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陈胜与吴广:兵败后的不同命运探秘

发表时间: 2024-10-23 12:06

陈胜与吴广:兵败后的不同命运探秘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霸气的一句话。在古代那个“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的环境里,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伐无道诛暴秦”,让天下人都奋起反抗,拉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大幕,最终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大秦帝国灰飞烟灭。

不过遗憾的是,虽然是始作俑者,但陈胜的结局并不好,其在起义不满一年之后便因故去世,最终完成灭亡秦帝国的也并不是陈胜起义军,而是后来实力更强的刘邦和项羽。

而少有人知的是,原本与陈胜齐名的另一位起义军领袖吴广,他的结局比起后来称王的陈胜要更惨烈一些。吴广与陈胜的关系究竟如何,他的下场又与陈胜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来一探究竟。

陈胜历来被史家高度评价,而吴广是陈胜的最大功臣

陈胜作为中国历史第一位农民起义军领袖,拥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太史公司马迁所著《史记》,将陈胜列在世家列传——《陈涉世家》(陈胜字涉)。要知道世家可是春秋战国诸侯国、大一统王朝出将入相之重臣的级别。而且《史记》三十世家中除陈胜外,另一位无诸侯将相履历的世家,是伟大的孔夫子(《孔子世家》)。

而《汉书》作者班固,将陈胜和项羽合为一传——《陈胜项籍传》,项羽在司马迁那里的待遇,可是拥有皇帝才有的“本纪”——《史记·项羽本纪》!史家给予陈胜以诸侯、将相、孔子、项羽同级别之礼,足以肯定其开创的秦末农民起义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史书传记一般都专美传主,但其实读过《陈涉世家》的朋友都知道,这本传记并不只属于陈胜自己,吴广是另一位主角。

《陈涉世家》开篇第一句:“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汉书·陈涉项籍传》第一句也是这句话,足以证明吴广的地位也并不低。只是因为后来陈胜称王,其名号才更为响亮。而且,大部分人提到陈胜必然少不了吴广,也会想当然地认为陈、吴二人自始至终都十分精诚团结,不负彼此。

那么事实是这样吗?要讲清楚吴广的结局,就必须从大泽乡起义开始,那是一切的开端。

根据《史记·陈涉世家》、《汉书·陈胜项籍传》《资治通鉴·秦纪三》的记载,秦二世元年7月,也就是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和吴广被秦政府征召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二人皆担任屯长,也就是部队负责人。这支被征调戍边的900人队伍,如今位于安徽宿州境内,距离北京密云直线距离接近800公里,以2200年前的行军速度,最短也要10天以上才能到达。才刚刚走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大泽乡镇),天降大雨道路不通,部队必然会逾期抵达渔阳。

秦法严酷众所周知,戍边队伍中本来就有很多犯人,而部队如果无法按期抵达,按照法律都要被斩首。陈胜吴广明白,如此遥远的距离加之大雨滂沱的泥泞,他们即便赶到渔阳也是死路一条;而如果不遵守命令当逃兵,被抓到则死得更惨。所以陈胜吴广商议道:“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意思是逃亡也是死,反抗还是死,为什么不为国而死呢?

要注意这句话里面的“国”,指的是他们的故国楚国。大泽乡起义那年,秦国刚刚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不过13年,天下一统的观念还并未深入人心,不少东方六国故地依然人心思旧,在这其中最为思旧的就当属楚国:楚国的地盘非常大,西起今天的重庆,东至今天的江苏徐州。陈胜吴广的家乡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境内,他俩是楚人,后来推翻秦朝的江苏人项羽和刘邦同样是楚人。也难怪当时有民谚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陈胜还表示,天下苦秦久矣。当今皇上秦二世不是长子,扶苏本应该当太子,却被二世夺权并杀害;楚国名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战功卓著,在楚国名望极高,楚国灭亡后项燕兵败失踪,至今生死不明。我们如果打着公子扶苏、楚将项燕的旗号起义,一定会有很多人追随。吴广深服其论,决定鼎力相助,一起举事起义。

