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探访增陵赏石之旅:雨花供石的魅力展现

发表时间: 2024-11-15 15:23

探访增陵赏石之旅:雨花供石的魅力展现

首届雨花供石精品展巡礼

▓ 王增陵


石肖名人最出奇

南京首届雨花供石精品展开幕以来,莫愁湖和朝天宫两个展区展出的100多方雨花供石,可谓精彩纷呈,让观众大饱眼福。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同样一方石头,在不同的观赏者眼中,份量是不一样的。作为一名金陵石痴,笔者尝试从这些雨花供石中,挑出一些给我印象最深者,予以简评。

莫愁湖展区,最惹眼的,无疑是一组人物石。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论奇石价值之比较,以象形而论,以为器物不如植物,植物不如动物,动物不如景物,景物不如人物。人物又有凡人、名人、伟人、圣人之别。即谓奇石肖形于名人伟人圣人者,其价值必倍增矣!
巧的是,莫愁湖展区这组人物石,都是名人石。

特朗普

特朗普。你看这脸型,这鼻子,这眼睛,尤其是那一撮翘起的金毛,还有那整天呱啦呱啦的大嘴,和那位名人,真可谓神形兼肖。
4年前,我在藏主王作武先生的石馆看到此石,也惊呆了。那时,特朗普为第二个任期,选战正忙,举世瞩目。我写了一篇文章,发到《今日头条·彩色港》,这方“特朗普”立即引发关注,成为雨花供石中的名石。

哈里斯

黑美人。这是一块油泥石,石质细腻,石肤光滑,通体乌黑;柔和的线条勾勒出来的美女头像,让人充满遐想。这也是王作武的藏品。他说,这块石头,是他在砂矿的乱石堆里捡来的。在第四届“常山杯奇石展”上,“黑美人”一举获奖并收获最高点击率。
此次展出,王作武把它命名为“哈里斯”,漂亮国民主党的总统候选人,放在“特朗普”旁边。时值漂亮国选战正酣,两位候选人却在莫愁湖“斗嘴”,引人一笑。

特朗普、哈里斯大战莫愁湖。

丘吉尔。这是一块红碧玉。藏主周子说,这是10年前,他从六合马鞍一户石农家淘来的,起名《智者》。布展那天,我和几位石友一见此石,脱口而出:“这不是丘吉尔吗?”商之于藏主,遂改此名。

丘吉尔

贝多芬。这是雨花石资深玩家杨天鹏先生藏品。杨先生说,这是30多年前,他从六合一石农家中淘来的。“贝多芬”长发飘逸,鼻梁高聳,闭目,抿嘴,沉思,好象正在构思乐曲。杨天鹏请名家配上底座,珍藏至今。

贝多芬

拿破仑。这是仪征玩家吴建州的藏品。吴建州淘来时,只作一个人头看。后来品玩时,有石友发现,极象法国皇帝拿破仑,遂以之为名。

拿破仑

浩气长存。这是我的藏品,原来起名“关云长”。
这是块黄碧玉,高37公分,宽30公分,厚19公分,重约40多斤。石质细密,石皮润滑,上面布满指甲纹。色泽黄中带暗红,古朴大气。通体罩着一层古气和清气。
这关羽裹着头巾,前额饱满,凤眼微睁,鼻梁挺直,浓密的长髯,飘在胸前。面如重枣,透出坚毅。
布展那天,著名根艺家和摄影家邓正明先生正好在场,一见此石,拍手叫绝。他建议改名为“浩气长存”,并且立即拍照,发到《今日头条·邓正明摄影》上。

浩气长存

天地精华人为贵,
人中龙凤世更稀。
亿年造化真不易,
石肖名人最出奇。


动物奇石价真高

网传,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奇石,分别是“东坡肉”、“小鸡出壳”、“岁月”和“中华神鹰”。
东坡肉形石出自内蒙阿拉善左旗,石种是玛瑙。东坡肉形石与翠玉白菜和毛公鼎并称台北故宫的镇馆三宝。东坡肉形石是内蒙古地区,作为康熙皇帝时期的藏品,作贡品送到内府的。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产物,是天然的石头。看上去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让人不由感慨自然的神奇。专家估价: 无价。

