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的演变历程:历朝历代的痕迹

发表时间: 2020-11-08 11:41

品香藏香是一件非常雅致的事情,焚香时整个人都能得到放松,不过品香不仅需要使用上等的香材,同时盛香的器具也十分重要,少不了一件完美的香炉来承载。



说起香炉,首先要了解香炉的制作原料,可以概括为铜、金银、竹木器、珐琅和玉石等等这类器具,许多香炉制作不仅在原材料上煞费苦心,在外观设计上也是格外突出,十分具有观赏价值。


香炉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经千年的发展及创新, 融合现代文化审美需求,更具有时代性。


香炉的起源究竟于何时?并无史料记载


关于香炉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是香炉究竟于何时悄然发展,历史典籍中并无详细记载。


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香炉虽不知何时所起,但是使用过的人都为之倾心。


香炉文化的变迁与历朝历代的更替有一定的影响,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有的器型及特色,功能性也是层出不穷。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去看一看,从汉晋唐宋元明清七个朝代的香炉特点。

汉代——博山炉


汉代以前人们使用的香炉大多没有盖子,焚香过程中经常受到烟雾大,无法控制的影响。所以,博山炉因需求而生。博山炉的出现大大改善了人们在焚香过程中受到烟雾缭绕的不适,一经问世就受到官家及百姓的追捧。


汉代博山炉常见为青铜制或陶瓷制,炉体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炉盖。炉盖重峦叠嶂,似的巍峨高耸的山峰,其间不时有飞禽走兽的出没,象征着传说中的海赏仙山——博山,故而得名“博山炉”。


汉代传说海上有仙山,谓之博山、蓬莱和瀛洲三座仙山。博山炉的造型变化丰富,工艺精美绝伦,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在重重叠叠山峦之间雕刻奇珍异兽作为装饰。

其次,博山炉工艺繁杂,超过五足和三足熏炉,同时也是依据特有的香炉原理,所以实用性极强。文人雅士对其十分偏爱,不仅因其焚香时的焕然升腾的烟雾,更是为其独特丰富的器型所着迷。


北宋考古学家吕大临《考古图》加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不过,现在的博山炉已经很少出现有“下盘”了。


唐代——金属香炉


到了唐代,香炉器型有了改变的,相较于宋代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宋代的博山炉出现很大的改变,炉盖造型多变成了穹窿式圆顶,整体呈现雍容华贵的形态。

炉盖上的纹饰也逐渐多变,雕镂各种花草纹饰图案,炉盖顶设计瑞兽等装饰。连同博山炉底部的圆盘也改变成多足或者三足,只有少数保留了底部的承盘。如此,“面目全非”的整改与唐代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唐代繁荣昌盛,炉型丰富,多为雍容华贵,彰显主人身份及地位。此外,唐代香炉最显著的特点是多用金属制,主要有银、银锻金,铜、铜镀的几种,其中以银或镀金银香炉最多。


唐代香炉文化的大力发展于佛教的兴盛有着密切的联系,影视剧中经常可见皇家对于佛教及祭祀十分重视,唐代尤为繁盛。所以,金属香炉多用于礼佛,拜佛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宋代——动物造型香炉

经历了唐朝的奢华风靡,到了汉代香炉逐渐成为士大夫等文人雅士欣赏把玩的常器,而附加在香炉身上的神圣庄严淡了许多。


宋代人在创作香炉时候更注重生活体验,素雅、内敛充满生活情趣。所以宋代更喜爱以动物为原型制作香炉,常见瑞兽有麒麟、秃鸭、狻猊等等,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狮子造型香炉。


南宋周麟之《破虏凯歌二十四首》:“七宝为床坐殿衙,金猊双立喷飞霞。”其中“金猊”便指狮子造型的金制香炉。


不仅如此,一代才女李清照对于瑞兽香炉也极其偏爱,在其创作的《醉花阴》中就曾提及“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明代——宣德炉

明代众多香炉器型中当属宣德炉最为出众,为后世之人所仰慕。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为“宣炉”。明宣宗自幼便受到铜炉文化的影响,个人自由浪漫,却又追求极致。当他发现众多铜香炉中并没有值得把玩或观赏的经典器型,所以便决定铸造宣德炉。


明宣宗在贡品中选择“风磨铜”作为原材料,在加入金银等贵重金属,进行配比。值得一提的是,普通铜炉制作提纯在六至八,就已经十分了得。宣宗却下令直接炼到12,几乎是纯铜制作,除宣德炉以外,绝无仅有。


除此以为,宣德炉的器型也是综合众多因素考量,查阅典籍《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内府秘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上等款制大雅的器型,绘制成图案。

经过多次筛选,终于敲定器型。如此耗尽心力的铜香炉成品后光芒万丈,连一贯严格的明宣宗都盛赞不已。


宣炉成品精妙在于其色,其色内融,从暗淡中散发出奇特光芒。据史料记载宣德炉共有四十多种器型,其皮色丰富,造型多变,为世人所喜爱。明朝万历年间的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正是由于宣德炉的格外出众,后世将它们统称为宣炉。其实宣德炉有自己的器型特点,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者圆唇,颈矮而细致,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档位空足,口沿上置的桥形耳或兽形耳,底部刻铭文年款,与宣炉瓷器有一定相似之处。


清代——瓷器香炉

顶着宣德炉的辉煌成绩,清代香炉决定改变路线。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之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时期便开始流行祭祀风,到乾隆时期空前繁荣。


据说,当时景德镇的一代名巧匠,凭借其聪慧灵敏及过人的才智,将瓷器文化推向历史的新高度。


历朝历代文化审美需求在不断地改变,清代对瓷器香炉有着独到的理解。清乾隆时期的豆青釉双耳三足炉,质地细密,色泽莹润,釉色肥腻,光泽匀净。如同上等美玉、玉脂,双耳相互连接,俊秀之中透露出高贵优雅。底款镌刻“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


玉的成分及质量有一定的差距,但是皇家御用皆为上品。清朝光绪年间的香炉就是使用玉制,非常的薄,用手电筒进行照射,依稀可见灯光。

以上便是历朝历代的香炉器型及特点,每款香炉的盛行都有它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折射出朝代文化缩影。所以,了解并使用香炉,有助于提升自身文化修养,静心养性,修身宜德


以上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