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揭秘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广州街坊文物保护之旅

发表时间: 2024-11-05 15:36

揭秘文物修复师的日常:广州街坊文物保护之旅

文物修复师吴卓然目前在广州开了一家自己的工作室,教授文物修复、手工创作等课程,闲暇之余,他也帮身边的人修复“文物“,这些”文物“历史很短,大多是身边人使用的物件,如陶瓷器皿、玉石‪玉器等,不经不觉之间,来找⁢他帮忙修复物件的街坊越来越多,遍布了大湾区。⁦

在吴卓然的工作室里,有很多奇奇怪怪的‮叶子、木头,其中一⁦排的架子上,有一些破碎了、待修复的物件,它也许是一个街坊用于沉思的蜡烛台;也许是一个老街坊骑着单车送过来的,自己用了几十年的茶壶;也许是一个玉镯‌,来自女孩已经去世的母亲的遗物…‮…不经不觉之间,吴卓然修复的文物积累下了很多与情感有关的个体故事。

“像帮那位小伙子修复的茶壶,这是他从小用到大专门喝茶的壶,可能只值两三百块,修复费用需要上千元,但是这个小伙子没有一点犹豫就放下来,希望可以帮他修复好。“吴卓然介绍。运用他探索的金缮工艺,破碎的器皿得到了重新的融合,在他看来,反而带来了不一样的韵味。

很多街坊会询问吴卓然修复这些物件费用高不高,会不会越贵的东西收费越高?在吴卓然看来,修复这些物件本来并非主业,最开始是身边的朋友把他们珍惜的物品带过来,希望修复好的,“修复没有贵贱之分,我只看修复难度大不大。”

渐渐地,吴卓然也收了一些徒弟,他们对修复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些物品,碎了可能就直接扔掉了,但是寄托在里面的情感记忆、物件陪伴的情感价值,却是无形的。吴卓然表示,虽然不是主业,但是还希望继续做下来,帮有需要的街坊修复他们身边的“文物”。

“一般找我修复的客人都需要等比较久,动辄2-3个月以上。”在购买足够便利的时代,耐心地等待物件修复、希望破碎的物件重新归到自己身边陪伴自己,这些街坊们,往往也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梁超仪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编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