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秦始皇在当代眼中的争议:是暴君还是圣主?

发表时间: 2024-11-10 01:28

秦始皇在当代眼中的争议:是暴君还是圣主?

在过去的两千年间,秦始皇常常被人们刻画成暴君的模样。近年来,他统一六国、开拓疆土等功绩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肯定。在真实的历史里,秦始皇到底是像古代传说中那样残暴,或如同现世宣扬般伟大呢

一、生平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之子嬴异人在赵国充当人质期间,与赵姬生下嬴政。公元前250年,嬴政归秦。公元前246年,年仅13岁的嬴政登基成为秦王,彼时国事主要由其母亲赵姬与相国吕不韦掌控。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开始亲政,同年迅速平定嫪毐发动的叛乱。公元前237年,嬴政罢免吕不韦。自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开启统一战争,先后攻灭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至公元前221年,齐国灭亡,天下实现统一。嬴政从“三皇五帝”名号中选取“皇”与“帝”二字,自称始皇帝,开启了封建帝制的新纪元。

秦始皇统一后,政治上力推郡县制以强中央集权;文化上统一文字促交流融合;经济上统一度量衡与货币利商贸;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疆拓土。

二、秦始皇对后世的影响

建立统一的国家: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亲政后,平嫪毐、流放吕不韦,部署战略,统一全国,国家的统一,有力地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交融,极大地拓展了民族的生存空间与发展疆域。

统一后的疆土

南征百越: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令任嚣赵佗率 50 万大军南征百越,岭南(含广东广西越南北部)归入秦国。其后迁秦人入岭南,兴教化,促通婚繁衍。后来,赵佗被越南尊为“开国之君”。

征南越后疆土

北击匈奴:在北方,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并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成一体,长达5000余里,后世,长城成为了抵御匈奴南下的重要屏障。

当前,常有人宣扬我们是无攻击性的和平民族。然而,历史上是否有过仅靠广施仁德便能引得四方来朝之事?唯有强大的武力。闭关锁国、妄图偏安一隅实为王朝衰败之际所行之事,盛世王朝向来喜欢主动,否则哪会有现今泱泱大国之地。

实行郡县制:郡县制替代了周朝分封制,对维护国家统一影响深远,后世王朝沿用和发展了这一制度,直至今日。

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货币: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的统一,不仅在交流和经济生活中具有实际意义,同时,其加强了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

三、秦始皇是否算是圣君

统一国家且开疆拓土的帝王固然有着非凡的功绩,堪称一代圣主,不过这是从后世的视角来评判。倘若处于当时,普通百姓未必能因这些而真切体会到自豪与愉悦。

其一,秦法极为严苛。据秦简记载,像偷盗桑叶这种价值不足一钱的微小罪行,都要服徭役三十天来抵偿,一家犯罪,邻里与亲属还需连坐。

其二,在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山东六国人口锐减约三分之二,长期的连年战乱致使天下疲弱不堪。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未给予天下休养生息的时机,便着手组织修建长城与骊山陵墓,这极大地消耗了国家的人力与财力。从阿房宫的考古发现来看,阿房宫未能建成并非不想建,而是当时已难以从天下榨取出足够的人力与钱财。刘邦起义时也曾宣称“天下苦秦久矣”。

四、秦始皇是否算是昏君

以法治国乃秦国秉持的统治理念,法律成为推动秦国运行的关键动力。以李斯为代表,法家秉持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若无法律约束,人人都会奉行利己主义。

秦律》涵盖范围极为广泛,上至三公九卿等官员的考核与任命,下至普通农民的土地耕种,均有对应的法律制度可供依循。

法家的诸多理念让儒家难以接纳。儒家将礼视作治国核心,倡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各方均在自身岗位上从事礼法规定之事。在儒家理想的王朝中,君主应凭借仁德来教化天下,臣子则一心为国、勤勉做事,上报君恩,下安黎民。

焚书坑儒致使秦始皇与儒教产生直接冲突。公元前 213 年,博士淳于越提议恢复分封制,遭到李斯反对。与此同时,李斯建议皇帝彻底焚毁民间宣扬分封制的书籍以及诸子百家的其他著作,旨在统一思想,随后秦始皇下令焚书。公元前 212 年,方士侯生卢生、韩众、徐福等人寻仙求药毫无成果,侯生、卢生因惧怕被问罪而远逃他乡,且在途中诋毁秦始皇,令秦始皇极为震怒,于是下令对咸阳的所有方士展开盘查,之后将相关的 460 余名方士全部活埋,其中也包含一些儒生。

到了汉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秦朝严苛的法律以及焚书事件,始终是儒生抨击秦始皇的主要着眼点。至于坑儒一事,在汉朝早期贾谊董仲舒等人的著作中并未着重提及。不过,贾谊的《过秦论》以及后世杜牧的《阿房宫赋》等作品对秦始皇 “暴君化” 形象的塑造进程起到了极为显著的推动作用。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诸如焚书坑儒等政策,首要目的在于统一思想,防范六国旧有势力借助各异学说鼓动分裂;并且所谓坑儒,实际上坑杀的大多是诓骗秦始皇的方士,而非纯粹的儒士。

实际上,后续王朝大多承袭了秦朝以法治国的策略,差别在于后来者更懂得运用儒学来教化民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般教化理念怎能不令后世君王所喜爱。

秦始皇无疑是一位极具远见卓识的君主,不过,他的高压统治以及繁重的赋税徭役确实给百姓造成了极大困苦,其举措受所处时代背景的制约,定然存在一定局限。其功绩与过错究竟如何评判,或许有待历史在未来给出最终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