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03 17:38
2007年的一天李贤惠的老汉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白胡子的老神仙对他说:“你忙了一辈子了也没攒下什么,我现在给你指条明路,你挖开你家厨房底下以后你后半辈子就不愁了。”
李老汉醒过来以后就要去挖开厨房,家里人把他拦住不明白他为什么突然要挖厨房。
李老汉把梦和家里人讲了家里人都觉得李老汉是睡糊涂了,但李老汉坚持要这么做,看李老汉自己要拿着工具挖地,儿子李贤惠最后妥协了。
一家人前前后后借了十余万,李贤惠组织了人手在房子底下开始挖洞。
挖到十米左右的时候还是什么也没有,一家人都在抱怨李老汉让他不要再折腾了,李老汉不听还是让人继续挖,挖到快十六米都有五层楼高了,结果挖出了水,这让李老汉大失所望。
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太固执了,可挖了这么久就这么停下来他不甘心啊,就在他犹豫要不要停下来的时候,在底下砌石坎子的儿子感觉水里有东西在撞他,李贤惠仔细一看是条鱼。
他当即惊讶的和李老汉说:“爸,有鱼!”
听到有鱼李老汉当时还有点不信,底下黑洞洞的,儿子指着水让他看,却什么也看不见,李老汉想儿子是不是把石头当成鱼了。
李老汉说不信,儿子就说,你要不信我们把网放在洞口下面。
到了第二天李老汉一看,嘿!果然网里全是鱼,挂的像鞭炮一样。
李老汉雇人在自家挖坑的事一开始村里还不清楚,以为只是普通的修房子之类的,但后来李老汉家这地是越挖越深,这事也就瞒不住了。
临着这几家拽着来干活的人打听这李家是在干嘛呢?
干活的也说不知道,只让他们挖来着。
后来,全村都知道了,大家都跑到李家旁边看热闹。
这李老汉一家就这么顶着村里人的闲话挖到了十六米,这鱼就这么挖出来了!
这朋友圈一下子就炸开了窝,到处疯转,整个巫溪县都知道了!
这挖坑竟然还能挖出鱼来,哪个人都想跑去李老汉家看看。
就亲戚传亲戚朋友传朋友的,来的人越来越多。
李老汉一家看这不行啊,人也太多了,人这么多干脆收门票好了,这不也挺赚钱嘛,底下的洞也拾掇拾掇弄了栏杆防止人掉下去,赚钱归赚钱人不能出事啊。
这么大的事吸引来了很多的媒体,都来采访李老汉一家,连央视的《走进科学》栏目组都跑来了,这可让李老汉高兴坏了,能上中央台多大的面子啊!
栏目组来取材的时候正巧遇到了西南大学从事长江流域鱼类研究的专家何教授,何教授正是为了过来考察一下李老汉家的鱼泉。
“泉水里面出来的鱼吧,它体型是一个圆筒状,头部稍微有点扁,而且它含脂肪量高,所以当地把它叫做油筒子,这个名称是非常形象。”何教授说。
“但是实际上它的名称,中文名称叫做云南盘鮈。”
“这种鱼在河里边吃食长大,成熟了它再回到(洞穴)里边去。”(此处为引用何教授的原话)
云南盘鮈有伏居岩缝、逆水游走和喜食岩壁附生藻类的特性,一般生活在地下暗河中,是当地的一种常见野生鱼。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李老汉家门前还没有修公路的时候大宁河水在此处形成了一个回水沱,每逢暴雨和涨大水的时候“油筒子”就会大量出现。
上个世纪70年代修了公路后截断了河水,回水沱也消失了鱼便不见了。
而李家在地下凿出的石洞正好连接地下暗河,鱼便顺着凿出的石洞流了出来形成了特色的鱼泉。
何教授建议李老汉家保护好洞中的“油筒子”,虽然这鱼只是常见的河鱼但也属于野生鱼的一种。
儿子李贤惠也连连点头,他之前也这么想,要是捕捞过了头以后没鱼了不就惨了,他就想搞个生态养殖把这些鱼养起来,可惜没成功。
何教授听了李贤惠的想法很开心,他说愿意将自己的技术无偿的提供给李老汉一家,希望他们能将这个想法达成现实。
在那之后,李贤惠除了研究鱼怎么养更是每年都会把鱼苗再投入大宁河中让其自然生长。
而这样的想法也为后来的他带来了益处。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现常年禁捕;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明确从2020年开始长江全面进入10年休养生息期,最迟自2021年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
而李老汉家也被巫溪县的农业执法部门下发了整改通知,李老汉家的鱼也就只能看不能捞了。
只能看鱼不能捕鱼这让李老汉家损失一部分收益。
但对李老汉家却影响不大,因为李老汉的儿子李贤惠早早的便弄 了个鱼塘,游客们还是可以吃到鱼,而因为之前媒体的报道自家的鱼名气大涨除了本地还可以卖到其他地方。
而李贤惠想要养鱼这件事,在2014年刚挖出来的时候,他就试过了。
当时他曾试着在一处天然 水域修了鱼池,试图养殖“油筒子”,但由于没有掌握养殖技术“油筒子”的养殖失败了。
但随着当年何教授的牵线搭桥,李老汉家的鱼在巫溪县的农业部进行实验养殖,最终成功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现对云南盘鮈的人工养殖并在当地建立了人工驯殖示范基地。
随着技术的进步,“油筒子”鱼也进入了巫溪县的农贸市场,这种鱼肉质特别细嫩鲜美,尤其是油煎过后散发的香气异常美妙。
而它的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较高含量的微量元素锌,营养价值很高。
现在李老汉家除了出售门票也养殖云南盘鮈,年收入也增长了30万元。
当年的一个梦让李老汉一家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现在想来如果不是李老汉坚持要挖,恐怕日子还是会过得和当年一样艰辛,而现在靠着这口鱼泉,一家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真是令人羡艳。
而儿子李贤惠对环境和人生活的思考也让这口泉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如果不是想着要去养殖“油筒子”可能泉眼里的云南盘鮈们已经彻底的消失只剩下一口地下泉,这门票和后续的养殖出售便也卖不下去了。
而现在随着鱼泉的名气,巫溪县也多了一个旅游的景点,并且成功的完成了对云南盘鮈养殖业的推广,真是可喜可贺。
信源:环球网2015-06/22农户在院中挖出鱼泉 汛期涌出大量河鱼年增收3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