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06 15:17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 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400多年来,荒淫残暴几乎成了隋炀帝杨广的代名词。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他是优秀的政治家,立下了不少功绩。
所谓一善不能遮百过,一罪不能废百功。
杨广功过皆有,不该片面看待。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尤为文帝与独孤皇后所偏爱。
杨广十二岁就被封为晋王,拜柱国,任并州总管,随后又升任武卫大将军、上柱国。
平定南陈时,杨广亲任行军元帅。
灭陈后,他又以扬州总管之职,镇守江都,稳固南方局势。
突厥侵扰边境,他再度披挂上阵,领兵北伐。
彼时的杨广,有才干,够勤勉,也立了不小的战功。
独孤皇后的五个儿子中,他的能力最为出众,成就也最辉煌。
而随着权力的日益增长,杨广心中的野望逐渐膨胀,对太子之位的渴望也日益强烈。
独孤皇后与杨坚的长子杨勇,身为嫡长子,自然被立为皇太子。
然而,他却因沉溺于女色,逐渐失去了独孤伽罗的宠爱。
杨坚素以节俭著称,杨勇却背道而驰,生活奢靡,更令母后不满。
另一边,对太子之位觊觎已久的杨广,眼见兄长失宠于双亲,心中暗喜。
他费尽心机,极尽所能地讨好父皇与母后。
杨广本性风流好色,但在外却极力伪装成一副克己复礼的模样。
表面上他只与王妃萧氏同宿,私下里与其他妃子生了孩子就杀掉。
有一次,杨坚与独孤伽罗驾临晋王府,见府上皆是些年老色衰的宫女。
原来,杨广早已将府中美貌姬妾藏了起来。
还有一次,杨坚到晋王府来,发现乐器皆弦断尘封,像是久未使用了。
这令杨坚颇为欣慰,认为杨广不沉迷于声色。
独孤皇后对杨广也很是喜爱,一直鼓动杨坚废黜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
与此同时,杨广精心布局,积极拉拢朝中重臣如杨素、宇文述等人。
他们亦纷纷附和,对杨广赞不绝口,而对杨勇则多加贬损。
杨勇察觉到自己已陷入困境,却束手无策,竟荒唐地采用巫术以求自保。
殊不知此举非但未能扭转局势,反而授人以柄。
太子东宫中的官员姬威已被杨素收买,他公然上书揭发杨勇,诬称其行巫蛊之术求神问卜,企图得知杨坚何时驾崩。
杨坚闻讯大怒,立即下诏逮捕杨勇。
而负责审理此案的,正是杨素的亲信,他们自然是百般构陷。
最终,杨勇被废为庶人,而杨广则顺利登上了皇太子的宝座。
仁寿四年,隋文帝杨坚病重,前往仁寿宫避暑。
此时,杨广已显露本性,对父亲的爱妃宣华夫人陈氏无礼。
宣华夫人将此事告知杨坚,杨坚大怒,欲召杨勇回宫。
然而,这一消息被杨广得知,他迅速采取行动,封锁仁寿宫,并指使亲信杀害杨坚。
关于文帝之死,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但杨广难逃干系。
杨坚死后,杨广即位为帝,是为隋炀帝。
传统史籍中,往往将隋炀帝描绘成一个荒淫无度、残暴不仁的亡国昏君。
这一形象固然深刻,却未免有些片面。
隋朝确实是在杨广的统治下走向了终结,但也不能忽视他在位时期所留下的功绩。
隋炀帝杨广登基之初,便着手筹划了一项宏大的工程——营建东都洛阳。
很多观点认为杨广兴建东都,只是为满足个人享乐之私欲。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彼时,隋朝一统华夏,国家政治重心东移的趋势日益显著。
强化对江南富庶之地的治理,成为朝廷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
恰值仁寿四年,汉王杨谅在并州举兵叛乱。
平叛之际,杨广深刻体会到了关河阻隔,军情难以及时响应的困境。
遂决心顺应时势,在伊水、洛水之间营建东京,以此加强中央对四方的管控。
至于洛阳为何成为建都首选,其根源在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中原腹地,四通八达,极大地便利了国家资源的调配与流通。
因此,杨广此举背后是有政治考量与战略眼光的,其历史意义绝非“享乐”二字可以概括。
大业年间,杨广创新科举制度,设立明经与进士两科,旨在广开才路,不拘一格。
据《隋书•炀帝本纪》记载,大业三年,炀帝颁布诏令,明令选拔标准涵盖孝悌、德行、节义、操行、才学、武艺等多方面,力求选拔出全面发展的贤能之士。
在由门阀世袭向科举选拔转型的关键时期,杨坚是奠基者,杨广则是进一步推动。
他正式确立进士科,使其成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
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阶层流动方面,无疑是影响深远。
杨广在位之时,秉持着彰显国威、拓展疆域的壮志,进行了多次巡视。
“自古天子有巡狩之礼,而江东诸帝多傅粉脂,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此何理也?”
