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26 23:35
2009年11月的一天,刚刚考入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院的杨元元,却没有任何的喜悦之情。
这天早上,在所有舍友起床上课的时候,杨元元以身体不舒服为理由,继续待在宿舍里。
直到宿舍里空无一人,杨元元拿出两条早已准备好的毛巾,悄悄走进宿舍的卫生间。
然后将两条毛巾绑在一块,系在了卫生间的水龙头上,做成了一个简易的绞绳,执行了自己的自杀计划。
等到舍友们下课返回宿舍的时候,在卫生间里发现了早已死亡的杨元元。
众人惊恐的通知学校,随后警察也赶到现场。
经过排查,杨元元的死因为自杀,并且她选择的是最难实现的一种方式,将自己活活勒死。
出现学生自杀事件,警方马上对杨元元的生活情况进行调查。
想知道究竟是因为什么,能让刚刚考上研究生的她,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
而最终的所有调查结果,都指向了一个人,那就是杨元元的母亲望瑞玲!
那么,研究生杨元元自杀背后,和母亲有着怎样的关系?
1979年,杨元元出生于湖北宜昌的一个工人家庭,六岁以前,因为父亲有着稳定的工作,杨元元一家的生活还算稳定。
可到了1985年的时候,杨元元的父亲因为急性黄疸肝炎而离世。
因为去世的时间很快,一家人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接到了这个噩耗。
当时为了照顾杨元元一家的生活,杨父所在的工厂将杨母望瑞玲调到工厂看大门,家里的生活也因此一落千丈。
杨家除了杨元元这个女儿以外,还有一个小儿子,望瑞玲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日子过得非常艰苦。
这种辛酸被杨元元看在眼里,所以从小就非常听母亲的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而这也导致杨元元没有什么主见,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高考的时候,杨元元根据自己的兴趣,本来是准备学法律的。
但杨母觉得一个女孩应该学经济,这样以后挣钱多,生活也更稳定一点。
杨元元不敢忤逆母亲的决定,就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法律专业,到武汉大学就读经济学。
而在几年之后,杨元元的弟弟也考到武汉大学,一家人在武汉团聚。
望瑞玲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就辞掉了在工厂里的工作,前往武汉照顾他们。
但因为两个孩子上学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这个时候要是再在外面花钱租房子,望瑞玲手里的钱根本承担不起。
再加上她又不想让两个孩子远离自己,就想出来一个办法,那就是跟着女儿住在学校的宿舍里。
这样既不用交住宿费,又能离两个孩子近一点,每天都能看到她们。
要知道,大学宿舍并不是单间,除了杨元元之外,还有其他舍友们一起生活。
但望瑞玲在知道这种情况的时候,依然让女儿服从自己的决定。
杨元元对这种情况非常痛苦,但因为从小生活在母亲的控制下,所以最后还是答应了这件事。
可望瑞玲毕竟是一个成年人,搬进大学宿舍后,杨元元的舍友们意见很大,就向校方提出了意见。
校方念在杨家的特殊情况上,就为杨元元安排了一个单间,让望瑞玲有了一个生活的地方。
在杨元元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望瑞玲对女儿的控制欲是极强的。
小到每天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杨母都一手安排。
大到学习成绩和户外生活,包括正常的交友,望瑞玲都不允许女儿参加。
在她眼中,杨元元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自己让她干什么,她就必须执行。
这种亲密的生活让杨元元生活在让人窒息的环境里,逐渐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
但大学四年总体上还是平安稳定的度过了。
大学毕业的时候,杨元元还拖欠着学校学费,这笔钱一直到2007年才还清。
为了早点挣钱养活全家,杨元元拿着自己的简历,投向了多家公司。
但这些公司要么是工资低,要么就是离湖北很远的地方。
望瑞玲全程参与了女儿的择业,觉得杨元元挑选的这些工作都不能让她满意。
就让女儿去考公务员,这样既稳定,在亲戚面前又有面子。
杨元元在这件事上没有任何主见,听从了母亲的选择,考取了武汉枝江和广西两地的公务员。
可在通过考试以后,望瑞玲又觉得这两个地方都太远,不如留在武汉有发展前途,所以阻止杨元元到岗。
杨元元面对母亲的阻拦,依旧选择服从,最后一家人留在武汉打拼。
当时杨元元的学位证和毕业证因为欠款被扣下,只能在一家英语培训中心当老师,每个月工资八百元。
而望瑞玲则在一个小市场里摆摊卖袜子,杨元元每天下班都要去照看生意,日子过得十分疲惫。
也就是在毕业后的几年时间里,杨元元的弟弟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成为了望瑞玲心中最好的孩子。
在多次被对比的打击下,杨元元也萌生了考研究生的念头,最后经过几年的考试,被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院录取。
按理来说,到了这个时候,望瑞玲应该感到满足,两个孩子都有着大好的前程,但就在杨元元即将到校的时候。
望瑞玲再次向她提出了要求,那就是像大学的时候一样,带着母亲一起住在大学宿舍里。
杨元元无法阻止望瑞玲的决定,只能带着母亲到校报到,在开学的前两个月时间里,同学们都是开心的,只有杨元元万念俱灰。
每天早上,同学们还在熟睡的时候,杨元元就要起床为母亲准备早餐。
并且望瑞玲的控制欲更加严重,无论杨元元在哪里,她都会不时打来电话,将她叫到自己身边。
而此时的校方已经接到了杨元元室友的投诉,希望学校能要求望瑞玲搬出宿舍,不要打扰其他同学的生活。
杨元元对这件事向校方提出申请,想和大学的时候一样,申请一个单间,供自己和母亲生活。
但学校拒绝了这一要求,并限期让望瑞玲离开学校,在同学的议论声中,母亲的指责和唠叨里,杨元元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也不仅仅是因为学校没有为杨元元和望瑞玲安排单独宿舍这一件事所导致的。
而是杨元元这三十多年来生活上的所有痛苦产生的结果。
杨元元在宿舍内自杀以后,望瑞玲和她的弟弟,对杨元元的后事表现的漠不关心,而是叫来许多亲戚,要求学校进行赔偿。
望瑞玲一家人提出的赔偿金额是四十万,但学校认为杨元元的死,并不能单纯的归结为校方,而是望瑞玲在这件事中占据主要责任。
校方提出的赔偿是十六万,但这笔钱并不是校方认错,而是对于杨元元一家人的人道主义关怀。
当时这个新闻的影响很大,因为他反映了一大批寒门学子的生活和精神现状,在这种社会舆论下,校方只能做出让步,希望尽快平息这场风波。
学校组织了七八人的谈判团与望瑞玲一家人协商,有关具体的赔偿金额并不被外界知晓,但大体上是在二十到三十万这个区间。
拿到赔偿金后,望瑞玲为儿子买了房子,从始至终,对于杨元元的悲惨命运,除了网络上的大片讨论声和同情声外,杨元元的家人和亲戚都在纠结赔偿金额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