不难看出,陈胜确实很有政治眼光和头脑。他很清楚天下人对秦朝统治者的不满,以及自己家乡楚国对大秦的愤怒。自古以来,凡是政治军事层面的斗争,必须要有一面正义的旗帜,才能号令天下、无往而不利。吴广也是看中了陈胜这一点,才决定帮助他一起举兵起义,即便九死一生也全无惧色。

于是他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比如算卦卜吉凶,结果是大吉之兆;在戍卒中间搞宣传工作,宣传“大楚兴,陈胜王”的谚语;在鱼肚子里放入写着“陈胜王”的帛书,给这些戍卒灌输陈胜要起兵反秦的观念。那时候的穷苦人民大多毫无文化水平,没有世界观和人生观,更没有科学的历史观,所以这些宣传工作十分奏效,再加上楚地之人追思故国,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而这些起义前期准备工作,基本上都是吴广来做的。他力主为陈胜打造了一个“陈胜王”的“人设”,让大家以为天命在陈王。

此时是秦二世元年秋7月,也就是公元前209年秋天。陈胜吴广计划的农民起义,已经有了指导思想、有了群众基础,接下来就要起兵举事,正式动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起初势如破竹很快遇到困难

陈胜性格强势暴烈,吴广跟陈胜性格截然相反,他性情宽厚体恤士卒,在戍卒当中威望颇高。趁着看守戍卒的秦吏喝醉,他故意出言不逊辱骂秦吏,还扬言自己要逃跑,目的是为了让秦吏侮辱自己,以激起民愤。果然,秦吏被激怒,拿出鞭子抽打吴广,还要拔剑杀了他。吴广见机会来了,连忙抢走秦吏佩剑,与陈胜一起将看守他们的秦吏刀刀斩尽、个个诛绝。

杀了秦吏就意味着公开造反,但这也正是陈胜吴广想要的效果。陈胜召集大泽乡全体戍卒,登台讲话,他表示:如今我们遇上大雨,赶路注定逾期。然而即便到达渔阳,戍边战事频繁,我们也会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死于边疆(死者十之六七)。壮士不死则以,死就要轰轰烈烈,王侯将相难道天生就有如此的地位吗?诸公愿不愿意与我共举大事,起兵反秦?手下九百人皆高呼“敬受命”,也就是愿意接受命令。

陈胜在大泽乡自立将军,命吴广为都尉,顺利攻下大泽乡、蕲县等地,随后又率部继续进攻,打下谯县(今安徽亳州)等地,拥有了一块较大的地盘,也就是今天河南、安徽、山东三省交接地带。

大泽乡起义后,陈胜声威震天,全国各地响应而从之。“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随着起义的发展,起义军首领的名望越来越高,就必须要有新的官职及指导纲领。陈胜拿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后,召集当地三老豪杰一同议事,大家都认为陈胜功绩颇大,应称王以重振大楚江山。于是陈胜自立为王,定国号为张楚。

陈胜封王,必然要善待自己的搭档吴广。于是他封吴广为假王,“假”是临时设置的意思,也就是次于自己的王,然后命吴广“监众将以西击荥阳”,荥阳即今日河南郑州西部。此时的楚地的千人规模起义军,已经多得无法计算(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各地起义军兵合一处、将打一家之后,北方开始进攻原赵国地区(今山西省北部与河北省西南部交接),南方则已经攻到了九江郡,即今天的江西省境内。

但是,张楚起义军势如破竹的气势,也就至此戛然而止。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张楚军队这第一块被推到的多米诺骨牌,正是假王吴广所率领的西征军。

荥阳位于秦都咸阳正东,是中原地区通往关中(一般指函谷关,位于今河南三门峡,紧邻陕西)的重要通道,且距离秦军屯粮的敖仓(郑州西部)很近,自古便是兵家必争。吴广率领大军围困荥阳,但前秦朝宰相李斯之子、秦将李由任三川郡守,其军事能力较强,特别精于守城之事,吴广大军急切不能攻下荥阳。陈胜的目标是尽快拿下荥阳,切断秦军粮道,并尽快打破关中要塞,直取咸阳。荥阳拿不下,后面的一系列部署都会收到重大影响。

