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17 21:26
2.佛仓
如前言中的乾隆十五年地图所示,辇道两边并无树木、草地及绿植。辇道两旁曾有四列佛仓,名为 “内佛仓”。在雍和宫围墙之外,即雍和宫大街与戏楼胡同处,另有四个佛仓,因处于围墙之外,故称为 “外佛仓”。如今,在辇道东院墙外侧仍保留有一处佛仓,雍和宫示意图中标注为 “阿嘉仓” 的便是。此佛仓为清代赫赫有名的寺内最大佛仓。
佛仓,意指藏传佛教转世活佛的住所、行馆或府邸。在清代,蒙藏地区的大活佛来到北京,皆设有一处驻京行馆。此行馆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 “城内本寺佛仓”,即在京城内拥有其本人的一座寺院。例如地安门内的松祝寺,便是章嘉活佛的本寺院佛仓。其二为 “城外本寺佛仓”,诸如德胜门外的后黑寺,为察汗达尔汗活佛的本寺院佛仓。其三是 “赐居佛仓”,即活佛本人在京并无寺院,又因职务关系需长久居住,且其职务与雍和宫有关,则会在雍和宫院内或附近赏赐一所院落,雍和宫的佛仓便属于这种类型。
乾隆九年(1744 年),雍和宫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当时,雍和宫住持第三世章嘉若必多吉活佛向乾隆皇帝推荐了数位藏地的格鲁派活佛,参与雍和宫的宗教事务。于是,乾隆皇帝将雍和宫及周边的一些院落赐予他们,由此形成了雍和宫的各个佛仓。妙舟法师《蒙藏佛教史》记载:“寺内有阿嘉呼图克图仓,洞阔尔呼图克图仓。宫之东墙外东花园,有土观呼图克图仓。东板子门内,有诺门罕呼图克图仓。门前藏经馆,原名北大门,初为那木喀呼图克图仓,光绪三十四年改为喇嘛印务处。东有济隆呼图克图仓,为西藏喇嘛来京驻锡之所,民国十八年设西藏驻平办事处,其后有果蟒呼图克图仓。” 呼图克图系藏语 “朱必古” 的蒙古语音译,意为 “化身”、“长寿者”。《大清会典》记载:“喇嘛之最高者曰呼图克图。” 清朝廷以这一封号称呼蒙藏地区的大活佛。
在清代,雍和宫辇道西边红墙外有三个紧凑的院落。其建筑风格为青砖、青瓦、木窗。第一个院落原为洞阔尔呼图克图仓,前后共五排,计有瓦房 38 间,内部划分为佛堂、卧室、客厅、厨房等不同功能区域。第二个院落原为萨木萨呼图克图仓,计有瓦房 10 间。第三个院落原为诺门罕呼图克图仓,计有瓦房 25 间。如今,这些院落多为民居,但仍能看出当年的布局。而在辇道东边原为阿嘉佛仓,由连房改建而成,原有瓦房 66 间,内有游廊,并且以走廊相互连接。阿嘉佛仓是雍和宫各佛仓中规模最大的。以上四座佛仓均在雍和宫甬道两侧,俗称为 “内围子佛仓”。而在雍和宫原东书院及附近的四座佛仓则俗称为 “外围子佛仓”。
谈及阿嘉佛仓,需提到二世阿嘉喜饶桑布(1642—1707)。他出生于青海湟中李家山阿氏家族,乃是从西藏来到塔尔寺传法的高僧楚臣回乃的转世,曾担任塔尔寺第十六任法台,由此形成阿家活佛世系,后改称阿嘉活佛。1689 年,他主持扩建塔尔寺大经堂。三世阿嘉洛桑丹贝坚赞(1708—1768),于乾隆十一年(1746)奉旨进京朝见,受封 “述道伯勒格图诺门罕” 称号。随后留京供职,驻锡雍和宫,担任副扎萨克达喇嘛。雍和宫的阿嘉佛仓即在此时兴建。
在清代,这些佛仓的建立彰显了上述活佛与雍和宫的紧密关系,同时也表明了雍和宫的重要地位与广泛影响。雍和宫的佛仓曾经成为清中央与藏、蒙地区大活佛联系的重要纽带。这一纽带在加强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宗教联系、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佛仓的存在不仅为大活佛们提供了在京的居所和宗教活动场所,也为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宗教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佛仓,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藏、蒙地区的宗教情况和民众需求,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民族宗教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管理。同时,佛仓也成为藏、蒙地区大活佛向中央政府表达忠诚和敬意的重要场所,促进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
