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25 14:12
叶嘉莹女士,南开大学讲席教授、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古典诗词研究专家,于2024年11月24日15时23分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从新闻中得知叶女士逝世消息,便想起大学时候,拜读过叶女士的丛稿,从中收获了对中国诗词新的理解。如今,昔人已去,我带着对诗词的热爱走余下的路,也算是一种对其永远的缅怀。
在全网悼念叶女士过程中,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很多官方称叶嘉莹女士为叶先生。认为不应称叶女士为先生,女性就是女性,不是其他的什么性别的附庸……
01
封建中国,女性深受制度和权力的压迫,没有地位,没有自由。到了民国时期,一批杰出的知识女性崭露头角,她们在学术、艺术乃至政界展现出卓越才华,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赢得了广泛尊敬。其中,著名作家冰心、丁玲等,便是最早被称为“先生”的女性代表。这一称谓,起初或许源于玩笑,但很快演变为社会对她们学识与贡献的认可。
对把女性称为先生有没有性别的摩擦问题,应从先生这个称呼入手。
“先生”最初源于古代中国的敬辞,特指对有一定学识或年龄较大的男子的尊称。
到了汉代,“先生”已成为了较为通用的尊称,主要用于称呼教师及德高望重者。此后的各个朝代,“先生”一直沿用,成为对长辈、师长、医生等受人尊敬的职业人士的通称。
明清两代,“先生”成为对从事文学、医学、艺术等领域有成就者的称呼,不分行业,只要是有所成就的人都可能被尊称为“先生”。
进入民国以后,特别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社会风气发生巨大变化,“先生”一词的应用进一步扩大。开始有人主张将“先生”用于称呼有学问、有教养的女性,如宋庆龄、冰心等人,以此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
02
有人认为,一开始,先生是男性的特有称呼,后才用于女性,如今,男女都能用,所以是一种平等进步。
有人认为,女性就是女性,不需要换性被认可,怎么不把男性称为女士来认可男士?
先生这个称呼没有错,只是代表的含义变了,变得更加广泛了。
如果“先生”是代表性别含义,那么称女士为先生则不合适;如果“先生”是代表对人的一种肯定,那么称女性为先生则合适。
如果非说“先生”有错,错就错在它既代表了性别,又不分性别地引申到对人的认可。
如果可以,我建议,对人表示认可,不称为先生,称之为“士”。士没有性别划分,只是一种身份含义,生活中有:硕士、博士、院士……,那么则称他们为:叶嘉莹士、鲁迅士……
03
现实生活中,由于我们的用语习惯,很多细节的事情变得很不起眼,例如女士称为先生,我们都习以为常,认为就是这么称呼的,却没有深究其背后的含义,没有发现其中缘由。
又如,生活中“差点没”这个短句,“差点没”在语法上双重否定表示肯定,但在用语习惯中,“差点没”和“差点”是同一个意思,表否定含义,意为没有。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叶嘉莹士的逝世,引起了人们对“先生”这个称呼的讨论。女性对于自由平等的追求从未停歇,只是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方式不同,有的人致力斗争性别歧视;有的人致力斗争同工同酬;有的人一直在证明,自己就是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