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22 20:34
1997年,一位中国画家的作品在伦敦拍卖行拍出了80万英镑的天价,这个叫做谢楚余的画家当时只有35岁,他创作的“裸女图”一经问世便成为了艺术界的流量密码。
此后10多年时间,这幅画因为太美被仿制上千万次,还有广告商进行魔改,给画作穿上衣服......
凡是见到谢楚余的人都会误以为这是一个从小环境优渥,家学渊源的绘画天才,实际上他并非出身于美术世家,少年和青年时期的艺术之路还十分坎坷。
如果不是大三那年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可能他的绘画天赋就会被埋没。1962年,谢楚余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父母的背景都很普通。
男孩从小就展现出对于画画的浓厚兴趣,当时家里没有条件,他就只能拿着一支粉笔在院子里和家里的水泥地上涂鸦。
刚开始只是一些简单的小动物和植物,后来谢楚余试着模仿一些人物画像,勤奋努力加上天赋,很快他就无师自通将这些画像学的惟妙惟肖。
进入小学,美术老师很快就发现这个学生在绘画方面的天赋,觉得他的作品非常的有灵气,5年级的谢楚余进入校美术组学习。
因为赶上特殊时期,小学毕业后谢楚余进入劳大(学农分校)从事农业生产,艺术天赋就此埋没。
当时的文艺创作也有诸多限制,统一的审美限制他的发挥。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文艺创作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借助于通过艺术解世界的渠道也就此中断。
谢楚余有个同学的父亲因为酷爱艺术,冒着被批斗的风险,偷偷的藏有一个亚历山大的石膏像。
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谢楚余请求同学的父亲可以让自己看看这个石膏像。为了避免人发,深夜他躲在同学家闷热不透气的阁楼里,一遍一遍从不同的角度描绘着石膏雕像。
这种枯燥的练习,让谢楚余熟练的掌握不同光影对于绘画作品的影响,后来为练习人物画像他干脆带一个速写本班,将见到的一切全部融入艺术创作中。
为画痴狂的年轻人最擅长画人像,班里的同学几乎都被他画了一遍,恢复高考后谢楚余多年的努力终于有回报。
1979年他考上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同一年发表一幅少女肖像,虽然谢楚余有了专业的老师指导,但绘画天赋并没有得以发掘。
大三那年,一个人彻底改变谢楚余的命运,画家林墉担任广东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正在筹备一个画展,偶然间看到谢楚余的作品。
当即认为这位年轻的画家有自己的风格和想法,便邀请还在上大三的谢楚余参加此次画展,这一封邀请函给了他非常大的动力。
谢楚余觉得自己的艺术作品能受到权威人士的认可,也增强信心,坚定在艺术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林墉也没想到,一封普通的邀请函无意中培养出天才油画家。
有专业人士的鼓励,谢楚余更加坚定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汕头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他又去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1988年毕业。
1992年,谢楚余完成研究生专业的课程,在油画系任教。因成绩出色,第二年应美国一所设计学院邀请去往大洋彼岸进行交流考察。
西方作为油画的发源地,谢楚余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营养,在199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
随着阅历的丰富和画技的精进,谢楚余逐渐在绘画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审美,如今提到这位天才的油画家人们第一个想到的作品就是《陶》。
这幅画作创作于1997年,一经问世便引起中国艺术界的震动,画作融合西方大胆前卫的风格和中式绘画法,形成具有谢氏风格的油画。
《陶》的全名是《抱陶女》,画作的内容是一个上半身赤身裸体的女子抱着一个具有中国乡土风的陶罐。
女子的五官也完全长在中国人的审美点上,大大的眼睛,娇小的面庞,白皙的皮肤,含羞带怯的表情我见犹怜。
虽然人物形象非常的大胆前卫,但是整个画的氛围又形成一种含蓄的美感,中国画的创作风格中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留白。
《陶》这幅作品虽然背景被各种颜色的山海填满,抱着陶的女子站在画的中间,给人一种天高海阔的感觉,仿佛背后有着说不尽的故事。