东坡肉

“小鸡出壳”也是天然的戈壁玛瑙奇石。此石产自内蒙古巴彦浩特苏宏图玛瑙山。小鸡出壳奇石,似一只色泽淡黄毛茸茸的小鸡,正在破壳而出,形象逼真程度让人惊讶! 专家估价 1.3亿。

小鸡出壳

“岁月”属戈壁石类,拳头大小,像极了一位西洋老妇人的头像。头发、眼睛、鼻子、嘴巴及额头上的皱纹都宛如真人。专家估价 1亿。

岁月

“中华神鹰”产于广东省紫金县南母寺,石种是黄龙玉。中华神鹰奇石,弯弯的鹰嘴,犀利的眼神,与成年雄鹰大小比例相等。整石造型与真鹰神似,逼真得让人惊讶于造物主的神奇!专家估价 1.2亿元。

中华神鹰

估价过亿的四大奇石,有两块是动物肖形石。由此可见,动物肖形石在石界,地位显赫。
首届雨花供石精品展,也有不少动物肖形石参展,我印象较深的,有7块。
一块是“西汉遗珍”。这是一块油泥石,形如一只扭身蹲伏的金兽。巧的是,它和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西汉金兽”,极为神似,简直就是金兽的放大版。
石主张勇为说,这是近20年前,他在清凉山石市地摊上淘来的。摊主把它竖起来,作笔架看,要价不高。他把石头放平,脑子里立即闪现出国宝“西汉金兽”造型。张勇为喜出望外,立即买下。可见,淘到好石头,不仅靠运气,更要有知识,有眼光。

下图:西汉金兽

一块是“广寒之灵”,是只兔子。这也是张勇为的作品。这是一块雨花供石中的腊石,大小适中,神形俱肖。传说,月亮之上有座广寒宫,是嫦娥的居所。嫦娥太寂寞,养了一只宠物玉兔,让它陪伴,教它捣药。起名“广寒之灵”,岂不宜乎?

广寒之灵

两只“麻鸭”,一公一母,大小相当,形象到位,都是蜡石。其中一只鸭头,尤为出彩。藏主戴盛说,为这颗鸭头,他整整找了7年。功夫不负有心人,拼接起来,居然天衣无缝!
布展也颇出巧思:两只鸭子没放在一起,而是分置两端。它们遥遥相望,似在寻找对方,又似在诉说相思之苦。

这块“北京猿人”,是雨花供石中的石英,体量颇大,毛色金黄,形态逼真。不过,与其说是北京猿人,我看更象是花果山上的猴王。

北京猿人

此石现藏主是台商邱先生。邱先生说,原藏主是他的好友,这块石头是他从六合沙矿捡来的,因其形神兼具,极为宝贵。能忍痛割爱,转让给他,既是情分,也是缘分。
以上5块动物肖形石,均在朝天宫古玩市场“灵岩雅集艺术空间”展区展出。
莫愁湖美术馆展区,也有2块动物肖形石,很精彩。
一块“国宝大熊猫”,形色精准到位,神情憨态可掬,仿佛是国宝大熊猫化而为石,几可乱真!

国宝大熊猫

此石藏主是著名的根艺大师、摄影家邓正明先生。上世纪90年代,邓正明的根艺作品就蜚声全国。邓正明说,此石是石友周先生转让给他的。他和大熊猫有缘,收藏的一颗雨花水石上,就有大熊猫,很精彩;他做的根艺“国宝大熊猫”,曾获奖。能收藏到这块雨花供石大熊猫,是缘分,也是福分。

根艺“国宝大熊猫”

一块“金陵神龟”,在展厅里格外耀眼。这是我的作品。
这是块红碧玉,长约40公分,高约30公分,厚约20公分,用手掂掂,约有30多斤重。通体深红,石肤润泽,布满指甲纹。雨花供石中,这么大的红碧玉,很罕见。我开始当做山形看,也到位,很难得。及至携归草堂,翻转一看,又似乌龟之身。

