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16-12-05 09:01
《一》
她有四五次“闲”游,游进他的馆里,然后面对面的喝茶。他的馆里每次都热闹,而他们俩仿佛旁若无人地“暗语”。她羡慕不已地对他说:你气色不错啊。
她有个可谓独断专行的癖好,欢喜见到别人气色好,就像一出门,仰面而来就是一片明媚的晴空,仿佛自己也紧跟着被阳光满面了起来。
她总是固执地武断:灵魂是会记账的。
人的昨日前日过得怎么样,好不好,它会最终堆积在人今日的脸上。不知谁说过,脸才是真正的裸体,它反应你灵魂的模样。所以每每看到某个人今日的气色,便可追溯到往日的对方是怎样过来的。
而一眼看上去气色好的人,仿佛一片长势甚旺、健康无邪的庄稼,叫人一下子放心它的地,放心它的水,放心它的空气……
他的气色越来越好,好得似乎得了光芒。
不知道这种光芒是否来自于石头的龙肝凤髓,还是来自于一朝的皈依佛教,反正她在他面前喝茶也变得越来越自在。
有那么一次,她甚至可以跟他“诉苦”,说颈椎不适,视力下降厉害;还有那么一次,她喝着喝着,冷不丁地跟他说,有饼干么?肚子饿了。
她不止一次地跟他说:你气色不错啊。他也不止一次地跟她说:幸亏当年你“帮助”了我。
他说这话的时候,往往在自己的主位上欠了欠身,眼睛一垂,随后起身往她的杯子里添水。
而她端起杯,扭捏了一下,往椅子后背靠了靠,有些难为情,可嘴巴还是说:这有啥啊?
是啊,这有啥捏?细究起来,确实也没有啥滴,只是一次“袭击”中途“夭折”而已。
那是三年前看石头回来的路上,春木宿鸟,正好追求。她不敢看他那易燃易爆的神情,好说歹说,求他放过她。
起初他还有些执意妄为,像老鹰抓小鸡一样地拎起她,后来,见她落泪了,他最终放弃。
《二》
苏州的虎丘山上,有一处遗迹,谓“生公讲座”,边上顽石累累。
据传,正是这些顽石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曾经安抚过一位孤立无援的才俊法师。
他叫竺道生,因为天赋异禀及其才学风范而深得佛法妙义,人们尊称他为“生公”。
现在的佛教徒笃信:个个是佛,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佛揭穿众生的方法。
可是在十六国期间,虽然佛教传播迅速,信徒和寺院不断增加,佛经翻译也规模空前,然在当时,释迦牟尼的《涅槃经》后半部还没有全部翻译过来。
而已经翻译过来的《涅槃经》的前半部当中,提到一个问题,就是,一阐提人能不能成佛。
一阐提人指的是罪大恶极的坏透了的人,他们善性明灭,杀父弑母,虐亲薄友,坏事做尽,罪业深重。
普遍的佛教徒坚持一阐提人是不可能成佛的。
可当时的竺道生却不这样认为。
这位年青的法师写了一篇论文,认为一阐提人也能成佛,而且一切众生最后都要成佛。
道生的这个论点出来后,全国的法师都气坏了,这还了得,在他们认为,释迦牟尼都未曾敢这样说过。
他们义愤填膺,围而攻之,将道生逐出僧门。
无奈的道生被迫来到了江南的虎丘。
眼前的虎丘,人迹罕至,山石陂陀,树木萧疏。
道生住茅棚,饮晨露,当时的佛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没有人来听他讲,他只好对着石头一遍一遍地讲佛法。
有一天,他讲到一阐提人也能成佛时,问周边的石头对不对呀,那些石头听了,居然都晃动起身子来了,仿佛在说对哇对哇。
我们常说的典故“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就来自于此。
后来,《涅槃经》的后半部全部翻译过来后,人们始信一切众生皆是佛,于是纷纷崇敬起道生来了。
《三》
父亲在世的时候,姐姐跟父亲经常去山上找兰花。
他们将兰花从山上折腾到院里,又从院里折腾回山里。
兰花习荫,往往在背阳的山谷下面,临溪近河的地方。他们的身影常常消失在密林深处,而她欢喜在空旷的溪堤河滩附近找石头。
