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唐代运河的疏浚与补缀:一次古代工程的实践

发表时间: 2020-05-06 23:08

唐代运河的疏浚与补缀:一次古代工程的实践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以繁荣昌盛著称的朝代。但是唐代也有既不如前代,也不如后代的地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唐代以长安为 都城,但唐代的关中地区在经济上已不占全国首位。自东晋以后,随着长江下游的全面开发,其面积之大,条件之优越,物产之富饶,是关中地区所不能比拟的。汉 时富冠天下的关中地区,到了唐代,与长江下游比已相形见绌。

歉收之年,皇帝还 要带上大小官吏迁居洛阳,就食江南漕米。二是唐代对运河的开凿治理,基本上没 有大的建树,多是对隋代运河或对隋代以前的运河的疏浚、补缀,除此之外,也不是没有任一点儿新开凿的运河‮,但仍然属于补缀原有运河的性质。

唐代的关中漕渠

隋代所开的关中广通渠因泥沙淤塞,唐朝初年已不能利用,漕粮要经过陆运过 潼关后才能入渭漕。因为唐初国用节制,每年耗用粮米仅20万石左右。但历史的惯 性并不仅仅表现为隋末农民战争给予唐朝统治者的教训,"水可以载舟,亦可以复 舟"的思考,在唐太宗之后,就逐渐淡薄起来。高宗李治、武后则天、玄宗李隆基 时,封建统治者的费用逐渐增加,官僚体系逐渐庞大起来,所耗漕粮入不敷出,皇

帝率领臣僚就食洛阳的次数和规模越来越大。武后时,在长安西、渭水之北开过一 条升原渠,把隋代的广通渠向西延长了一些。

升原渠由今宝鸡市西北引水东流至咸 阳渭水。但修渠目的是为了运输岐州(今陕西凤翔县)、陇州(今陕西陇县)的木 材,于漕运无济。玄宗开元二年(714年),姜师度在华阴开凿了敷水渠,使通漕 运,但这条渠无用。因此,又有重开漕渠之议。

天宝三年(744年),玄宗诏定:重开漕渠以长安令韦坚兼水陆运使。韦坚把汉 代、隋代开的漕渠作为基础,从潼关起,到长安止,加以疏浚整理,截断灞水与沪 水,沿隋代广通渠故道疏浚开通,东到永丰仓与渭水汇合。同时,在长乐坡苑墙 外,凿广运潭于望春楼下,以聚漕舟。这就是唐代的漕渠。渠成之后,当年"漕山 东粟四百万石"(《新唐书》卷五三《食货志》三)。

韦坚还聚江、淮漕船数百艘 于广运潭。玄宗登望春楼观看新潭,只见数百艘船上写着各郡的名字,并陈列各郡 的货物,依次衔尾前进。

广陵郡(郡治在今扬州)船上堆积陈列着锦、镜、铜器、 海味;丹阳郡(郡治在今镇江)船上陈列着京口绫衫缎;晋陵郡(郡治在今常州⁨) 船载折造官端绫绣;会稽郡(郡治在今绍兴)船载铜、罗、吴绫、绛纱;南海郡 (郡治在今广州)船载玳瑁、珍珠、象牙、沉香;豫章郡(郡治在今南昌)船载瓷 器、酒器、茶釜、茶铛、茶碗;宣城郡(郡治在今宣城)船载空青石、纸、笔、黄 连;始安郡(郡治在今桂林)船载蕉葛、蚺蛇胆、翡翠;吴郡(郡治在今苏州)船 载方丈绫。与这些漕船进广运潭的同时,韦坚还安排了花枝招展、能歌善舞 的成群女人在广运潭沿岸。

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唐代女人的穿着,松散裸露 脖下胸上部分,而且在外观上是"胖"与"美"可以合璧,唐时对女人受束缚较宋 代为少。因此,妇女们看到聚集在广运潭中满载的南方各郡手工业产品和土特产 时,便大唱:"潭里船车闹,扬州铜器多。"扬州铜镜名噪全国,特为女人所珍 爱。上述情况表明,唐代能在长安维持一个繁荣的都城,主要是借助于隋代开凿的 运河,漕运全国物资,特别是漕运南方物资,自然也说明了韦坚疏浚治理的唐代漕 渠,规模不大,但作用不小。

唐代的山阳渎

唐‬代的山阳渎,亦称扬州漕渠。唐代对山阳渎的疏浚治理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

成功者有三处:一是睿宗李旦太极元年(712年),泗州盱眙有直河,刺史魏景清引淮水至黄土岗,以通扬州。二是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润州刺史齐浣主 持开挖瓜洲与扬子镇之间的伊娄河,使瓜洲至扬州城的水道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 三是唐代疏浚治理山阳渎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唐朝晚期筑平津堰。平津堰不仅使运河水位增高, 而且成为里下河地区的洪水屏障。这是唐宪宗李纯元和三年(808年)淮南节度使李 吉甫所采取的措施。

