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如何在交换价值中显现狠角色特质

发表时间: 2024-08-17 10:59

如何在交换价值中显现狠角色特质

所谓狠角色,大多是上上的明白人,即入世上道。上道,即了然世间法。了然世间法,才能行世间道。越了然,越能进退自如。

因此,上道,一是了然道,二是行道。前者是知,后者是行。不行,不足以证道。

那些所谓的活不明白的人,实际上就是在世间法上的匮乏。越匮乏,越不可能形成认知框架。认知框架越弱,行道就越缺乏参照,缺乏原则。

找到参照,批判参照,才能在自身与他者之间建构起一定的边界。没有边界意识的人,往往是外求过多,于是丧失自身的边界的同时,也以无知无觉的方式,冒犯着他者的边界。

只有建构起边界,一个人才可能形成自身一般的处世原则,才可能对他者的世界,进入到一般的理性判断。

处世原则,与其说是原则,不如说是底线。而底线,即边界。

理性判断,与其说是基于理性的分析,不如说是基于有距离的审视。

而一切与他者的边界建构,最终都将在交互关系中呈现。而交互关系的性质和程度,最终都将围绕着交换价值,而呈现出不同的质地。


01

交换价值,不是使用价值,更多的是因果价值。

在经济学层面而言,使用价值,是天然价值,是本自俱足的价值,因此,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它的性质是稳定的。

而交换价值,则是基于双方的需求,会因人而异,因此,交换价值更多的是一种场景价值,心理价值。于是,同样一种价值,不同的人因为需求不一样,就会呈现出参差的交换价值。

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交换价值的成立,是基于情人这种场景而言的。如果情人这种场景缺失,那么,再美的美女,大概率也不会有西施美。

也就是说,交换价值是变动的,如果在某个场景里价值被低估,那么,何不换一个懂得发现和欣赏这种价值的场景呢?

也正是因为交换价值的这种变动性,才生出了所谓的怀才不遇,所谓的暴餮天物,所谓的鲜花插牛粪上,所谓的明珠暗投这类场景严重扭曲交换价值的个体处境。

一切处境,皆为因果造化。对于交互关系而言,交换价值的扭曲程度,就是因果造化的造作程度。

要解因果,就得跳出交互关系,然后重新审视彼此的需求。需求不对等,价值不匹配,才是交换价值被扭曲的缘起。

而明白人,在涉入某种交互的之前,便早早审视交换的基础在哪里,并一定会在交互的过程中,不断调适交换的基础。

一旦调适空间越来越小,也就意味着关系趋于破裂。于是,明白人总是适可而止,不做无谓的纠缠。


02

看清交换价值,是了然关系的因果;构建交换价值,是清算因果。

看不清交换价值的人,必定是看不见自身的价值,因此,总是在交互关系中露怯,甚至自卑。一旦自卑,就容易进入到无底线的妥协和退让之中。

一切无底线的妥协和退让,最终都是基于对自身价值认知的匮乏,于是,无法进入到价值交换的层面。

无法进入到价值交换的人,往往过多外求。任何过度的外求,都无法建立起良善的关系模型。

因外求而无法真正框定自身的处世原则,于是,不断陷入到对方的因果之中。所谓风吹草动,疑神疑鬼,草木皆兵,本质都是自身原则的匮乏,进而困在了他者的因果造作之中。

因此,只有看清交换价值,才能了然自身和他者的因果,从而才有可能建立起抵御扭曲交换价值的强大边界。

也只有建立起抵御扭曲交换价值的边界,才能对交互关系作出理性判断。而一切的理性判断,本质是一场对交换价值扭曲值的清算。

只有足够理性的“清算”,才能不着痕迹地“清场”,才能心无所累地去重构匹配的交换价值。

这种清算,我们叫它:重生。


03

有人说,关系中,要自信一点。但是,自信,不是单向地对自身价值的确认。只要还同意交互关系存在,那么,真正的自信,都是建立在对交换价值的双向确认之上的。

也就是说,自信,不是确认自己强就可以。如果是这种单向确认,很可能陷入到盲目自信之中,因为,交互关系中的他者,可能有对你所认为的价值存有偏差。

偏差越大,对你的自信的潜在威胁就越大。

因此,真正的自信,一定建立在双向确证之下。自信,即控局,而不是对自身价值的盲目乐观和自得。

那些参透交换价值的人,之所以是狠角色,正在于其对局面的掌控,进退自如。

清算,或者,清场,他们都能不露声色的收拾残局。留,便是以观后效;去,即为重构价值交换,拾级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