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知青岁月里的山村支教情缘

发表时间: 2024-11-10 14:58

知青岁月里的山村支教情缘



知青岁月:恢复高考后我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到山区支教巧遇心上人!


有人说,知青岁月是燃烧激情、奉献青春的时代,是否真是如此?当一代人走向广阔天地,肩负“锤炼革命意志”的使命,留下的是燃烧的光辉,还是埋藏的痛苦与遗憾?五十年过去,往事如烟,但我常常回想起那些在乡村扎根、坎坷奋斗的岁月。


恢复高考后,我曾考上大学,命运也因此改变。然而,比起这份幸运,更深刻的是在那段日子里,我与心上人的相逢与离别。


我出生在普通家庭,却因祖父被划成资本家而成为“黑五类”子女。自小失去升学的资格,当我初中毕业,正值上山下乡的高潮期,除去农村劳作外,别无选择。


我和十位同学一起从北京乘火车来到山西忻州的汤头大队五队插队,成了名副其实的“知青”。那个时候,贫困的乡村人生活简陋却淳朴,我们知青与他们同吃同住,深受他们的照顾与关爱,内心满是感激。


初到汤头大队,分派的知青们临时借宿在乡亲们家中,过年时,他们竟将本应过年的食物留给我们这些知青,令我倍感温暖。


此后的日子,尽管条件艰苦,我们知青们齐心协力,共同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我深知,这片贫瘠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那段艰苦的时光里,刘树成是我们知青点的组长,一个热心而正直的小伙子,常常为我们女知青挑水、干重活。起初,我们之间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很少交流,甚至他的好意帮助也会被误解。


可是刘树成从不计较,依然默默关心我们。一次,天色已黑,我因排练晚归,他与两位男同学便在村头高歌,实际是为消除我的恐惧。后来每次我回得晚,刘树成总会悄悄出来接我,让我内心倍感安定。


当公社有了招工和考大学的名额时,刘树成总是愿意让给其他同学,而自己却屡屡因政审不合格而被迫放弃。即便如此,他始终乐观积极,带领我们修路、帮乡亲们干农活,竭尽所能为村民们做事。


这样的付出和坚持,使他在我们知青中备受尊敬。也正是在这些琐碎的日常生活里,刘树成那份坚韧的关怀渐渐刻在我的心中。



恢复高考后,我是我们知青中唯一一位考上师范学校的。那一刻,我从心底感谢刘树成,他对我的付出与鼓励使我充满动力。然而我们各自忙碌,从未谈及感情。


毕业后,我被分配到贫困山区支教,与刘树成暂别。万万没想到,一年后,他竟然申请调到我支教的学校。见到他时,我心情激动,原来他早已悄悄将我放在心上。


我们结为夫妻,在石楼县的山村小学共同支教,成了乡村教师。彼此陪伴,我们度过了一辈子。


几十年的知青岁月、艰苦支教生活,早已把我们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直到退休返京时,我们才真正回到了家乡,享受着晚年天伦之乐。



这个故事引发了许多网友的讨论。有人敬佩刘树成的善良与坚韧,认为他舍己为人,有高尚的品格;也有人质疑为何在艰苦岁月中他总是默默承受,而没有争取个人机会。


有人感叹我们彼此的执着和守望,认为在那个年代,感情比今天更为真挚,更懂得珍惜。



今天重温那段岁月,有人提到其他类似的知青故事,同样在乡村中相识相伴,命运却各不相同。有些知青归乡后遭遇失落,有些则终生未与当初的爱人相见。


而我与刘树成却在重重磨难后相逢,这份深厚的感情尤为珍贵。



我们在乡村一线辛苦教书一生,成了老百姓心中的“亲人”。岁月的沉淀让我们看清,知青岁月中那段艰辛的经历不仅成就了彼此,更让我们见证了乡村的变化。


人生无常,正是这份无悔的付出和难舍的情谊,让我们无怨无悔。



知青岁月对我们这一代人影响深远,这不仅仅是对青春的考验,更是对人性、对人生的深刻洗礼。


许多知青将一生奉献在乡村,成为“燃烧的一代”,也正是这份奉献,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发展。



曾经那段岁月虽已渐行渐远,可它却深深地烙印在我心底,陪伴我走到今天。反观今天的青年,面对诸多选择,我们是否还拥有那份纯粹的初心和无畏的担当?


岁月变迁,时代飞逝,但那份真挚的同学情谊和与乡亲们共渡的艰难岁月,终将成为我们心中的灯塔。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