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27 20:08
中国禅宗在至今一千四百九十余年的历史长河中,除了各种一致好评的方面外,同样出现过许多有争议的禅师,出现过许多有争议的事件,出现过许多褒贬不一的行为。
如果要在中国禅宗历史上评选出一位争议最大的禅师,那是非天皇道悟禅师莫属。
如果要在中国禅宗史上评选出一件争论最大的事件,同样是关于天皇道悟禅师的法统之争。
中国禅宗的第一部典籍《祖堂集》中,明确写到道悟禅师是天皇道悟,并且是石头希迁的弟子。
距《祖堂集》三十年后面世的《宋高僧传》中,同样明明白白的写到道悟禅师是天皇道悟,并且是石头希迁的弟子。而且在道悟禅师的后面还专门附录了道悟禅师的弟子龙潭崇信禅师,并且还特别说明德山宣鉴禅师是龙潭崇信禅师的弟子。
如此看来,道悟禅师的法统问题,似乎是一件非常清楚的事情了。
可是,在《宋高僧传》刊行五六十年后,宋初的达观昙颖禅师在编撰《五家宗派》时,依据唐朝丘玄素所撰之《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禅师碑铭》,重新提出新说,谓道悟禅师有二,一是天皇寺的道悟禅师,属于石头希迁的门人;二是天王寺的道悟禅师,属于马祖道一的门人,并且龙潭崇信禅师是天王道悟的弟子。
达观昙颖的新论传入江湖后,就如一块巨石扔进大海中,立即掀起了滔天巨浪。
从此以后,历朝历代众多的江湖人士,纷纷就此发表着各自的高见,并且一个个都是引经据典言辞凿凿,而且相互指斥对方所引用的资料是弄虚作假的。
所以,从《祖堂集》和《宋高僧传》之后,历朝历代的禅宗典籍和相关资料,对于道悟禅师的法统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按需取材而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其实,大家争论的中心话题,就是道悟禅师的师父究竟是谁的问题。因为道悟禅师的师父是石头希迁,那么以后的云门宗和法眼宗,就是青原系的法脉。如果道悟禅师的师父是马祖道一,那么云门宗和法眼宗就是南岳系的法脉。
所以,天皇道悟和天王道悟之争,实质上就是青原系和南岳系的法统之争。
不过,鉴于历朝历代加入争论的禅师人数众多,各自引经据典众多,导致这个话题内容众多且庞杂,而且,这个话题也不是本书的主题,所以,红尘洗梦就不在此一一例举他们的内容了。
对于读者朋友来讲,大家只要知道以下三点就够了:
一:历史上只有天皇道悟禅师。(在唐宋各地典籍中,只有天皇寺的记载,而无天王寺的记载。并且天皇道悟禅师的墓塔于1959年在荆州被人发现,而天王道悟的相关遗迹却至今踪影全无,这就更加确定了历史上只有天皇道悟禅师一人。)
二:天皇道悟禅师的师父是石头 希迁。
三:龙潭崇信禅师是天皇道悟禅师的弟子,龙潭崇信后来发展而出的云门宗和法眼宗是青原系的法脉。
所以,本文依据《祖堂集》和《宋高僧传》的基本观点,来讲述天皇道悟禅师的江湖经历。
天皇道悟禅师,公元748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市东阳市一户张姓人家。
道悟禅师不仅天资聪颖,而且长相英俊且神气挺拔。不过,道悟禅师从小到大为人处世却非常的谨慎。
到了十四岁那年,不知为何,道悟禅师忽然请求父母允许他出家修行。看到自己的乖儿子要出家,道悟禅师的父母自然都是一致反对。自然,道悟禅师也就没能如愿。
虽然家人一致反对道悟禅师出家,但是道悟禅师也没有偷着离家出走,而是采取每天只吃一顿饭的办法,使自己的身体一天天的消瘦下去,并且日夜憔悴起来。不过,即便如此,道悟禅师出家的决心依然没有一点点退缩。
道悟禅师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可是家里人看见了,一个个都着急坏了,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啊。于是大家轮番上阵劝说,可是随便大家说什么,道悟禅师始终坚持要出家修行。
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一年,看到形影消瘦而憔悴的道悟禅师,道悟禅师的父母终于忍不住了,哪个父母又忍心看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天天忍饥挨饿呢?所以,他们只好含着眼泪答应了道悟禅师出家修行的请求。
这样,十五岁的道悟禅师就来到了浙江宁波市的一处寺院落发为僧。
在宁波的寺院里学习了十年的佛家知识后,二十五岁的道悟禅师又来到了杭州竹林寺受了具足戒,并且通过了官府的经论考试。这样,道悟禅师就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了。
在这里,道悟禅师更加如饥似渴的学习着佛家各种经论,特别是对于《华严经》,道悟禅师更是刻苦学习,非常的有心得。不仅如此,对于佛家的戒律,道悟禅师也是严格遵守,不敢有丝毫违背的。而且在此期间,道悟禅师还修习着很多僧人都不爱玩的头陀行。
所以,没用多久,道悟禅师就以遵守纪律成绩优秀,从而成为了寺院学生中的佼佼者。
并且为了自己能真正的安心和远离恐惧害怕,道悟禅师还专门挑选风雨之时或者在半夜三更来到坟场坐禅,这个修行方式,可不是一般人能随便跟着学习的呢。
对于坟场,一般人都是会敬而远之的,更别说在里面东晃西晃的了。而道悟禅师不但敢在里面待,而且还专门挑选风雨之时或者半夜三更在坟场枯坐,这是要有非常坚定的毅力和天大的胆量,才能如此修习的啊。
所以,道悟禅师在没有从石头希迁禅师手中获得毕业证书前,就已经是个有深厚佛学功底和真实修行功夫的僧人了。