此时的陈胜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他很清楚,眼下的胜利虽然有“天下苦秦久矣”的民心加持,但秦军毕竟是官军,从后勤保障到军队战斗力均在张楚军之上。一旦起义军不能趁势急攻,待秦军缓过神来,形势就有可能逆转。他赶紧派出大将周文,趁吴广与李由在荥阳激战,牵制秦军主力之时,绕过荥阳直取函谷关。周文十分勇猛,其部趁秦军不备攻克函谷关,进军到距离咸阳仅有百余里的戏地(今陕西临潼)。军队一路越打越多,到了戏地已经是“车千乘,卒数十万”。

张楚军这么大的阵仗,彻底惊动了秦二世胡亥。二世不得不启用在骊山陵墓修建秦始皇陵的几十万刑徒(与陈胜吴广的戍卒性质相同),由大将章邯带领,临时组建起军队,赴前线迎敌。但正如前文所说,秦军作为官军,其整肃部队、后勤保障、军队战斗力各方面均强于张楚军。加上章邯将军是当世名将,新组建的秦军边打边积攒经验,把张楚军一步步打退,不仅兵退函谷关,还退到了渑池(蔺相如让秦王击缶之地,位于河南三门峡以东)。

章邯介入后,战局顷刻间扭转。秦军长驱直入进攻张楚军,周文的军队因为没有后勤补给,不得不困守渑池,孤立无援。最终当城破之日,周文自刎而死,张楚西征入关的军队损失惨重。


意气之争导致高层内讧,节节败退的陈吴皆被手下所杀

后世很多历史学家,将周文西征失败视作张楚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但其实,假王吴广在荥阳围城不利,才是真正的败点。如果不是吴广急切不得破城,也不会有周文军队西征攻关。荥阳一旦拿下,张楚军不仅可以士气大振,更重要的是能够拿到荥阳以及敖仓的大量秦军囤积的军需物资。对于张楚军而言,眼前的局势真可谓一步之差,谬以千里。

然而偏偏这个时候,还有人要搞窝里斗。

田臧将军是起义军中的一名二级将领,西征荥阳时属于假王吴广的部下。围攻荥阳时不利,田臧与吴广起了矛盾,田臧认为,现在围攻不下,一旦秦军东征,我军必然大败,应该“少遣兵足以守荥阳,悉精兵以迎战秦军”,但吴广认为必须要大军攻下荥阳,才能继续西进。田臧由此记恨上司,与手下人谋划除掉吴广,“假王骄而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意思就是吴广骄横,手握兵权却又不懂军事,不能与他商议此事。如果不能杀了吴广,事情恐怕会失败。

这就是典型的意气之争了。我们知道,军队战斗力强,必须要令行禁止,下级服从上级。尽管吴广确实存在军事能力不强的问题,但一方面其是西征主将,田臧不应该动杀心;另一方面,陈胜那边已经安排大将周文绕过荥阳西进函谷关,此时大军围城,正可以为周文吸引秦军火力,即便攻不下荥阳,也能起到断秦军东线粮道的作用。

古时的要塞关卡都是金城汤池,修建得城高池深,古代军队受生产力制约,攻城战本就十分难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张楚军兵源又多是大泽乡地区的贫苦农民,战斗力没有保障,吴广也不是名将,军事能力有限实属正常。但大敌当前,田臧想到的解决办法居然是杀掉自己的上司,这个现象只能说明一点:张楚政权的高层有着严重问题。

事实的确如此。陈胜因起兵反秦而封王,获得功名利禄之后,其思想在不到一年内就出现了腐化现象,越来越脱离群众。他忘记了早年间自己所说的“苟富贵勿相忘”,连自己的亲戚、同乡都不愿意搭理,还杀掉过一些揭穿自己老底的老乡,导致身边的亲信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因为其派出南征北战的将领立功越来越多,纷纷要求陈王分封自己土地与财富,陈王不封的就选择听调不听宣,甚至自立为王,致使军队高层之间也是离心离德,军中多次出现内部火并的情况:邓悦因为被多次章邯击败而惨遭陈王诛杀,秦嘉杀掉自己的上司武平君畔,居然还是以假借陈王的名义。

吴广也是这么死的。

《史记》对于吴广的死只有一笔带过:“因相与矫王令以诛吴叔,献其首于陈王,陈王使赐田臧楚令尹印,使为上将。”但这一段话却明确传达了两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信息:第一,以陈王之名,军队中的下级也可以“以下克上”;第二,陈王对吴广也有意见,对于田臧“杀吴献首”的行为不仅是默许,甚至还支持。否则他不可能把原先吴广的兵权给了田臧,令他为上将抵挡秦军。

这一改变的结果如何?田臧还不如吴广!

