书画家交从甚密,学习到了许多关于篆刻与书画的技巧。


直到郭懋介从福州市工艺美术局退休后,暌违了四十余年,他的雕刻之路才得到了延续。

郭懋介工作留影

一开始,所有人都觉得这只是心血来潮的老来自娱,毕竟,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业余退休老者,与一位声名远播的寿山石雕刻大师,谁都不会轻易把此二者联系到一起。

但郭懋介却沉下气,用了心。他主动寻找练手机会,每个白天都不间断地雕刻,在平常人开始享受生活的年纪,他却好像完全不知疲倦,只知埋头苦干。

随着创作实践越来越丰富,深厚的生活阅历与深刻的艺术功底逐渐熔炼于一炉。在所有创作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圆雕与薄意。

郭懋介作 长寿仙翁套件 寿山石(田黄) 福建东南2018春拍释出

本就具备着东门派圆雕的功底的郭懋介,圆雕技艺尤其妙绝,其人物如同只是在一个个场景中被定格截取了,有着迎风而动的细致情态。


他十分注重“依石造型”的作用,不论是什么形状、材质的料子,他都能信手拈来,轻松化解。所以他作品中的异形料运用得很多,相应的,人物姿态也十分多样。

郭懋介作 儒释道人物套件 寿山石(芙蓉石、善伯洞石) 福建东南2013春拍释出

而他又不一味流于写实的俗套,积极运用夸张化手法。


对人物塑造没有帮助的细节,他就概括处理;如果是能凸出神韵的点睛之处,就变形放大。非常洒脱,非常大胆,也非常有效。

郭懋介深厚的古典艺术蕴藉则深深影响了他的薄意创作。


他的薄意画趣尤浓,宏微俱妙。其远近呼应,虚实相生,真正做到了意到则力到。石上天然的裂纹、砂钉和筋格都能经由他的妙手隐入画面之中。对田黄薄意“借色法”的运用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郭懋介作松下问童子薄意摆件 寿山石(田黄) 福建东南2018春拍释出

田黄薄意往往是石皮与石肉的交织往来,但石皮常常不够,就会出现色彩不足的现象。郭懋介就会扩大范围,把周围的色彩“借”为己用,看上去石皮仿佛越刻越多。

这离不开对光影、明暗、深浅的对比利用,使得肉眼看来丝毫不觉其中隐约断续的部分。既如纤缦逴行,又如余韵不绝。

郭懋介作《山居即景》薄意摆件 寿山石(田黄) 福建东南2013秋拍释出

在创作技法之外,郭懋介更把其艺术家的敏锐头脑运用到了商业化中,很快令他区别于一般手工艺人,迅速地获得了个人风格的标识。其作品的市场价值不断水涨船高,常常成为各大国石拍卖专场的压轴之作。


在2013年福建东南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石卿巨制·田黄专场”中,其田黄薄意作品《山居即景》以3680万元成交。不仅创下当时当代印石最高成交价,并且9.44万元一克的佳绩更是刷新了顶级田黄单克价格纪录。


2022年的福建东南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即将到来,在此盛会上也将精心推出郭懋介的多件重磅薄意与圆雕作品,以飨藏友。

郭懋介作《皆大欢喜》摆件 寿山石(田黄) 福建东南2022秋季拍卖会

此套《皆大欢喜》人物圆雕,由皆大欢喜弥勒与布袋和尚所组成。创作时期虽有不同,但组合在一起仿佛在相视而笑,可谓天成一对。两位形象均笑容可掬,心宽体胖,造型自然。石卿运刀有如轻描淡写,圆转如意,不动声色间已完成了有着高强度个性语言的塑形。

郭懋介作《香山九老》 薄意摆件 寿山石(田黄) 福建东南2022秋季拍卖会

在《香山九老》与《柳坞归牧》两件田黄薄意作品中,石卿的大师风范尽显无遗。


“香山九老”乃是诗人白居易与八位故交耆老在故居香山集结冶游之典,充满了远离世俗,忘情山水的悠闲之意。郭懋介的雕刻因势就型,无论是树木、竹石、人物、远山,尽皆精微,九人或坐或卧,或行或动,面容留白,却更得神韵。

郭懋介作《柳坞归牧》 寿山石(田黄) 福建东南2022秋季拍卖会

而《柳坞归牧》则更富田园野趣。两位老者在树下交谈,另一边则有牧童牵牛归来,画意简练,风神俱在。意象虽然繁多却不局促,气象连绵不尽,在相互呼应之间,层次感亦是十足。

郭懋介作《笑佛》 寿山石(二号矿石) 福建东南2022秋季拍卖会

此件《笑佛》则又是郭懋介的一件佛造像圆雕力作。笑佛呈半跏坐状,袒胸露腹,衣袍层叠却不显厚重,反有春水荡漾之感。其刀法如行云流水,自然导引。弥勒面部肌肉起伏明显,五官鲜明挺括,更给予人深刻印象。


从石卿这些兼具传承与个人气韵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一个创作者的生命是如何厚积薄发,始能历久不衰。岁月的沉淀,有时比天才的灵光一现更加可贵。毕竟,既是大器,何惧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