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马步芳老家:一场被几万叛匪包围的战役

发表时间: 2024-11-15 09:41

马步芳老家:一场被几万叛匪包围的战役

1958年,马步芳的老家发生大暴动,解放军一个团被几万叛匪包围

1958年8月,甘肃临夏。炎炎夏日,闷热难耐。一场令人心惊的叛乱正在酝酿。数万名叛匪蠢蠢欲动,而解放军仅有一个团的兵力。双方力量悬殊,一场血战在所难免。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场叛乱竟然发生在新中国成立近十年之际。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甘愿做反革命分子?这场被称为“临夏事变”的叛乱,将如何演变?解放军又将如何化险为夷?

临夏叛乱的来龙去脉

说起这临夏叛乱,还真是一波三折。你们可能想不到,这事儿还得从1958年倒推回去说起。

那会儿,西北地区刚刚平定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廖汉生将军带着骑兵第一师、步兵第十一师,把那帮作乱分子打得满地找牙。大伙儿都以为,这下西北可太平了。谁成想,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再往前倒几年,1952年那会儿,台湾那边放出风声说西北的“国军”又起来了,还要“光复”西北呢。乍一听,你可能觉得这是吹牛。可这事儿还真不是空穴来风。

原来,马步芳那老小子跑到中东去了,隔三差五就放话说他手下还在西北“战斗”呢。这一来二去的,西北那些蛰伏的敌对势力又蠢蠢欲动了。

再往前推,1949年解放军刚进西北的时候,那些国民党的旧势力可不甘心就这么投降。马步芳父子虽然跑路了,但他们留下的一帮心腹可没闲着。这些人表面上投降了,其实心里还惦记着东山再起呢。

你瞧,1949年9月刚解放没多久,就有个马家军的团长摇身一变成了“改造学员”,趁机溜回临夏老家搞事情。这一闹腾可不得了,十几个解放军战士就这么没了。要不是彭德怀及时派兵镇压,这把火可就烧大了。

这么一路倒推下来,你就明白了,这临夏叛乱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埋在那儿等着引爆。

事态升级,一触即发

再说回1958年。国民党那边可没死心。他们暗地里联合美国、印度,在西北搞小动作。甘肃、青海、西藏多地突然爆发叛乱,把咱们的部队都调走了。

临夏这边,马步芳的老巢里还藏着不少国民党特务呢。他们一看机会来了,赶紧煽动群众闹事。这一闹可不得了,半个月的功夫就把临夏附近几个县搅得天翻地覆。

你可能会问,怎么会这么多人造反?说来话长。临夏是马步芳的老家,那边的群众有不少还是支持他的。再加上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背后煽风点火,一时间竟然闹得全县大多数人都参与进来了。

就拿东乡县来说吧,那儿有个阿訇(就是伊斯兰教的神职人员),平时没少在群众中间散布反动思想。这次叛乱一爆发,他立马站出来带头闹事。你猜怎么着?那些信他的群众疯了似的往解放军阵地冲,连重机枪都不怕。

这下可好,一个小小的临夏,竟然聚集了几万叛匪。咱们解放军就剩下一个炮兵团,这仗可怎么打?

以少胜多,化险为夷

眼看着形势危急,第十一师副师长王根发可没慌神。他二话不说,马上让炮兵团的战士们拿起步枪,准备硬刚。同时,他还调动其他留守部队,准备给叛匪来个迎头痛击。

8月16日一大早,解放军就对华林沟发起了进攻。叛匪估计觉得解放军兵力不足,肯定不敢主动出击,结果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咱们一口气干掉200多叛匪,还抓住了他们的头目牟德福。没了主心骨,叛匪们顿时溃不成军,华林沟就这么被咱们拿下了。

打完这一仗,解放军可没歇着,马不停蹄地向东乡汪家集进发。这地方可是叛乱的大本营,敌人在这儿集结了不少精锐。半路上,2000多叛匪突然杀出来,想给咱们个迎头痛击。

这地形复杂,敌人又多,305团可就危险了。但咱们的战士可不是吃素的,立马摆开阵势死守。你来我往打了好几个回合,虽说局面一度很险,但305团硬是凭着火力优势撑住了。

后来咱们用了个计策,故意引诱叛匪进入射程,然后突然开火。再配合迫击炮猛轰,叛匪死伤惨重。可这帮人也真够顽固的,剩下的还在拼命往上冲。

关键时刻,援兵到了!原本要去甘南平叛的134师听说这边情况危急,连夜赶了过来。8月26日凌晨,401团摸黑绕到叛匪后方,给了他们一记狠的。

叛匪哪想到背后突然杀出来这么多人?顿时乱作一团,抱头鼠窜。咱们两个团前后夹击,把汪家集的叛匪主力一举击溃。

接下来的日子里,更多部队赶来增援。虽说有些从朝鲜战场回来的部队一开始不太适应西北的作战环境,但很快就调整过来了。大家还组建了骑兵部队,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来去如风。

就这样,经过两个半月的激战,临夏的叛乱终于被平定了。几万叛匪,最后折在咱们手里的就有上万人。

有人说,这场叛乱让人看清了一个事实新中国的根基还不够稳固,人民的觉悟还需要提高。也有人说,这次平叛行动展现了解放军的英勇无畏精神,是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不管怎么说,这段历史都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