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7 13:52
清代奇案:主母私通二仆,家主妙计除三人
乾隆年间,江南某府发生了一桩震惊士林的命案。富商李员外家中接连死去三人:一名俊秀长工被杀弃尸荒野,未几,其年轻貌美的继室与管家又双双命丧闺房。此案经知县详查,因证据不足,最终不了了之。然而,真相真的如此简单吗?这其中又有何曲折隐情?为何这三人会接连丧命?更令人困惑的是,年近六旬的李员外在此案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一切,都要从一位娇美少妇的到来说起......
一、李员外续弦
乾隆元年,江南地区迎来了一个难得的丰收年。随着雍正年间的休养生息,加之新皇登基时期的减税政策,江南一带的商贸活动空前繁荣。沿着大运河两岸,商铺林立,码头上的货物堆积如山,各色商人往来不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员外的布庄生意也开始转旺。
李员外名讳李德,祖上本是苏州府的一户小商贩。到了雍正年间,李德继承了父亲的小本生意,开始在运河沿岸做起了布匹贩运。起初几年,生意并不顺遂,连年亏损。直到雍正八年,他在一次赴京经商时结识了几位满族商人,这才打开了销路。
这些满族商人常年往返于江南与京城之间,专门收购江南的丝绸锦缎,以供京城权贵使用。李德见识过这些商人的势力,便主动投靠,为他们牵线搭桥。渐渐地,他的布庄开始在苏州城内站稳脚跟。
到了乾隆初年,李德已是声名显赫的布商。他不仅在苏州城内开设了三间布庄,还在扬州、镇江等地设有分号。但是,李德膝下无子,这让他愁容满面。他的发妻王氏早年陪他白手起家,却在三年前因病去世,至死也未能为他生下一儿半女。
这一年,李德五十八岁。在一次赴扬州采购布料时,他遇到了当地的布商孙老爷。孙老爷为人精明,一直想与李德合作。这次见面,孙老爷便有意撮合自己的女儿与李德。
孙家小姐名唤凤娇,年方二八。这位小姐自幼习得琴棋书画,举止端庄,容貌姣好。李德初见凤娇时,只觉得她眉目如画,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家闺秀之风。在孙老爷的一番促成下,李德很快便定下了这门亲事。
乾隆二年春,李德派人备了十六抬嫁妆,将凤娇迎进门来。为了这次婚事,他特意将苏州城内最大的一处宅院重新修葺,还在后院添置了一座小花园,专供新夫人赏花听曲之用。
婚后的生活似乎也如李德所愿。凤娇虽然年轻,却很懂得持家之道。每日里不是在绣楼刺绣,便是在园中修剪花木。李德见她如此贤惠,便将家中大小事务都交由她打理。
然而好景不长,李德很快发现自己难以尽到夫妻之实。年龄的差距让他在闺房之事上力不从心,常常在半途就气喘吁吁。为此,他开始四处求医,甚至不惜重金购买各种补药。但这种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因为过度服用补药而损伤了身体。
这时的凤娇虽然从不抱怨,但眉宇间已经开始流露出一丝不耐烦。李德察觉到了这一点,便愈发地讨好娇妻,几乎是有求必应。这般溺爱,不知不觉间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二、年轻长工的加入
乾隆二年深秋,李德为了扩大生意规模,开始在扬州设立新的布庄分号。为此,他需要添置几名长工,专门负责运送货物。这日,管家张全领着一名年轻人来到李德面前。这名年轻人叫王福,年约二十出头,生得眉清目秀,身材挺拔。
王福原是扬州一户农家子弟,因家中遭遇连年歉收,不得不出来讨生活。他在码头上帮人搬运货物时被张全看中,便被领到了李家。李德见他虽出身农家,但举止得体,言谈有礼,便留下他做了长工。
起初,王福只是负责搬运货物,偶尔帮着打理库房。由于他做事勤快,又肯用心,很快就得到了李德的赏识。不到半年,李德便将他提拔为专门负责往来扬州、苏州两地运送货物的大脚夫。
这份差事虽然辛苦,但待遇却十分优厚。每月除了固定的工钱外,还有额外的盘缠。王福也没有辜负李德的信任,每次运送货物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从未出过差错。
随着往来次数增多,王福渐渐熟悉了李家的规矩。每次回府,他都要先向李德复命,然后再向凤娇夫人汇报账目。凤娇虽是女眷,却深谙经商之道,常常能从王福的汇报中发现一些生意上的门道。
乾隆三年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耽误了王福的行程。他带着一批贵重的丝绸,被迫在半路上停留了两日。等到抵达苏州时,已是深夜。因为担心耽误交货,王福顶着大雨赶回了李府。