他最远去到了甘肃敦煌西北的玉门关,于拔延山地区举办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军事演练。
此举不仅震撼了吐谷浑残余势力,对维护西北地区的安宁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深化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与影响。
在外交领域,杨广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他特设专员,管理来自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商队与贸易,创设贸易市集,促进与西域诸国的交流。
张掖互市作为连接世界的门户,其繁荣景象更是前所未有。
同时,隋炀帝时代的中日关系,以及与周边邻国的互动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1957年发掘的隋朝李静训墓中,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
以青金石点缀的嵌珍珠宝石金项链,据推测很可能来自阿富汗地区或巴基斯坦;
嵌有青绿色玻璃珠的金手镯,融合了北印度风格。
这些出土文物无不透露出隋朝与中亚、南亚地区频繁往来,有力佐证了隋炀帝在位时期对外交流的繁盛。
隋炀帝时期的水利工程——大运河,也是一项伟大工程。
其影响深远,不仅在当时构筑了重要的战略纽带,更惠及今日。
政治层面,大运河强化了东都与南北的联系,巩固了中央对全国的统治力,确保了南方的安定与繁荣。
经济方面,北方关中平原与南方长江经济带得以联通,推动了全国经济的统一与繁荣。
沿途城镇也因之兴起,加速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与经济重心的南移进程。
至于军事领域,大运河的开通也极大地便利了军队的调动与军需物资的运输。
隋朝享国之日浅,致其国史编纂与实录留存颇为有限。
加之隋末动荡不安,隋炀帝时期相关官方文献几遭浩劫,幸存无几。
唐武德四年,东都观文殿藏书浩如烟海,计八千余卷,却在迁往长安途中不幸遭遇风暴,尽数散失,无一幸免。
唐太宗曾垂询魏徵关于隋史之事,魏徵坦诚相告:“遗落甚多。”
隋史存者寥寥,且多为访闻所得。
幸而当时唐人大都是亲历隋朝兴衰的,他们的记忆与见闻成为《隋书》编纂的重要依据。
此外,唐代中后期许多关于隋炀帝的小说、笔记,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情节构建意在引人入胜,真实性则颇有争议。
但这些作品也折射出了时人对隋炀帝的真实看法与情感。
而自唐初史家至唐末传奇作者,在行文时基本上都遵循着一些共识:
将隋朝覆灭归咎于隋炀帝一人,通过强化其负面形象,以此告诫当朝统治者。
隋朝的衰败,是由于统治者的荒淫无度;而唐朝的兴起,则伴随着明君治世。
这也可以证明以唐代隋、李唐王朝的合理性。
在这种共识下,唐人对隋炀帝的描绘往往是非常严苛的。
刻意凸显其过失与罪状,其贡献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淡化。
而唐以后对隋炀帝的评价,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深化了其负面形象。
比如宋代有个官名叫观文殿大学士,而观文殿是隋炀帝时期的宫殿名。
欧阳修厌恶隋炀帝,甚至在《归田录》中写道:“观文是隋炀帝殿名,理宜避之”。
清代学者王夫之更是直言不讳,直接给隋炀帝冠以“逆广”之名。
同时,传奇与野史在真实性上较为宽松,为唐代及以后的人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为增强作品的吸引力,隋炀帝的形象又几经加工润色,不乏虚构夸张。