作品《陶》一经面世,不仅给谢楚余带来巨大的名气,还被拿到伦敦拍卖会上拍出80万英镑(约700万人民币)的高价。
这一年谢楚余只有35岁,更让他没想到的是,陶此后成为中国现代绘画中被仿制最高的作品之一。
后来,这幅画被各大艺术出版商和绘画者进行大规模的盗版,在全世界范围内创下超过1000万次的盗版记录。
号称尊重知识产权的外国,不少画家和艺术出版商对于陶这幅作品趋之若鹜,起初谢楚余并不知情,直到国外生活的朋友调侃道:
你现在在国外出名了,到处都能看到你的画。
谢楚余却惊讶的说,自己没有给任何外国印刷机构进行过授权,一次去国外学习的时候,在一家高档餐厅发现陶被堂而皇之的挂在墙上。
去丽江、桂林这些地方旅游的时候,谢楚余在一些小旅馆甚至地摊上都能看到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
有一些人以《陶》为原型,将女子手里抱的陶罐换成易拉罐、西瓜、酒瓶,还有一个厂商在打广告的时候给裸女图穿上衣服。
自己的画作被大量盗版,谢楚余并非没有想过维权,可绝大多数人对于知识产权认知不够,更没有版权意识。
艺术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作品的未经授权,被用在大量的商业领域里。
1999年,谢楚余因为《陶》这幅画打人生中第一场官司,该案件也被列入“年度中国十大版权纠纷案之一”。
正是看到谢楚余的勇气,不少画家和艺术家都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回忆到这段经历,他说到:我的官司让不少人警醒,但艺术家的维权之路充满艰难。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如果谢楚余去维权恐怕早已实现了财富自由。
由于赝品太多,每当看到自己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被印在广告宣传单上印刷屏上,还经过各种魔改他有苦说不出。
被盗版的数量实在是太多,谢楚余一看自己即便是天天打官司都不一定打的过来,只能放弃。
凭借着《陶》一夜成名,谢楚余又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究竟是迎合大众市场,让自己的作品完全的商业化,还是不忘初心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
很快谢楚余就给出答案,觉得作为一个合格的艺术家要讨好自己,而不是讨好观众,从此之后潜心创作。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扎根在基层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生命力旺盛的作品。
这么简单的道理,有的艺术家终其一生都不明白,已过不惑之年的谢楚余却很早就探寻到答案。
有一次去广州荔乡的经历,让谢楚余对于自己的美术作品,突然间有了不同以往的灵感。
他认为人物不能一味的只用历史的时空进行创作,而是去关注身边的美、关注现实生活,说白了就是创作一定要有生命力,生命力就来自于三个字——接地气。
后来,谢楚余成功的创作出一幅画作《荔乡女》,以农村青年女子为形象所创作的作品,相比起大城市女子的前卫时尚,落落大方的神情。
荔乡女既要表现出女子身上含羞带怯的矜持,又不能显得太过于小家子气,温婉含蓄也不能流于俗气。
这一切对于谢楚余来说都是全新的尝试,2006年4月开始他将全部的精力放在《荔乡女》的创作中。
先是找到在粤东当地生活的一个女子作为角色的原型,从多个角度对作品进行打磨。
人物的神态、身上穿的衣服、色彩的搭配以及背景,无一不经过精雕细琢,又不能让人看出故意琢磨的痕迹。
谢楚余眼里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复思考,最后才会落笔,经过一年多的潜心创作《荔乡女》问世。
从风格上看仍然是中西合璧,比当年拍出700万天价的《陶》更多几分成熟和传统。
即便是不了解画作的人,也能看出这幅画充满着浓厚的岭南气息,展现着新时代,新农村的女性形象。
2007年7月,谢楚余带着最新的作品到广州增城参加画展,再次引发轰动。
如今这位天才画家已经在多个国家举办过自己的画展,他的笔下艺术不再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
已成为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的谢楚余,仍然在创作的第一线,用笔记录着新时代中国女性的变化、中国农村的变化,处处都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谢楚余油画作品《抱陶女》的故事 - 人民美术网 - 艺术门户网站 - 北京得一斋 (peopleart.tv)
谢楚余:东方神韵的绝佳诠释者 - 中国知网 (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