所谓失败之处,主要是指唐代对扬州至淮安的运河所进行的两次截弯取直工 程,均告失败。其中有一次就是齐浣主持的,这就是齐浣的广济新渠。这条新渠自 泗洪县青阳到淮阴县陈集之间,长约150里。漕船仍然绕行盱眙旧运道,旧道长260里,而且其 中"自虹县至临淮150里"一段,"水流迅急",不得不用牛拉竹索上下。

漕运如此艰难,漕运数量和货船来往不能不受到很大限制。还有在扬州疏"太子港"、"陈 登塘"34陂,企图借此改善漕河,结果很快淹塞,又失败了。唐代漕运江、淮粟米,并非只用山阳渎一段运河,还要用江南运河和通济渠。 但因扬州至淮安的山阳渎处在江南运河和通济渠中间,这一段运河,实际上也影响 着其他两段运河的作用。

唐代江南运河的补缀

唐代,长江三角洲扩展很快,潮位东退十分明显;江漕明显束狭变窄,江南运 河连长江的京口都逐渐为泥沙淤塞,江南运河南口余杭,也发生河口淤塞问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润州刺史齐浣(汗)创建京口埭,节制水流。唐代宗 李豫永泰元年(765年),又治理练湖,蓄水济运;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813 年),常州刺史孟简重开常州以西的孟渎故渠,引江水南注通漕。

唐代‫运河的特点

唐代,运河系统及运河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1) 唐代运河系统主要不是唐代所创建的,而是利用隋代所开通的北至涿郡、 ⁦南达余杭、以洛阳为中心、西入潼关至长安的运河系统。其中,主要是沿用了通济 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就唐代漕运而言,通过江南运河至京口入江,从扬子经山 阳渎至山阳(淮安),溯淮河到汴州(开封),经通济渠入汴,到荥阳,从河套入 黄河,达于渭水,经渭到华阴,连接漕渠,西到长安。诚然,唐代280余年,运河有 局部变更和兴废在所难免,但大体上不出隋代运河范围。

(2) 运河对唐代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不小,但本质上是隋代开凿运河,唐代收其大利!

首先,唐朝很清楚它已具备了国家赖以发展和稳定的水道交通条件,可以与民 休息了。若无隋代开凿南北大运⁨河在先,不管唐朝统治者自愿与不自愿,它都得花 费力量去开凿漕运水道。否则,国家漕运,计将安在?

其次,前代开凿的运河,在唐代促进了淮南一带经济的大开发,淮南实为唐‍代 南北东西交通的枢纽地区。唐代的淮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粮食基地之 一。唐太宗时,刘晏领东都、河南、淮西、江南之东西转运使,运江、淮漕米,接济关中。

江南一带经济逐渐开发,人口明显增加,唐代江南各州户口比隋代江南 各郡户口大有增加。隋代江南的丹阳、宣城、毗陵、吴郡、会稽、余杭、新安7郡, 与其地理范围相同的唐代润州、升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宣州、歙州等9州 相比较,户数从隋炀帝时的12.1万多户增加至唐代天宝年间的69万户。

激增不是好事,但在唐代,人少地多,人口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重要标志之一。 江南户口的增加,原因不是一个,但江南运河开通带来的经济繁荣是主要因素之 一。

结‍语‪

由于经济发达了,人口增加了,属于上层建筑的文化自然也发达起来。 提到唐朝经济、文化,谁都不会否认,唐朝时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大量地 吸收了外来的有益的营养成分,也大量地将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播到亚洲 各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去。

唐朝成为亚洲和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唐朝都城长 安成为当时亚洲和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最大城市之一。在当时的长安,中国学者、 文化人与外国学者、文化人、留学生真正是济济焉,洋洋焉!这固然由中国历史发 展的诸多因素所促成,但若没有沟通全国的
交通网,国内的经济、文化交流都存在 各种阻碍,又何谈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呢?

当时的长安只是全国 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而已。在唐代,沿着运河往东南,文化逐渐发达起来, 苏州从唐朝季年白居易的时代起,已经成为人文荟萃之区,产生了陆龟蒙、皮日休 等诗人,陆贽等政治家。唐代以来,太湖流域农业经济有了飞跃发展,"上有天 堂,下有苏杭"的谚语,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参考文献:

《唐书》

《后唐书》

《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