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揭秘历史上的今天——特殊日期背后的故事

发表时间: 2024-11-15 08:29

揭秘历史上的今天——特殊日期背后的故事

今天是2024年11月15日,抄书打卡第357天。让我们看一下历史上的今天都发生了什么吧。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逝世

开普勒(1571~1630),德国天文学家。1587年进入蒂宾根大学,开始研究哥白尼的天文学。其主要成就是奠定了天体力学的基础。他分析第谷·布拉赫多年积累的观测资料,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开普勒定律):第一定律为椭圆轨道定律——行星轨道呈椭圆形,太阳在一个焦点上;第二定律为相等面积定律——在相等的时间内,行星和太阳联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第三定律为调和定律——任何两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同轨道半长径的立方成正比。这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

苏联首次发射航天飞机

1988年11月15日,苏联于莫斯科时间6时在拜科努尔发射场使用“能源”号大型通用运载火箭把航天飞机“暴风雪”号送入太空。这是苏联经过多年研制、试验后首次发射的大型实用型航天飞机。

苏联研制航天飞机的计划始于70年代。据报道,苏联研制航天飞机的途径与美国不同。苏联先从研制缩小比例的小型航天飞机入手,验证其飞行的气动性能、飞行特性、水平着陆以及防热瓦的烧蚀情况,并进行过多次试验飞行。近年西方报刊发表了从卫星上拍摄到的苏联航天飞机的图片。

1987年10月,苏联在莫斯科举行“航天未来论坛”的国际讨论会,邀请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数百名航天工程师、科学家、宇航员参加。在这次会议上,苏联向与会外国代表透露了它的航天飞机计划。今年初,苏联发展和利用太空总局负责人博格迪亚泽宣布,苏联大型实用型的航天飞机已处于“试验的最后阶段”。

此次苏联发射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是无人驾驶的,全靠自动控制系统飞行和返回地面。苏联《真理报》在一篇报道中说,实现完全的自动降落是难度很大的任务。因航天飞机着陆时比普通飞机受到更大的限制。它没有发动机牵引,而是运用空气动力原理即高速度、大斜度地滑翔,在冲向唯一的一个降落地点时,消耗掉大量加速能。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不能改换着陆地点。如果降落不准确,也不能绕场再飞一圈以进行第二次降落。而美国的航天飞机则是由宇航员驾驶着陆的。

“能源”型运载火箭是苏联最新的大功率助推火箭,去年5月首次进行发射试验。据报道,这种火箭可以重复使用,能把很重的科学仪器送入太空。拜科努尔航天中心位于苏联中亚地区锡尔河北岸,是苏联最大的发射场场内有一条很长的跑道供航天飞机降落。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就是从这里发射上天的。

苏联此次发射航天飞机的目的是,对无人驾驶的航天飞机进入轨道、飞行和自动返回地面时的各个系统以及航天飞机的结构进行综合性试验,并进一步演练运载火箭和地面控制飞行设施。苏联有关方面人士认为,使用航天飞机将使苏联扩大与外国在和平探索和利用太空方面的商业性合作。

1971年 应联合国秘书长的邀请,以乔冠华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正式出席联合国大会

“铁人”王进喜逝世

1970年11月15日 (农历十月十七),“铁人”王进喜在北京逝世。

铁人王进喜

王进喜,1923年生,甘肃玉门人。1938年进玉门油矿当学徒工。解放后,在甘肃玉门石油管理局勘探公司三大队当工人。1950年担任钻井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率钻井队创造月进尺五千米的全国最高纪录。1960年率一二0五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历任钻井队队长、大队长、钻井指挥部副指挥、大庆油田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6年率一二0五钻井队奋战11个月,突破进尺十万大关,创造了当时世界钻井最高纪录,被誉为“铁人”。1969年当选为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

慈禧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十月二十二日(阳历11月15日)未时(下午2时左右),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百日维新改革速度过快,根本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准备立宪、废科举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兴办女学、新学、庚子退款建设教育事业等。

个人的人格方面,慈禧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的手法残忍。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那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当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慈禧当政的结果亦受到不少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慈禧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

慈禧作为最高权力责任者,拒绝取消维持了300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

西方列强瓜分非洲的柏林会议召开

1884年11月15日,法国、比利时和葡萄牙为争夺刚果河(今扎伊尔河)流域发生矛盾,英国支持葡萄牙的要求,但德国、法国予以反对。为调解列强在非洲中部争执的矛盾,德国首相俾斯麦提议召开一个国际会议。当年11月15日,德国、法国、英国、比利时、葡萄牙、俄国、美国等15个国家在德国柏林召开会议。会上,德、法、美等国为遏止操纵葡萄牙的英国在非洲中部取得霸权,宁可让国力较弱的比利时在刚果占有优势,从而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得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其范围是刚果河盆地(今属扎伊尔),葡萄牙被迫放弃除卡宾达飞地以外的刚果河河口北岸。会议最后通过了《关于非洲的总议定书》。《议定书》共5章38条,其主要内容是:划定“刚果自由邦”与法属、葡属殖民地的边界;宣布在该地区贸易自由;刚果河与尼日尔河自由通航;禁止买卖奴隶;任何国家以后凡在非洲取得新领土都必须是“实际有效”的占领并通告《议定书》各签字国;英国和法国应分别“保证”尼日尔河下游和上游的航行自由等。通过这次会议,西方列强确定了在非洲拓展殖民地的共同准则,划分了各自在非洲中部的势力范围,从而开始了瓜分非洲的高潮。会议于1885年2月26日结束。

威廉·赫歇尔

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Friedrich Wilhelm Herschel,1738年11月15日-1822年8月25日),英国天文学家、古典作曲家、音乐家、恒星天文学的创始人、恒星天文学之父、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第一任会长、法兰西科学院院士。用自己设计的大型反射望远镜发现天王星及其两颗卫星、土星的两颗卫星、太阳的空间运动、太阳光中的红外辐射;编制成第一个双星和聚星表,出版星团和星云表;还研究了银河系结构。

1781年发现了太阳系中的第七颗行星——天王星和木星、土星和它的卫星(天卫三、木卫四、土卫一、土卫二)。

1782年,赫歇尔编制成了第一个双星表,他还发现了多数双星不是表面上的“光学双星”,而是真正的“物理双星”。

1783年,赫歇尔发现了太阳的自行,论证了太阳正以17.5千米/秒的速度向武仙座的方向运动,其速度与现代测算结果相差约10倍。

1786、1789、1802年,赫歇尔先后三次出版星团、星云表,记录了2500个星云和星团。

他第一个确定了银河系形状大小和星数的人。

开创了恒星天文学,他研究并假设(某些)星云是由恒星组成,提出著名的恒星演化学说。

共计观测1083次,累计观测117600颗恒星。

他在天文望远镜的发展史上留下永不磨灭的足迹,而且是当时最伟大的观测天文学家,为恒星天文学的建立奠定了第一块基石,在天文学史上他被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双星研究的奠基人”、“音乐界和天文学界的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