维修一新的佛仓
此佛仓现占地面积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27平方米。分为三排,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共有住房19套,39间。在修复过程中,秉持着最大限度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和历史记忆的原则,将原有的建筑材料能用的全部加以利用。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砖灰瓦的外墙,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枣红色的木窗,增添了一份沉稳与典雅;青砖地面,承载着岁月的痕迹。房屋垛子上的方形砖雕,工艺精湛,展现出传统建筑艺术的魅力。外檐下的苏式彩画,色彩斑斓,为建筑增添了灵动与美感。其中,还保留了一段原有的彩画(做贼心虚,买找到),尽管那接板、额枋上的纹饰已经模糊,但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印痕,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修复后的建筑元素,不仅让人们得以领略到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更是对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与保护。
按照预览图提示,在辇道院东侧,法物流通处南边,有个小门,门的照片不能确定了,看下图吧。(对于对雍和宫感兴趣的人来说,以下关于佛仓的内容及图片确实具有极高的价值。由于佛仓不对外开放,网上也难以找到相应的资料及照片,这更凸显了其神秘性和珍贵性。)
这是阿嘉仓的门,门右边上有“游客止步”的提示,不要随意进入。不要看见我这张图,就惦记着进到里面,这里是藏族人居住的地方,小心。咱们汉族人安检时,包里不能有刀子,哪怕是小的水果刀,但我看见过藏民拿着大刀片在马路上溜达,当时合法。
“佛仓”是一个汉蒙合璧的名词,汉人的住宅,叫“宅”或叫“府”。但藏语里,没有“府”和“宅”这个字,“仓”是藏文“家”、“住宅”之意。“佛仓”就是活佛居住的地方,并且,一般活佛的住宅不叫“佛仓”,只有大喇嘛,如拥有“呼图克图”这一级名号的喇嘛,他们的住宅才可以叫作“佛仓”,但现在已经不那么区分了。
进入大门后向右转可见一扇小门,此处现为 “老年僧人公寓”。其条件甚为优越,其他年轻喇嘛对此亦颇为羡慕。
拾级登上如意踏跺,里面是这样子滴。
高等级的佛仓即为雍和宫昭泰门外的 “八大佛仓”。这八大佛仓被称为 “赐居” 佛仓,换言之,其乃奉旨建设。有资格居住于雍和宫赐居佛仓之人,皆是藏传佛教中最为重要的活佛。若欲了解得更为详尽,可参阅《雍和宫漫录》。
走到中间台子上,向(北)拍,如下图
清朝认定的驻京呼图克图这一等级的,有十二个人。呼图克图是大活佛的意思。一般,四大活佛之下的大活佛都称“呼图克图”。四大活佛,就是黄教四大活佛: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他们有专门的寺院居住。
向南拍,如下图,
目前,阿嘉佛仓作为雍和宫内老年僧人的居住之所,整体配备了中央空调、暖气、厨房、上下水设施以及卫生间,房间内还配备有衣柜等家具。在此处,他们进行修习、生活,安享晚年。
从《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来看,阿嘉仓比现在大多了,就连辇道两侧都是。
虽为露天场地,然出家人以看破之态,自不会执着于输赢,而以锻炼身体为要。乔达摩・悉达多能享八十岁高寿,与其常年于外四处说法不无关系。
与阿嘉仓同侧,再向北行,便至法物流通处,此为最早之法物流通处。
待续未完……
有意见与建议赶紧提,欢迎之至,小编将于半年后再出一篇修订版,希望里面有你们的批评与建议,小编对采纳之处会标以文字说明。
烦请收藏本文的,点个赞再走不迟。
转发的,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