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22 17:44
还记得家里的“粮票”吗?或许70后、80后曾在家里见过保存下来的粮票,而90后、00后对它已非常陌生了。不过,这一张张小小的粮票、油票、布票却承载了老一代人关于计划经济岁月的记忆,那时凭票据去粮管所、供销社购买生活必需品,也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特殊”护照”。
“现金、刷卡支付还是支付宝、微信支付?”结账的时候,一句司空见惯的简单询问,背后却是中国40年来支付方式的变迁——从“粮票”到“移动支付”,支付方式的改变,折射出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见证了一个大国的崛起。
是回忆,更是情结!年近8旬的扬州粮票收藏家徐宏德“行程十万里,粮票三万斤”故事引起强烈共鸣,他用自己的口粮和余钱,为国家节约了3万多斤粮食。他的收藏史就是一部节俭史,因为他的藏品都是从牙缝里一点点省下来的,多一件藏品,就要多一次挨饿的经历,一天吃两顿,甚至吃一顿的事成了"家常便饭"。
走遍全国 行程十万里
收藏了三万斤粮票
1962年,因为家里穷,徐宏德像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早早参加了工作,17岁就到扬州一家文化用品厂工上班。由于他勤劳朴实、踏实肯干、头脑灵活,师傅看到小伙子很机灵,不久就把出差任务交给他,让他成了一名常年走南闯北的采购员。一次,他到上海出差,发现一张上海粮票与扬州的不同,引起了兴趣,他便留下一张。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到各地出差时,便一张张地收藏起来,乐此不疲。
徐宏德说,外地的粮票跟扬州的不同,色彩丰富,图案多样,比如南京的粮票上有南京大桥,上海的粮票上有火车轮船汽车等,体现了各地城市文化!
我国从1953年起在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的办法。采购员出差前须持着厂里的介绍信到主管局换领,然后再到市里换取盖有"革委会"印章的介绍信,最后到粮管所换到1个月28斤的全国粮票,代价是扣掉一个月2两的计划油。每到一处出差,徐宏德就用全国粮票换取当地粮票,如获至宝地收藏起来。有一次在广西,他身上只有5斤粮票,却要维持一周的生活,为了能把这5斤粮票省下来换取当地粮票,他就用水果充饥。
到1972年时,徐宏德只剩新疆、甘肃、西藏三省(区)的粮票没有收集到,为了收集这三省(区)的粮票,他自费乘车北上。在赴新疆的途中,他特地在兰州下了车,为的是换一些兰州的粮票……。
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都有
最大面额的粮票达到了1000斤
徐宏德对自己收藏的粮票十分珍视,按照不同的省份,整理得很有条理。翻开徐宏德的粮票册,仿佛走进了一段历史。他收藏的粮票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种全,全国29省市自治区(当时的全部省级行政区划)的粮票都有收藏,而且面额齐全。其中,最为珍贵的是一张面额为1000斤的粮票和一张面额为半两的粮票。大面额粮票系军用粮票、军用马票,由于发行量少,且部队内部使用,作为收藏品十分罕见。半两粮票为我国发行面额最小的粮票,仅在上海和浙江两地发行,因而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
徐宏德说:“四市两就是二两五,在那个年代可以吃一碗面、一根油条。一碗面是二两,一根油条半两,就是二两五。我是做管理工作,一个月可分到28斤粮食。不过这28斤粮食并不是全部买米的,还会给你山芋。当时一个人28斤粮根本不够吃,大家都是半饥半饱。”
为了收集粮票,家人也跟着受苦,他爱人曾抱怨说:“家里粮票本来就不够吃,你还把粮票拿出去换掉,换那么多外地粮票在扬州又不好用。”
徐宏德感慨自己的“粮票人生”,写下了一首打油诗,个中滋味,冷暖自知。
小小粮票真稀奇,回首往事不堪提。
计划供应半饥饱,29省市区皆走遍。
困难时期过去了,改革开放暖人心。
40年收藏忆苦甜,珍惜今朝谱新篇。
历史现实 时空交汇
粮票拼字拼出一腔家国情怀
退休在家的徐宏德有了安度晚年的精神寄托,那就是他的粮票。
近年来,徐宏德独创了一个更特别的展示他收藏的粮票的方式,用一张张五颜六色的粮票拼写成一幅幅大字。“我跑遍大江南北十万多里路,收集了全国各种各样的粮票三万多张,这些粮票还被我做成了一幅幅的艺术品!”
因为收集的粮票太多了,如何展示出来,徐老动了很多脑筋,最终他想出了用粮票拼字等方式,做出一幅幅粮票艺术品。徐老的第一幅作品就是用粮票拼“中国”两个字,因为字的体积、位置要相符合,难度比较大,徐老尝试了很长时间,拿出29个省的粮票相互比对,最终才用广东的粮票成功拼出了“中国”两个字。拼出来以后,徐老特别有成就感,“家里收藏的三万枚粮票,像这样的作品拼了足足有一百米长。”
同时经过一个时间的摸索,他感到粮票拼字与普通的标语字相比,虽然有特性、特色,但是没有那么娟秀、柔美。为追求美观,他改变了组字的办法,先用电脑将要写的字按照同样的大小打出来,再按照需要寻找合适的粮票贴上去。
今年“七一”前夕,徐宏德粮票收藏展在扬州市博物馆展出,展览历时一个月,展出了他多年珍藏的全国各地粮票1000多张及9幅粮票拼字集句。据不完全统计,共有3000多人参观了展览,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1993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徐老说,收藏的这些粮票准备让孙子传承下去,具有教育意义,可以提醒下一代不忘过去,吃苦耐劳,让他们懂得无论过多么幸福的日子,也不能铺张浪费。
记者 姜涛 文图 编辑 葛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