金陵神龟

我爱龟,家中收藏大大小小的各种“乌龟”,总有100多只。就想把它做成龟。也是上天眷顾,我在家里找到了龟头和龟足,都是红碧玉,正好配上。这只神龟,就这样爬进了梦石草堂。
此龟通体深红,我原来名之为“喜龟”。开展那天,此龟大放光彩。老同事、作家杨松涛先生见之,更是拍案叫绝。他建议,更名为“金陵神龟”,更加贴切,更有意义。我欣然从命。
央视《百家讲坛》,今天恰好开讲《博物馆里的动物们》。和几千年前先人用青铜等材料铸就的动物们相比,大自然用亿万年的功力造就的奇石动物,不是更加稀罕,更可宝贵吗?


石上景观映大千

山川江河,草原湖泊,树木花草;亭台楼阁,古寺高塔,市井炊烟……大自然和人世间诸般景象,构成了大千世界的瑰丽多姿。当这样的风景浓缩于一方方石头之上时,该是怎样的令人惊讶?
首届雨花供石精品展上,多块景观石让我留下深刻印象。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这是一块油泥石,石质细腻,石面凹凸不平,有如浮雕,黑纹白纹相间,勾勒出层次感。仿佛一幅活生生的古代市井画卷。石面流转的光影,让人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市井喧嚣,感受到那份繁荣与热闹。
藏主樊渝生说,这块石头是11年前,在南艺后街得到的。看到这块石头,《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就浮上眼前,禁不住心潮澎湃。

栖霞秋韵

“栖霞秋韵”,石形如山,石面红色斑斓,仿佛秋日的栖霞山,漫山红叶,灼灼含丹。
南京自古就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栖霞秋韵”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以名此石,让南京人尤感亲切。
藏主贾媛说,这是30年前,她跟父亲贾平去六合横梁市场觅石时得的。她一看到这石头,就喜欢上了。石主鲁志军和贾平熟,忍痛割爱,让给她玩。她一直视如珍宝。

栖霞秋韵

还有一块石头,也叫“栖霞秋韵”,也是山形石,满山的枫叶红得更艳,让人想起“霜叶红于二月花”。缺憾是没来及配座。藏主杨桂清放片栖霞红枫叶在石头旁边,以衬映石头。这也是一种巧思。

浅荷秋韵

“浅荷秋韵”,3盏残荷,数枝枯茎,错杂交叉,立在浅蓝色的湖面上。这图景,像一幅名画,像一首唐诗,透出一种深深的意境,让人一见之下,不忍离去。
藏主是仪征的刘国强。刘国强对雨花供石情有独钟,藏品不少,品位颇高。
以上4块,是莫愁湖公园美术馆展区展出的作品。朝天宫古玩市场“灵岩雅集艺术空间”展区,有几块作品,也很精彩。

秋之怅惘

“秋之怅惘”,这是一块油泥石,浅黄的底色上,布满淡紫的花纹。画面中一个妇人,依偎在一棵萧疏的树下。树叶落了一地,惹人思念,惹人哀伤 ,也惹人联想 ,别有一番惆怅在心头.....
藏主王平根是“灵岩雅集”的创办人之一。他石龄不长,却热情极高,动手能力又强,眼光也很独到。

爱在深秋

“爱在深秋”,一颗饱满的莲蓬,昂首挺立,枝茎弯出一道优美的弧形,一只蜗牛伏在枝上;上方一颗莲蓬,头垂下来,好像和下面一棵在呼应,枯茎斜伸出来;一片残荷掛在一旁:这幅深秋湖塘中常见的情景,却让人眼睛一亮,心头一懔。
朝上的莲蓬,是颗珊瑚化石;朝下的莲蓬,则是真的莲蓬;残荷是一块戈壁石。起名“爱在深秋”,饱含深意,启人遐思。
藏主姜达政说,珊瑚化石是在清凉山雨花石市场得的,很像一颗莲蓬头,因此特别珍爱。这样设计,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韵味,着实费了不少心思。

