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大师的千金之壶,你了解吗?

发表时间: 2023-12-27 11:55

紫砂制瓷,源远流长,在我国民间工艺中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江南宜兴一带涌现出众多紫砂制瓷高手,他们把这门技艺发扬光大,为后人留下了众多传世精品。

一、供春:宜兴紫砂艺术的奠基人

供春,明正德至嘉靖年间人,是宜兴紫砂烧造艺术的奠基人和开创者,对紫砂工艺的发展有着划时代的贡献。他生平不详,但从一些记载中可以勾勒出这位大师的精彩人生。

供春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幼时聪慧好学,14岁时到当地进士吴仕家中做了书童。吴仕深受儒家文化熏陶,闲暇时喜欢品茶赏壶,供春便有幸目睹了许多精美的紫砂茶器。他对这些造型新颖、釉色鲜亮的紫砂茶壶倾心不已,暗暗立志要学习这门技艺。每天工作之余,他就去附近的金沙寺窥伺老僧制壶,默默揣摩壶形和烧造方法。经过长时间的潜心学习,供春终于掌握了紫砂制陶的诀窍,开始试制自己的作品。

供春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但以他惊人的刻苦和造诣,开创了宜兴紫砂工艺的先河。他一生低调内敛,几无留存作品传世,但那个跪在墙根偷学老僧的瘦弱少年,以他无比执着的紫砂梦,最终改写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页传奇。

二、金士恒:传播紫砂技艺的使者

金士恒,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人,原籍江苏徐州,是近代向日本传播紫砂烧造技艺的重要使者。

19世纪末,日本陶瓷业日渐发达,需要引进中国的高超技艺。明治十一年(1878),日本政府联络上海打算聘请中国技术工人前往指导。当时已小有名气的金士恒应邀东渡,在日本传授紫砂烧造技艺长达12年之。

在日本期间,金士恒将中国紫砂制作技艺全面介绍给日本陶工。他改良了日本土窑,介绍紫砂泥配方和烧造方法,并亲自动手示范紫砂茶器的塑形、上色

腮雕花。在他悉心指导下,日本陶工仅用几年时间就基本掌握了紫砂烧造技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日本特色“朱泥”茶器风格。

金士恒向日本传授紫砂技艺,加速了日本朱泥茶具的发展,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尚的传播技艺情操,值得后人学习。金士恒为中国传统工艺走向世界树起了一面旗帜。

三、冯彩霞:紫砂界的女中豪杰

冯彩霞,清代嘉庆至同治年间女紫砂大师,是紫砂烧造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代表人物之一。

冯彩霞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对文玩颇有心得。她对紫砂工艺产生兴趣,摸索自学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冯彩霞的紫砂作品以纤细瘦削见长,她擅长以双手轻轻捏出细腻流畅的壶身,再用细竹签耐心雕琢,使作品神形兼备。她还善用各种天然植物果实作为装饰,制作出富于诗情画意的作品。

道光十三年(1833),广东富商伍元华邀冯彩霞前往万松园专门为其制作紫砂用品。伍园主人对这位才女另眼相看,不仅提供一流的创作条件,还全力支持她进行工艺创新。在此期间,冯彩霞广泛采集天然山水瓷器,大胆运用到作品上,使其更为多姿多彩。

冯彩霞不仅工艺超群,其人也富于传奇色彩。她一生未嫁,将全部心血投入紫砂艺术,是当时社会见不得人的女子独立自主的典范。正是冯彩霞等女紫砂大师的出现,打破了这个长期被视为男性专长领域的局面,让人们看到了女性巧手的无限潜能。

四、惠孟臣:跨越明清的大师

惠孟臣,明末清初人,是紫砂烧造史上跨越两个朝代的大师级人物。

惠孟臣出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其祖父惠永福即明代著名紫砂大师。孟臣自幼承家学,15岁即能独当一面,初学祖业。他一生执著追求紫砂工艺的极致,不断改良技法以求突破。他反复试验不同高温烧造,追求更精致的紫砂釉层。

明亡后,惠孟臣继续闭门造作,将紫砂技艺推向更高境界。他的作品釉色晶莹,薄如蛋壳,被称为孟臣赤。康熙朝士大夫争相收藏孟臣作品,许多达官名流前来请教工艺技巧,使他声名远播。