攻克周文军的秦将章邯,收复函谷关后来救荥阳。田臧继任西征军统帅,率精锐部队与章邯的秦军在敖仓决战,结果是大败亏输,田臧本人战死,秦军解荥阳之围,张楚政权的大举西征以全军覆没告终。

吴广死后不久,张楚军内部开始分崩离析。有的将领自立为王割据一方,不再听陈王调遣;还有的将领见秦军势大,选择投降,并调转枪口攻打张楚军;更糟糕的是,各地的反秦武装都不再尊陈胜为王,他们将张楚政权孤立,给了秦军以各个击破的机会。

吴广被杀、田臧军败荥阳,事在公元前208年冬十二月,大泽乡起义发生于前209年七月。虽然看似跨越一年,但根据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载,秦制纪年以十月为岁首。根据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吴广之死距离大泽乡起义,居然还不到半年。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农民起义军能成大事者,放眼5000年历史也是凤毛麟角,更何况陈王的部下还因为意气之争而自相残杀。据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出结论:即便吴广没有被田臧诛杀,陈王和他的张楚政权大概率也会面临同样的结局,只不过其崩坏的时间线会大大拉长。因为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他也许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军,但如果作为“政委”,或者谋主,其所用应该比率领部队冲锋陷阵强很多。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没有了吴广的陈胜也死于部下之手。历史教材上说陈胜兵败被杀,但实际上他的死法更加窝囊:公元前208年腊月,秦军攻打陈王老家陈县,其寡不敌众被迫退至城父(今安徽蒙城),本还想再招兵买马做反秦努力,却不想被跟随自己数月的车夫庄贾杀害,并将陈胜的首级献给秦军以投降。

历时半年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以失败而告终,成为历史上的一声叹息。


陈胜死后被葬于芒砀山西南(今河南商丘与安徽淮北交界),后被建立大汉的汉高祖刘邦追谥为“隐王”。可与他齐名的另一位起义英雄吴广,被田臧杀害之后就在史书里查无此人,其传记也被司马迁命名为《陈涉世家》。不得不说,这是个巨大的遗憾。

不过,在他们身后不久,大秦帝国就被新兴的起义军所灭,而且灭秦的主干力量也都与他们有着巨大的关系:

楚将项燕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图腾之一,而项燕的孙子项羽,在陈胜吴广被杀的同年(前208年)率领楚军以少胜多,在巨鹿(今河北邯郸附近)大破秦军40万主力,这就是著名的“破釜沉舟”典故来源——巨鹿之战。这场战略决战直接消灭了秦军大部分主力,也让反秦诸侯得以重新团结起来;与此同时,刘邦率领的西路大军,收集陈胜军队的败卒,攻破武关、蓝田等秦军重镇,秦朝门户洞开,败局已定。

公元前207年,也就是陈胜吴广被杀后的第二年,刘邦军攻入咸阳,秦二世被宦官赵高诛杀,太子婴向刘邦投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也是一个无道暴虐、视人命如草芥的政权——秦朝,正式灭亡。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想必陈胜吴广的在天之灵,也会感到欣慰吧。


参考资料:

[1]司马迁[西汉].史记·陈涉世家[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04(1796-1814).

[2]司马光.资治通鉴·秦纪三·二世皇帝下二年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9-06(638-652).

[3]班固[东汉],汉书·陈胜项籍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2-04(1922-1946).

[4]张祚麻.“亡秦或楚”:基于秦亡之际反秦势局的思考[J].人文杂志,2023-11(11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