比如,宋代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有言:
“杀父,诛兄,奸妹,无所不至……役死人夫无数,死了相枕”。
但实际上关于杨广“弑父辱母”的说法,各史籍记载都有不同之处。
《隋书》中记载受辱对象是宣华夫人,而到《大业略记》中,就变成了容华夫人。
弑父一说,在唐代的正史典籍及传记资料中,也未有明确记载。
唐人修书,一向是秉持实录精神,力求直书其事。
因此唐人治史公正严谨,这是历来公认的。
以杨广仁寿宫变一说为例,《隋书》中的说法就比较严谨保守,并未直接给出杨广“弑父”的论断。
因此不论是认为杨广弑父“嫌疑很大”还是“无法自洽”,都只是推测,并无实据可依。
但到了宋朝,就有所不同。
宋人更为开放,修史时通常会广泛吸纳野史逸闻,来丰富叙述。
因此关于隋炀帝弑父、辱母、奸妹的具体描述,大都是由宋代开始的。
而到了明清之际,杨广的一些负面事迹与评价又被夸大。
比如《隋炀帝艳史》等作品,就对其宫廷生活,尤其是与妃嫔间的淫乐之行极度铺陈渲染。
通过一些世俗化的情节、夸张的手法,来吸引广大民众,尤其是社会底层群体的目光。
由此,一系列通俗演义小说迅速风靡,加深了民众对隋炀帝荒淫无道形象的认知。
新的史观似乎给了杨广“洗白”的机会,却也不能说是历史错怪了他。
刚结束了征战完成统一的隋朝,在杨坚的励精图治下,很快就迎来了“开皇之治”的奇迹。
一个国富民强、兵多将广、民生富庶、政治稳定的盛世,就算是一个庸君接手,只要循规蹈矩,也能坐享其成。
然而杨广却不甘于只做守成之君。
即位之后的杨广,基本处于一个好大喜功、自负狂妄且不自知的状态。
他以为自己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圣人可汗加强版,实际却是一个人菜瘾大光速败家的二世祖。
他穷兵黩武、滥用民力,全然不顾民间疾苦。
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下血本开凿运河,兴建驰道,挖长堑,建东都,修长城。
今人评价:功在千秋。
可这些落在当时的百姓身上,就是无休止的徭役与重压。
隋炀帝时期全国人口大约四千六百万,这些伤筋动骨的大工程动用了多少人力呢?
建东都建了十个月,每月用工两百万;修运河修了六年,征用了三百万以上的人力。
他即位之后八年的时间,启动二十二项工程,动用了三千多万人次。
可以说是把整个国家直接改造成了生产线。
这些“政绩工程”装点了杨广心中的“盛世”,可这“盛世”给百姓带来的却是“ 浩劫”。
他三征高句丽,沉重的徭役、兵役又压在百姓头上。
封建时代的战争,有多少能动用起数百万的后勤补给?
杨广不仅做到了,并且竟然三次都输了,败光了几十万精兵。
几百万的农民被迫离开土地,致使民不聊生,死亡者不计其数。
过度的劳民伤财和对农民的掠夺,给百姓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农民起义的烽火熊熊燃烧,隋王朝走上了穷途末路,杨广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荒淫好色,甚至弑父辱母,这些都是评价杨广的私德。
弑父夺位后励精图治的帝王有不少,“荒淫”也从来算不上是封建统治者的“黑点”。
因此作为皇帝的杨广,其最大黑点,也是不可能洗白的一点,是“无道”。
[1]杨秀祖.隋炀帝征高句丽的几个问题[J].通化师院学报,1996,(01):49-55.
[2]张晗月.对隋炀帝评价的不同观点比较[J].名家名作,2024,(06):55-57.
[3]侯乃铭.试析隋炀帝的负面形象及其成因[J].西部学刊,2022,(05):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