当晚,凤娇正在后院的水榭中避雨。王福匆匆赶来复命,浑身湿透,衣衫狼狈。凤娇见状,命丫鬟取来干净衣物让他更换。就在王福准备告退时,凤娇突然问起了扬州城里的趣事。
王福是个善谈之人,便将自己在扬州见闻的市井故事娓娓道来。凤娇听得入神,不觉已是更深露重。从那以后,每逢王福从扬州回来,凤娇总要细细询问扬州的风土人情。
这时的李德正为扬州分号的事务忙得不可开交。他发现扬州的丝绸价格开始上涨,便打算囤积一批货物,等价格再涨时再出手。为此,他让王福加密了往来两地的次数,几乎是三天两头就要跑上一趟。
李德不知道的是,王福每次回府复命时,总要在凤娇的闺房中多待上一会儿。起初只是谈些生意上的事,后来渐渐说起了风月。凤娇素来喜欢听些市井轶闻,王福便将自己在路上听来的趣事添油加醋地讲给她听。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乾隆三年冬。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运河上时常结冰,耽误了货物运送。王福为了赶时间,有时不得不在夜里赶路。每到这时,凤娇就会命人在后门处点上一盏灯,为他指引方向。
三、张管家的发现
乾隆四年正月,苏州城内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李德为了庆祝新年,特意在府中宴请了几位老主顾。酒席间,他向众人夸赞起了自家夫人的贤惠,以及王福的能干。众人纷纷举杯相贺,只有管家张全站在一旁,眉头微皱。
张全在李家已经服侍了二十多年,是李德最信任的老仆。他年过五旬,为人老成持重,平日里将李府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自从凤娇进门后,张全便被安排专门负责后院的事务。
这日夜里,张全例行查看后院门户。走到水榭附近时,他发现角落里有一盏未熄的灯笼。这本不足为奇,但连续几日都是如此,便引起了他的注意。更蹊跷的是,这些日子王福从扬州回来复命时,总是要在后院逗留许久。
张全暗中观察了几日,发现每当王福回府,那盏灯笼必定会亮起。有时甚至在深夜,水榭里还能听到细碎的说话声。起初,张全以为只是凤娇在过问生意上的事,但渐渐地,他察觉出了一些异样。
正月十五元宵节那晚,李德因为身体不适,早早就歇下了。张全照例在后院巡视,忽然听到水榭那边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他躲在廊柱后面,看见王福从后门溜了进来,直奔凤娇的闺房而去。
这一幕让张全如坐针毡。他在李家多年,深知主母与下人有染是何等大逆不道的事。但眼下这般情形,他既不能声张,又不能不管。思虑再三,他决定先暗中收集证据。
张全开始仔细记录王福每次进出后院的时间。他发现王福往往会选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前来,每次都是从后门悄悄进入。而凤娇的贴身丫鬟似乎也参与其中,常常在王福来时故意支开其他下人。
二月初,李德要去扬州查看分号的账目,特意带上了王福同行。这几日里,张全注意到凤娇变得坐立不安,经常独自一人在水榭中徘徊。更令他意外的是,就在主人离府的第三天夜里,王福竟然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了后院。
张全顿时明白,王福必定是半路上找借口脱身,连夜赶回府中。这种冒险的行为,更加证实了他的猜测。但就在他准备采取行动时,却发现府中另有蹊跷。
原来,李德的贴身小厮无意中看到了一封信件。那是王福写给凤娇的私信,上面约定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小厮不敢声张,便将这件事告诉了张全。两人商议后认为,事关重大,必须先弄清楚来龙去脉,再做定夺。
于是,张全开始详细记录每一个可疑的细节:后院的灯笼、丫鬟的反常举动、王福的行踪,以及凤娇平日的种种异常。这些零散的线索,渐渐编织成了一张细密的网。可就在这时,变故陡生。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王福突然失踪了。
四、意外揭发
乾隆四年二月末的一个雨夜,李德突然从扬州赶回府中。他本该在扬州停留半月有余,却因一封匿名信提前返回。这封信上写着李府中的一些秘事,言辞隐晦,但处处指向后院的不轨之事。
李德抵达府中时已是三更时分。他没有从正门进入,而是绕到了后院。远远望去,후院的一盏灯火在雨中摇曳。李德站在雨中,看见两个人影在水榭中若隐若现。