一石一兰,晨昏相侍,日子不惊,其乐淡淡。
每到暮色四合的时分,她怕黑,慌里慌乱地将所有捡来的石头集中成一堆,然后在岸堤上喊姐姐和父亲下山。
弟弟继承了父亲除兰之外爱好钓鱼的嗜好。
他钓回的鱼,鱼肉是粉嫩的,鱼骨是粉白的,经过母亲的双手,鱼汤是乳白浓稠的。
父亲在世时,弟弟是家里的半个顶梁柱;父亲不在后,弟弟是家里的整个顶梁柱。
只欢喜钓鱼宰鱼而不怎么欢喜吃鱼的弟弟经常出没在秀山清水之间,简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而他和母亲总是将每次新鲜的鱼儿留给她。
如果说果腹是人最低的要求,那么适口是人最高的欲望。如果一次欲望能换取十次果腹,她会选择后者。
她几次欲言又止,终于有一天弟弟突然之间打来电话问有没有适合种植多肉或者菖蒲的石头。她心头一喜,赶紧说有啊有啊。
不久,弟弟就发来一图片,温润的邕江石里面像模像样地植了一颗娇嫩的多肉,虽说形式上直白了些,然感觉上像极了放生池里一朵盛开的睡莲……她端详了图片后,赶紧回复了一句:会“旁门邪道”了啊。
《四》
一条古道,曾是成吉思汗进入中原的关隘,急需重见天日。
开发商邀请了一组玩石的团队,主攻古道历史人文的抢救、挖掘及其探索,她有幸在其中。
他们穿峡谷,过山涧,踩沼泽,用各自的真才实学和玩石经验赋予了古道一路上山头岩石、古树村落等一切美好的诠释和理念。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当一群人饥肠辘辘又唇焦口燥地翻过漫长的关隘后,她一时陶醉于眼前辽阔的高山草甸,就像陶醉于一种豁然开朗后的惊喜一一一玩石头,它玩的不仅是眼前的某颗石头,只要你高兴,世间万般万物乃至整个地球,无不是眼中的一颗石头。
随队的勘测兼记录的工作人员见团队成员们兴致高涨,就提议她跳起来拍张照片,她当时全然没有留意脚底下的砾石怪岩,落地时,脚踝关节处“咵嗒”的声音“震彻”山谷。
当时的一瞬间来得太突然了,团队中的一位老师在附近遍找水源无果的前提下,急中生智,毫不犹豫地拔起一把野草,连根带土,敷在她的脚上……
《五》
三年前,有一次,在朋友圈,再次见到失之交臂的一颗石头时,她簌簌掉泪,回头一抹眼泪又去了球馆。
她坚信:生命中所有的自认为的“小黑屋”,都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去开启或者搬除。
当时“顽石一枚”的老师留言说:也许初心是“玩”,玩到一定时候,有几个是真的“玩”?借石头玩人的多了去,就是自己真心想玩,一不小心就被别人玩了。
可是这话在当时,她读了几遍都读不懂。
《六》
今年在柳州两年一度的奇石节期间,瞬间被人山石海淹没。
正当她开始犯迷糊的时候,一位分明可以先知先觉的老师又来信叮嘱她:
找心中的石头,读心中的石头,玩心中的石头。心中的石头,才是真正的石头。
《七》
2012年,歌手林峯在台上深情演绎,行云流水,但其间的直白,凄婉苦涩得不忍再听第二遍:
你一脸柔情地美丽地徒劳地
在ta眼中献丑
感觉从来不能等候
从来都没有理由
只看有和没有
ta的爱
不会因为你够美好够动人
就可无中生有
在ta面前你怎么样低头
也不能让ta因此而点头
ta有不牵手的自由
而你又是否
失去了放手的自由
… …
……
你有眼泪只能流
ta没有心不能偷
ta的天空海阔怎能
看到你天长地久
你的海枯石烂不能
换到石头的温柔
一个盲目的追求
(你坚强地强求)
一个麻木不接受
(你们都永垂不朽)
爱的顽固让你动也不动
痛也不知痛
还想一块石头为你感动
让你牵着走
……
人生在世,无非找两颗石头,一颗是Buddha的石头;一颗是Love的石头。
而两颗石头,归根结底,总归是一颗自由、人性的石头。
对于有些人来说,你对它有多少致意,它就对你有多少点头;而对于另外的有些人来说,或许就未必。
《石界》特约撰稿人 山寺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