落霞秋水

“落霞秋水”,这是一块雨花供石中的木化石。此石的亮点,是石面布满鲜艳的鸡血红,有如灼灼晚霞。晚霞下一片白纹,犹如浩浩秋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名之为“落霞秋水”,可谓神来之笔。
藏主汤征,网名“石古不化”,是南京雨花供石中化石收藏大家。几十年来,他以收藏雨花化石为主攻,藏品极富,研究颇深。

大漠胡杨

“大漠胡杨”,这方彩色木化石,也是汤征的藏品。
木化石带彩的不多,玉化程度高而又带彩,格外难得。画面上那一片金黄,让人一下就想到新疆,想到塔里木沙漠中的胡杨林。胡杨有极强的生命力,号称“三千年不死;死后三千年不倒;倒下三千年不杇。”堪称神树。
这件作品的底座,是件铜作。作者是著名的工艺美术师姜炤。
姜炤于2006年创立了姜造金工,十多年间,他不懈探索,在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之间寻找灵感。他的作品强调“审美融合”,力求通过金属这一媒介,深刻表达东方文化的精髓与人文气质。
以铜器配石座,是赏石文化中的一个创举。
石上景观映大千,
丹青难敌造化年。
供石何曾逊国宝,
金陵更结雨花缘。


佛系奇石禅意浓

赏石界把有一类奇石,称之为“佛系奇石”,又称为“禅石”。这类奇石,深得不少藏家赏家和玩家的推崇,在石界影响颇大。
何谓“禅”?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佛家用语,意为静坐默思的一种修行方式。“禅宗”是佛教在中土影响最大的一个宗派,提倡静思和顿悟。
所谓“禅石”,我认为,主要指三类奇石:一是石形或画面有佛菩萨罗汉僧人形象者;一是与佛教用品如袈裟禅杖木鱼等相关者;一是石形柔和圆润饱满,画面抽象,令人观之即心静心安者。
明代著名赏石大家林有麟,在其名著《素园石谱》中云:“石尤近于禅”。可见,无论何种赏石(古时观赏石品种较少,主要有灵璧、太湖、英石、昆石“四大名石”),都能让观者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反思内心,看出禅意。
首届雨花供石精品展,展品中有不少佛系石,禅意浓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藏主郑沪宁创作的一组禅意石。一幅书法,白纸黑字,上书佛语;前置一个蒲团,一个香炉;两位禅修者,一黑一红,都戴念珠,一位手持禅杖,一位垂手而立,气度安祥;旁边几块石形,或坐或臥,如山如物,皆含静气。观者顿入禅境,思虑随之澄明。
两位禅修者,身首均为拼接,却是天衣无缝,浑然一体。用天然的小石头拼接组合人物动物,营造环境,表达主题,是近年来石界兴起的一种新玩法。在金陵石界,郑沪宁是先行者。

这组作品,名为“悟道”。花架上有块石头,石头上有一棵树,树上有一树的果实。花架旁,一位僧人正在参禅悟道。这样的创作,别出一格,意境深幽。
藏主也是作者的李昱宁,网名无石,是一位很有想法、动手能力很强的玩家。树上的果子,是小雨花石珠子,一颗一颗缀上枝头。

这组有两个作品,分属两位藏主。
“水月观音”是画面石,观音菩萨端坐莲台,座前莲花盛开,座后佛光一片。藏主樊渝生也是有心人,底座设计成水中挺出的三支荷叶,一朵莲花,环绕在观音身旁。这是用心之作。
“佛”是象形石,比例合适,人物到位,慈悲为怀,气度谦恭。
藏主殷凯生,是江苏医疗界的顶级专家,也是金陵赏石界的顶级藏家。