就在此时,张全带着几个家丁匆匆赶来,看见主人浑身湿透地站在雨中。张全连忙上前,将这段时间自己暗中观察到的情况一一道来。李德听完,脸色阴沉,随即命人将水榭团团围住。
当家丁破门而入时,王福正在凤娇的闺房中。他仓皇逃窜,却被守候在后门的家丁拦住。王福拔出随身携带的匕首,与家丁扭打起来。在混乱中,他失足跌入水中,被水流冲向了河道。
凤娇见事情败露,立即跪地求饶。她说自己是被王福蛊惑,这些日子以来,王福常常威胁要公开他们的关系,逼她给予银两。李德命人将凤娇关入柴房,又派人沿着河道搜寻王福的下落。
次日清晨,巡河的衙役在下游发现了王福的尸体。他的身上还带着一个包袱,里面装着从李府中偷出的银两和几件首饰。更令人震惊的是,包袱中还藏着一封书信,信中详细记载了他与凤娇的种种私会。
官府介入调查后,又有更多的内情被揭露出来。原来王福早在去年就开始打凤娇的主意。他利用送货的机会,经常在后院逗留。起初只是说些市井趣闻,后来便开始说些暧昧的话。凤娇虽是商人之妻,却也禁不住这般哄骗。
更令李德震怒的是,他发现自己的生意账目也出现了问题。王福利用运送货物的便利,暗中克扣了不少银两。每次凤娇查账时,他们便一起做假,瞒天过海。这一查竟然发现少了上千两银子。
李德立即将此事呈报官府。知府大人过堂时,特意传唤了凤娇的陪嫁丫鬟。那丫鬟供出,凤娇不仅与王福有染,还指使王福在外头高利放贷,中饱私囊。这些银两大部分都被王福卷走,只有一小部分在凤娇的妆奁中找到。
案情查明后,知府大人念及李德是本地殷实商户,又顾及李家的脸面,便从轻发落。凤娇被发落回娘家,终身不得再嫁。李家也因此事在苏州城中声名狼藉,生意一度萧条。
这件事的余波一直持续到了夏天。有人在扬州城外的一处宅院中,发现了王福的一些随身物件。经过调查,那处宅院竟是王福用赃款购置的。更有甚者,在宅院中还发现了几封凤娇的亲笔信,信中提到两人原本计划等攒够银两后,就远走他乡。
五、后续影响
乾隆四年秋,李德将苏州的布庄交给大儿子打理,自己则带着几个心腹前往扬州重整生意。这场风波过后,李家在苏州的生意一落千丈,不少老主顾都相继离去。街坊邻居谈起此事,仍是摇头叹息。
李德在扬州另起炉灶,改做绸缎生意。他将府中的下人几乎都换了个遍,只留下了老管家张全。为了防止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李德特意制定了新的规矩:长工不得随意进入内院,账目必须由两个人同时经手,所有银两交易都要当面清点。
这件事给苏州城的商户们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不少商家开始效仿李德的做法,纷纷加强了对下人的管束。一时间,苏州城中的商号都制定了严格的规矩,将内外院分得更为清楚。就连账房先生也不能随意出入内院,必须在专门的偏厅处理账目。
乾隆五年春,李德在扬州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这时候,凤娇的娘家人找上门来,说凤娇在娘家郁郁而终。李德只是让管家打发了他们,并未露面。不久后,有人在凤娇的房间里发现了一本账册,上面详细记录着她与王福的往来。
这本账册被送到了扬州知府手中。知府翻看后发现,王福不仅在苏州城中高利放贷,在扬州也有不少生意往来。他利用给李家运送货物的机会,暗中架空了几家小商号。这些商号欠下了巨额债务,东窗事发后纷纷关门。
乾隆五年夏,扬州城中又起风波。原来王福生前在扬州结识了几个地痞,指使他们威胁欠债的商家。这些地痞仗着有王福撑腰,在城中横行霸道。如今王福死了,他们反而四处声张,说李家仗势欺人,逼死了忠仆。
为了平息这场风波,扬州知府不得不公开此案的始末。他在堂上宣读了王福的罪状:勾引主母、侵吞钱财、欺行霸市、教唆他人行凶。知府还出示了当初在王福住处搜出的赃物,以及那几封足以证明他罪行的书信。
这场公审引来了不少围观的百姓。其中就有几个被王福盘剥过的小商贩,他们当场指认王福如何用高利贷害得他们倾家荡产。更有人揭发,王福表面是李家的长工,暗地里却结交了一批地痞无赖,打着李家的旗号在扬州城中横行。
乾隆五年冬,李德的小儿子娶亲。这次李德特意在扬州城中操办,邀请了不少商界朋友。酒席间有人提起往事,李德只是淡淡说了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从此以后,李家的规矩越发严厉,就连请长工也要打听清楚对方的底细。
乾隆六年开春,苏州城里传出消息,说是李家的老宅要出售。这座见证了一段风波的宅院,最终被一个外地商人买去。新主人将后院的水榭拆了,改建成了花园。那盏曾经为幽会指引方向的灯笼,也在一个雨夜里永远熄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