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25 17:21
世家门阀、门阀体系这样的词汇,在现如今的社会当中已经很少出现了与提及了。
可在汉朝之后、宋朝之前的历史岁月当中,世家门阀是封建社会当中一个比皇权还要重要的体系,甚至它足以与皇权相抗衡。
毫不夸张的说,一个国家可以没有皇帝,但不可以没有世家门阀。
世家门阀的重要性既然如此之大,那么为何会在唐末宋初之际消亡于历史长河当中。
唐朝末年的墓群当中,似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答案。
要探究这一事实,不妨看一下世家门阀是如何发展而起,又具备何种作用?
起源与壮大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自然是皇帝,正因为皇帝的存在才给世人造成一种错误的观点,那便是一个国家之内皇帝最大。
殊不知皇帝只是高高在上的君主,但真正管理国家的却是各级官员。
这些官员被统一称为士大夫,等到他们因利益而聚集在一起时,便形成了士大夫阶级。
于是封建历史上,便出现了皇帝与士大夫阶级共同掌控、管理国家的现象。
加之明清之前皇帝的权力没有过度集中,所以也就给了士大夫阶级成长与壮大的机会。
夏商周以及先秦等奴隶社会时期,国家的形态已然出现,统治者便是由贵族组成,他们独自承担着对于国家的管理权。
等到春秋战国时期到来之际,混乱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旋律,从而打破了贵族对于国家的垄断,使得文化出现了昌盛的机会。
只不过“人人平等”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秦汉的统一也归于消亡,随之而起的是新的贵族集团。
他们再一次把持了国家的权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统治阶级。
哪怕历史再一次进入到三国动乱之时,世家大族依然保持了对权力的绝对垄断。
诸如四世三公的袁绍,以及江东孙氏,哪怕是琅琊诸葛氏,他们都是传承悠久的名门望族。
国家命脉与资源,便是掌握在这群是世家门阀手中。
等到晋朝再次一统中原,正准备登顶大宝之时,他才发现自己得位不正,使得国家的公权力受到了严重挑战,不得不依靠世家大族来维持晋朝的基本统治。
这样的局面使得世家门阀的权利与地位越来越高,再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不安,使得世家门阀更加有恃无恐。
哪怕皇帝换的十分频繁,但世家门阀依然岿然不动,成为国家统治的基石。
要说世家门阀巅峰时期是在哪一个朝代,那必须要属唐朝。
纵使李世民这样英明雄伟的君主也难以逃脱世家门阀的影响,甚至皇帝李家还不在唐朝五大姓之内。
高宗和宪宗曾经对唐朝五大门阀氏族,表现出极大的羡慕与反感。
一方面羡慕他们是五大姓之一,自己未能迎娶取中的女子为妻;另一方面自己家的公主还不如五大姓家的子女,活得悠闲自在。
除此以外,唐朝历史当中的宰相十有八九基本被五大家族轮流占据,他们把持政治的牢固程度甚至比工地还要坚挺。
李家贵为天子,但也仅仅只能排在唐朝姓氏当中的第三位。
奇怪的墓葬数据
有专门研究世家门阀制度的专家,曾对唐朝之前的墓葬数据进行过一次统计摸底。
在唐朝末年之前,世家门阀的墓葬数据一直是有规律性的变动,没有出现较大的起伏与波折。
哪怕是经历安史之乱时,世家大族的墓葬有所减少,但战乱平息之后,他们的墓葬数据又回到了历史的同期水平。
可唯独在公元870年到880年之间,世家大族们的墓葬数量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甚至可以说,历史上首次没有世家大族的墓葬数据了。
这种情况的发生,无不在诉说着世家大族的消亡。
为何消亡的时间会发生在公元880年之后,这一时期又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事情导致是加门阀制度的消亡?
消亡的源头所在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胜转衰的开始,但这不是世家门阀消亡的原因所在。
安禄山和史思明本身就是门阀制度的得利者,他们又怎会摧毁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
880年,一个著名的人物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那便是黄巢。
此时的黄巢是已经起义多年,经过战火的弥漫受伤害的不仅有百姓,更有作为统治阶级的世家门阀。
特别是881年黄巢进入长安之后,他在长安的所作所为对世家门阀构成了灭顶之灾。
当时唐朝有心之人已在多年之前将世家门阀的目录制作完成,黄巢来了之后直接按图索骥,对照着目录在长安大肆屠杀。
屠杀到何种程度,长安城可谓十室九空,门阀大族被屠杀的连收尸的人都没有,足以看出黄巢的这一次屠杀到底有多彻底。
即使逃跑到长安城以外的世家大族,也难以逃脱起义军的杀害。
黄巢对世家门阀的痛恨已经上达天听,他本身就是门阀制度的受害者,所以唯有杀戮才能解除心头的痛恨。
在这一番屠杀之下,门阀制度彻底从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歪打正着的黄巢为中国解除了一颗大的毒瘤,使中国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机会。
宋朝开国之后,门阀制度荡然无存,再加上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下层通往上层统治阶级的道路有所畅通,进一步缓解了国与民的对立局面。
这之后,皇权进一步加强,门阀制度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中国也就没有在出现大的世家门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