这块“卷云”,是雨花供石中的玛脑石。这样的黑底白纹,如浮雕一般,布满石面,在雨花供石中实为罕见。让我想起广西的来宾纹石和灵璧的白马纹石,让人浮想联翩。

收藏者陶务根说:“卷云是我10年前在雨花石村徐四家偶得的。他是我师叔,知道我喜欢奇石,特地从床下把这个落满灰尘的老石头找出来给我。他说,这是他10年前找到的石头。以前大家只玩草花,不重视奇巧怪石。这才幸运地让我得到。”
这样的雨花卷纹石,在我眼里,也是一块极富禅意的禅石。
以上是莫愁湖公园展区的禅石。朝天宫古玩市场灵岩雅集艺术空间展区,也有几块禅石,耐人寻味。

秋韵

这块明黄色的细油泥石,形如寺庙里和尚敲的木鱼,石皮柔滑,色泽柔和。石面有数株落叶树,一派深秋色。
收藏者朱雪松说:“这块圆润光滑的油泥,我称为‘秋韵’,让人一看就能平静下来,忍不住拿起来在掌间磨挲时,确实会感觉身上的某块空虚之地被填平了,而疙疙瘩瘩的地方又像被熨过一般妥帖。什么烦恼都不见了。”
这不就是禅石的效果吗?

“夕阳之歌”与“月之暗面”

这两块都是油泥石。一块黄中带一抹浅红,名为“夕阳之歌”,藏主是郑立峰;一块通体墨黑,名为“月之暗面”,藏主为马秋来。两块石头,分开看,皆有禅意,对比看,禅味更浓。于此,可看出布展者用心良苦。

这块禅石,名为“怒目罗汉”。粗粝的灰白石上,生出了一个愁眉苦脸的罗汉头像。我看更象是“愁苦罗汉”。藏主戴盛说,背龛是徽州太平湖河道里捡来的灰色砾石,经流水打磨,变得细腻光滑。观之,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佛教盛行的古代丝路,与罗汉“愁苦”的心境相融。
佛教中的罗汉,是果位仅次于佛、菩萨的修行者。传说中的18罗汉,各有神通,喜怒哀乐愁思忧伤,诸相俱全,一如人生百态。故凡人观之,亦感亲切。

这块木化石,虽说啥也不象,却是石形饱满,石质细腻,石色柔和。石面上淡淡几条水波纹,舒缓流畅。让人看着就舒服。起名“水木年华”,很是贴切,且有深意。
藏主汤征说,这是十多年前,在清凉山雨花石市场得的。汤征玩石,主攻雨花供石中的木化石,石农石贩石商,都知道他喜欢收木化石,手头有木化石,首先想到他。20多年来,他收藏的雨花化石,品种之丰,质量之高,金陵石界恐无出其右。
佛系奇石禅意浓,
幽思缕缕入心中。
静观默想为开悟,
证得菩提萬相空。


象物肖形斗巧奇

观赏石中有一类石头,象物肖形,几可乱真,被称为奇巧石。这种奇巧石,常常让观赏者发出惊叹: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实在是太神奇了!

奇巧石中最著名者,就是“东坡肉”。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该院三大镇院之宝之一。十多年前,我两次赴台考察,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东坡肉”,不禁为之震撼,为之惊叹。
前几年,石界也有奇巧石卖出天价的个案。一个戈壁石“萝卜”,以68万元被一藏家买走;一桌戈壁石“满汉全席”,售出数百万元的天价。可见,人们对奇巧石的追捧与喜爱。
首届雨花供石精品展中,有几块奇巧石,令我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神仙梨与圣女果

这颗“神仙梨”和这颗“圣女果”,放在果盘上端上耒,相信很多人会拿起来就想咬上一口。藏主林春晖说,这是一枚金皮细质的松香玛瑙,此石外形酷似一只天津鸭梨。十几年前,他从一石农手上买来,只花了几十元钱。后来又得了一颗玛脑红籽,象一颗“圣女果”。他以白瓷碟盛之,作品人见人爱。名称改为“神仙梨与圣女果”,可能更贴切。