在这个时候,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掀起的走江湖浪潮,早已席卷中华大地。道悟禅师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也毫不犹豫的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
大约在公元771年,道悟禅师首先来到了同属一省的杭州,参访称雄于江浙地区的牛头宗掌门径山法钦禅师。在杭州径山寺,道悟禅师非常认真的向法钦禅师学习了五年的牛头宗禅法。
通过五年的刻苦学习,法钦禅师认为他已经获得了牛头宗禅法的真传。所以,道悟禅师就离开了径山寺,于公元776年来到了浙江宁波市大梅山隐居修行。
道悟禅师那是修习过头陀行之人,并且在坟场这种地方坐过很久的禅。所以,道悟禅师来到了大梅山,特意避开那些也在此山中修行的同行,专门挑选了一处人迹罕至的悬崖陡壁之地作为自己修行之所。
地方选好后,道悟禅师就在那儿跏趺而坐,修习起禅定来了。
不过,道悟禅师进入山中的时节不好,因为此时已经是深秋了,山中早就没有什么野果之类的东西可以果腹了。而附近又没有任何的人烟,所以,获得食物,就成为道悟禅师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不过,道悟禅师似乎一点都不着急。他还是稳稳当当的待在那儿,那怕是连续七天都没有吃到任何的东西了,道悟禅师还是没有一丝一毫的烦恼。
所谓精诚通灵,万物感应。山中的猿猴们也许感应到了什么,竟然一个个拿着橡粟放在道悟禅师的身边,以此来供奉道悟禅师。
这样,道悟禅师足不出户,就获得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自然,道悟禅师在那儿待得就更稳当了。
不过,这种情况并没有维持多久。
一伙进山伐木的山民在山中到处搜寻那些高大结实的树木,无意中来到了道悟禅师隐居之处。这伙人惊奇的发现,许多的猿猴竟然拿着橡粟来到悬崖陡壁之上,把手中的橡粟供奉给那个端坐在那儿的和尚吃。
这伙山民在一旁一个个看得目瞪口呆的,回去后他们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告诉了各自的亲朋好友。
那个时候,对于这种神奇的僧人,人们从来都是敬服有余的。于是,附近那些虔诚的乡民以及参禅悟道之士,便三五成群的来到道悟禅师静居之地,跟随道悟禅师学习禅法。
来到山中的人多了,吃住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于是大伙便就地取材,大家齐心协力,就在悬崖陡壁上修建了一处禅院,供道悟禅师以及大家学习居住。
附近的乡民更是不辞艰辛背着粮食来到禅院,供大家食用。这样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山中修行人最大的后顾之忧。
而且更为神奇的是,深山老林中来了这么多人,山上的那些老虎之类的原住民,一个个对于这些人都非常的客气,致使这里从来没有发生过人被野兽袭击的事情。
就这样,道悟禅师在大梅山修行了四年多的时间。
不过,道悟禅师是个精益求精之人,他总想着自己应该要参访更多的师父,学得更多的知识,体悟更深刻的佛法。
于是,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道悟禅师离开了大梅山,来到了江西南昌开元寺,参访当时禅宗江湖的第一高手马祖道一。
不过,道悟禅师在开元寺学习了两年,觉得马祖道一和径山法钦的教学内容没有什么区别。于是道悟禅师便告辞而去,来到了江湖中唯一能和马祖道一相提并论的龙头老大石头希迁那儿。
见到了禅宗江湖上赫赫大名的石头希迁禅师,道悟禅师问道:“离却定慧,以何法示人?”
希迁禅师说法可是从不婆婆妈妈的呢,他直揭根本道:“我这里无奴婢,离个什么?”
你们把定慧之类的当作什么宝贝,更要超越定慧,可是我这里一物也无,更没有定慧这些闲家具,又离个什么呢?
道悟禅师却没能领会,继续问道:“如何得玄旨?”
既然没有定慧这些东西,哪么学生们又如何学习?又如何能体悟大道呢?
希迁禅师继续开示道:“汝还撮得空么?”
佛家讲空,可是这个空无形无相,你又如何把握呢?你的自性也是如虚空一般无形无相,你又如何把握呢?
道悟禅师道:“若与么则不从,今日去也。”
师父这样说的话,我是不认同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今天就要走了。
既然你马上要走,希迁禅师立即反问道:“不知你多久从‘那边’来?”
道悟禅师争辩道:“道悟不是那边人。”
希迁禅师平静的道:“我早知汝来处。”
道悟禅师依旧反驳道:“师父何以赃诬于人?”
希迁禅师道:“汝身现在。”
当你说这边那边的时候,你的话语恰好暴露了自己没有见性啊。自然,你的来处我就知道得一清二楚了。
道悟禅师于是马上问道:“虽然如是,毕竟如何示于后人?”
希迁禅师犀利的道:“汝道阿谁是后人?”
要会当下便会,说什么前人后人?
道悟禅师一听之下,不由得大悟玄旨。以前在径山法钦和马祖道一那里学习时,自认为有所得的东西,竟然在此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于这个公案,南宋禅宗江湖第一高手大慧宗杲禅师问道:“且道悟得个什么?”
明末麦浪明怀禅师评唱道:“我若作石头,当时待道恁么则不从,今日去也,便与劈头一棒,免得从那边这边前人后人处绕葛藤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