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3-07-20 17:22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很多人都在说,这些年的夏天变得好热。
不开空调,没法待。
中午走出门一趟,阳光晒在身上都会发烫。
这么热的天,多喝水是日常刚需。
但单纯喝凉白开,没啥味道。
坐在办公室久了,很多人都会琢磨着泡点有味道的水。
泡红豆薏米茶、泡玉米须茶、泡玫瑰、泡金丝皇菊、泡蜂蜜、泡百香果、泡柠檬、泡荷叶、泡山楂、泡党参枸杞……
将花花绿绿的代茶饮,摆在办公桌上,每天看心情随机翻牌子,多喝几杯有味道的饮品,解渴补水。
当然,在这种办公室茶饮里,也有不少茶友会在心底暗想。
何必这么麻烦,直接泡茶不行吗?
虽然,办公室泡茶条件有限,很多人没法用盖碗去泡茶。
但将就凑合一下,换成大杯去泡岩茶,应该也能喝。
于是乎,入伏的这段时间,看到不少人陆续晒图。
用玻璃杯泡、用紫砂杯泡、用马克杯泡、用陶瓷饮品直筒杯泡。
反正,只要能盛水就行。
往里面投入一小撮干茶,再加上沸水,等上片刻,就能喝上解渴的茶水。
简简单单,还省茶。
一泡8克的茶,换成大杯去浸泡,假设每次只泡两克茶,还能喝上四次。
但在夏日大杯泡岩茶的背后,有一些细节,需要多注意。
《2》
很多茶友在坚持了多年盖碗泡岩茶后,心底会有顾忌。
喝岩茶,能用玻璃杯直接泡吗?
从理论上,当然是可以的。
反正,茶叶是自己花钱买的,使用权在自己手上。
泡茶喝,煮茶喝,蒸茶喝,一切选择,都由自己来定。
退一万步来想,在武夷山本地,连大红袍炖稻花鱼的跨界料理都冒出来了,直接大杯泡茶,也不算什么。
只要自己能接受,乐意尝试摸索,就大可试一试。
如果好奇大杯泡岩茶会是 什么味道的话,麻花已经提前给大家试过了。
先悄悄剧透一下,这样做,可以解渴。
但真心不够好喝,超过千元级的岩茶,别尝试这种胡乱稀释茶味的做法。
《3》
再次前情回顾一下,大杯泡岩茶的操作,真的很简单。
堪称零难度,没有任何技巧。
找一个容量稍大的杯子,先洗干净。
讲究一点的话,就稍微烫一遍。
等温杯之后,再投茶。
投茶的量,总原则就是宁少勿多。
不然,直接泡300毫升左右的茶水,放足半包干茶进去。
岩茶干茶条索泡发舒展之后,整个玻璃杯内,肉眼看去一半是茶,一半是水。
这么豪横的投茶量,在大杯泡茶时,真心不合适。
浸泡一会后,分分钟会闷出一杯苦茶浓汤。
本着“比水好喝”就行的杯泡原则,少量酌情放一撮干茶进去,绰绰有余。
投茶太多,反而会坏事。
闷出浓苦不堪的茶水后,反而没法入口。
《4》
虽然是大杯泡茶,茶味被大量稀释。
但用水方面,还是不容马虎。
还是那句话,用好水,用沸水。
待在办公室泡茶喝,简单用烧开的纯净水泡茶就行。
切记,要烧开的滚烫沸水。
如果是饮水机里的热水,出于运转保护,哪怕跳转到“热水”状态后,也较少能达到90度。
而是温热状,一直不沸。
为了满足沸水泡岩茶的刚需,有条件的话,千万别图省事直接接热水。
用烧水壶快速烧开一小壶沸水,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
水烧沸,开始泡茶。
先投茶,投入一小撮岩茶干茶,平铺杯底。
接着,将沸水兜头而下浇入,注水至八分满足矣。
紧接着来的,就仅剩下一个“等”字。
大杯泡岩茶的浸泡时间,可长可短。
喜欢喝浓郁口味的,多泡一会;
口渴心急喝茶的,就快点喝。
最短浸泡用时,得看这杯茶什么时候开始不烫嘴?
口干口渴,焦躁不堪,就想快点喝点茶润润干得冒烟的嗓子。
沸水倒入后稍微晾一下,轻吹汤面,再美美地喝下一大口,也很爽快。
不着急的话,就多给一些耐心。
浸泡超过15分钟、20分钟后,再端起杯,大口而入。
喝掉一大半后,还可以续水,再闷一杯。
这种杯泡出来的茶,因为投茶少,茶味被大量稀释,外加浸泡期间不断消耗茶味,基本只供2次左右冲泡。
第一杯喝入口,勉强还算有点味道。
但再加水继续泡,只能算略带茶味的水了。
《5》
按注水300毫升,投茶量接近2克的比例泡茶。
大杯泡岩茶,浸泡超过10分钟后,汤色依旧清浅。
闷了15分钟后,才终于流露出几分浅浅的淡黄。
端起杯,偶买噶,岩茶焙火后的焦糖香,半点踪迹都没有。
猜过去,大杯子泡茶,因为杯口很宽阔,茶香往外扩散的速度更快。
不像盖碗,至少盖碗还有一个穹顶般的盖子,多少能拦截下一定量的茶香物质。
凑近汤面,正准备喝茶时。
此时,汤面飘散出来的茶香很淡。
只能感到这是一股幽淡的茶香,不是怪味。
但具体形容不出来,闻到的香气是果香、还是花香。
类似在你面前,快速闪现0.3秒的人影。
你只能隐约确定,面前有个人影一闪而过。
但具体是男是女?五官如何?有没有标志性特征等详细信息,一概不知。
尝汤入口,还是那句话。
武夷岩茶应有的茶汤特色,没有半点体现。
只是喝着有茶味,但谈不上好喝。
严格来说,茶汤的滋味很寡淡,能喝出水味(水的味道盖住了茶味)。
这样一杯平淡如水的岩茶,真心比不过盖碗冲泡出来的茶味。
递给那些经常喝岩茶的老茶饕,估计任谁也不敢相信,这样一杯浅黄寡淡的茶水,竟然是用岩茶泡出来的。
《6》
昨天在文章里感慨过一句话。
“没有质量地做茶,不如不做。”
喝岩茶,从享受好茶的角度看,多少要抱一点较真的态度。
“没有品质享受地喝茶,不如不喝。”
大杯泡茶,对重水求香的乌龙茶来说,很不适合。
冲泡武夷岩茶,还是多增点投茶量(比泡白茶和红茶要多),合理调整出汤时间,茶味状态更好。
至少,后者能泡出岩茶的香滑、醇厚、浆感。
一杯汤水有劲道,茶汤蕴藏“茶骨”的好茶,还是按泡功夫茶的方式,才能呈现。
换成玻璃杯去浸泡,当茶味被严重稀释后,何谈饮茶享受?
不过,歪打正着的是,玻璃杯泡岩茶很方便看叶底。
将干茶条索彻底泡开后,叶片表面的红边,叶子边缘的锯齿,叶脉粗细,叶片大小等细节,一目了然!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