惠孟臣一生坚持自我,独辟蹊径,他将明代宜兴紫砂烧造推向一个新高峰,对紫砂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用毕生精力证明,手工艺可以达到与精美工业产品媲美的地步。惠孟臣用心血诠释了中国工匠精神的极致。

五、时大彬:隐逸高人的一生

时大彬,明嘉靖至清康熙年间宜兴著名紫砂大师,器物精美,仿古制作尤其突出,被后人誉为“仿古第一人”。

时大彬少年聪慧,15岁开始跟随父亲时朋学习制瓷技艺。他潜心钻研紫砂制作法,对古器格外着迷,曾仿制出多件极贴近古风的作品。如他烧造的仿汉砂壶,釉色古拙,易与古器混淆。他的紫砂作品深受当时文人的推崇,但他本人却颇为隐逸,鲜于声色,一生低调创作。

时大彬晚年居于江南湖州烏程,与当地士绅来往密切,但少有问世事。当地人往往通过他那些带有诗书气的器物,感受到这位大师的隐逸与高洁。时大彬用他出尘的高趣,诠释了中国士大夫逍遥怡然的人生理想。

时大彬一生追求灵性的紫砂艺术极致,他的作品饱含文人气息,将精神境界灌注到实物上,开启了紫砂器的文人化道路。他用仿古作品向后人展示古人成就,用隐逸生平演绎士人风骨。

六、杨凤年:继往开来的女大师

杨凤年,清代嘉庆至咸丰年间女紫砂大师。她继承传统,开创新局,使纤细柔和的女性审美风格在紫砂创作中得以体现。

杨凤年生于书香世家,自幼受哥哥杨彭年影响,对紫砂工艺产生浓厚兴趣并下苦功自学。她擅长细腻圆润的纤体小壶,善用袖珍瓶,多饰以山水花卉,颇具才女风致。她还善描金,作品金饰考究,受到清宫御用。

杨凤年一生未嫁,以创作为乐。她不甘囿于传统女红手的细致描金,还大胆采用端砚、鼻烟壶等男性器物的刚劲造型,展现出女性创作的多面魅力。她开创“以女体见长”的独特风格,为紫砂工艺注入女性美学因素。

杨凤年将纤巧柔和的女性手感融入传统男性气质占主导的紫砂创作中,启迪了后来者,也为女性茶具艺术开辟了新的视野。她的一生,是传统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七、陈鸣远:“色如脂肪,光如羊脂”

陈鸣远,明末清初大师,其作品釉色洁白细腻,有“色如脂肪,光如羊脂”之誉。他将宜兴紫砂烧造推向一个新阶段。

陈鸣远生于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的战乱之世,见证了明亡清兴的动荡历史进程。这一历史变局也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经历。

陈鸣远自幼聪慧,15岁开始跟随父亲學艺。他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想要通过磨砺工艺来复兴国运。他反复试验研究烧造技法,探索出熔石低温烧制的独门妙法。这使他的作品釉质洁白细腻,有“奶白釉”之称。

陈鸣远一生坚持工匠创新,最终使宜兴紫砂烧造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证明了中国工匠在动荡交替时期仍能保有独立精神和创新力量。陈鸣远是名副其实的紫砂大师,也是历史转型期工匠阶级的杰出代表。

八、惠逸公:传统的现代继承者

惠逸公,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人,是惠孟臣的后辈,传承并发扬了惠氏紫砂烧造的优秀传统。

逸公生于清康熙四十年(1702),自幼承家学,潜心习艺。他深得惠孟臣薄胎精烧工艺精髓,作品釉色洁白细腻,丰富继承了“孟臣赤”的传统特色。但他不仅满足于 此,还在传统基础上加以发扬创新。如他开创使用过渡釉,使作品釉色更润更均。他还善用印花描金技法,使作品装饰更精致。

逸公一生恪守旧学,又能融会贯通创新,使惠氏工艺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他证明传统与创新并不矛盾,传统的生命力在于能不断进取。逸公是中国工匠以传统激发创新的杰出代表。

明清时期,在江南宜兴紫砂制瓷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对这门古老工艺作出重大贡献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