香蕉

这根“香蕉”,也是几可乱真。藏主叶浩说,这是15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六合北外街雨花石市场淘到的。原藏主是雨花石经营商,也极为喜爱,珍藏多年。不知何故,那把这根“香蕉”拿出来卖。叶浩一眼发现,此石形、色、质、象形度,与真香蕉一模一样,就走不动了。和摊主讨价还价,最终以当时看来也属较高的价钱买下来。

这块红碧玉,被藏主李昱宁(无石)称为“雨花之心”。此石有4斤重,通体朱砂般纯红,质地坚韧,形态饱满,恰似一颗红心,令人爱不释手。李昱宁说,这是一颗初心,从洪荒时代而来,历经亿万年艰辛。这是赤子之心,延续着世间的美好,亘古未变。

一步登天

这只“高跟鞋”,石皮光滑,石色古朴,鞋面隐布花纹,做工十分考究。虽说体形较大,像是实物的放大版,造型却很到位。藏主王作武,名之为“一步登天”,高!

绣花鞋

这双“绣花鞋”,乍看天生一对,实则一石一木。这是藏主徐云的杰作。
徐云说,供石“绣花鞋”是近20年前,在六合东沟一座砂矿上捡来的。那时,供石不值钱,砂矿工人按石形大小,分别堆在矿上,没人要。那是一个雨天,他远远就看到石堆上有一抹红,很扎眼。跑过去,翻出来一看,就是一只绣花鞋。徐云喜欢玩供石,欢天喜地抱回家收藏。
有一天,徐云看到古装电视连续剧《一双绣花鞋》,心想,我这“绣花鞋”要是能配成一双,该多好?徐云手巧,会点木工活。他找块木头,按样做了一只绣花鞋。再画上水彩,喷上清漆,与供石绣花鞋几乎一模一样。要不说明,我还真看不出来差别。

巧合

这块石头,其实是一大一小两块石头,巧妙地合在一起。故名之为“巧合”。
藏主郑立峰说,这两颗石头,单看皆不出奇,有点普通甚至是缺陷。两颗石头都是油泥质地(有指甲纹应该含玛瑙成分),大的那颗型端品正,石皮油润,虽说是把玩佳品,但终究略显普通,尤其是在石头上部有一块白色斑块,严重影响了观感。小的那颗,石头质地与大的一样,类似铁皮,在雨花石中也是极为普通。若以单颗而论,在市场上都属于要放弃的石头。摆弄石头是玩石人的天性,就在他随意摆放的一刹那,神奇的一刻诞生了:把那块小石头放在白色斑块上,两颗石头竟然融合在一起,无论大小、形状,甚至色彩都完全吻合。特别是色彩,两石皆为上部呈红色,下部略显暗青色。这么和谐的组合,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石榴

两颗紫中透红的真石榴,一盘晶莹剔透的石榴籽,让人一看,忍不住口角流津。这个作品,是“灵岩雅集”几位成员的用心之作。这盘“石榴籽”,把雨花石的质形色纹韵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
雨花供石中,也有文字石,我把它归入奇巧类。

“寿”

这个“寿”字,似楷似行,笔力雄健;底色暗青,字迹深红,映衬分明。

敦煌遗书

这几行文字,字迹汗漫,已无法辨认。但是,纸面呈现出的古代文献遗存的气韵,却是格外强烈。藏主黄光玉名之为“敦煌遗书”,甚是贴切。
黄光玉说,他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朋友,对此石爱不释手,愿用10幅书法作品以换此石,被他婉拒了。

这是一块木化石,硅化程度很高,黑底金纹,象是两个篆体字。那天,我和藏主汤征在灵岩雅集展区欣赏此石,均未读出究系何字。

我把石照传给书法家篆刻家和古文字研究者李德龙先生请教。李德龙对照篆文,解读为“保家”两字。再读,果然是象。
象形肖物可乱真,
天公造化太神奇。
石头也能夸奇巧,
人工实难比高低。

王增陵,祖籍福建永定,生于江苏南京。插队老知青,资深媒体人,奇石爱好者。著有《人生处处有风景——王增陵随笔集》《奇石雅记》《金陵石痴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