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奇迹再现!失忆人士的惊人恢复之旅

发表时间: 2024-11-01 15:48

奇迹再现!失忆人士的惊人恢复之旅

2003年,福建建阳市的一个工地上,谭万刚和妻子雷丽珍遇见了一个神情木讷的男子。他穿着破旧,走路缓慢,眼神中透露出几分茫然。谭万刚几番打听后得知,这人叫朱家明,因脑部受伤失去了记忆,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见他独自在外漂泊,夫妻俩于心不忍,便收留了他,从此朱家明开始住在谭家,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杂活。

然而,17年后的一个夜晚,一条电视新闻中的地名“贵州赤水”突然击中了朱家明的记忆。他微微颤抖着反复念着这些字,似乎在寻找着什么不曾触及的记忆片段。他到底来自哪里?

朱家明的流浪生活

朱家明的故事始于一次突如其来的失忆。因为没有记忆,他只能沿着街道四处游荡,找到临时的零工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干一份活儿拿一份工钱,没有积蓄,第二天还是要继续找活儿过活。他最常⁡干的是一些搬运、装卸的力气活,穿梭在大大小小的工地和批发市场,随着建筑工地的变动和需求走过一个又一个地方。

在街头生存的日子里,朱家明的“家”是每晚不同的公园长椅或是高架桥下的桥洞。为了避开来往的行人和巡逻的保安,他总是尽量选一些偏僻的地方落脚,既要有遮挡,又不容易被人打扰。

因为头部曾受过伤,所以行动稍显迟缓,这让他在人群中显得与众不同,似乎每个动作都慢了一拍,久而久之,他的形象给人一种“不太精神”的感觉。这种状态让他求职变得格外艰难。很多工地或用人单位见到他,总是打量几眼后就摇头拒绝,偶尔愿意让他试用,但也大多是一些重体力的工作,持续不了太久。

为了维持生计,朱家明也曾四处捡拾废品。他会在垃圾箱边翻找能回收的塑料瓶和纸板,把它们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卖给回收站,换一些零钱。虽说赚的不多,但他却已习惯这样的生活节奏。每当捡拾到废弃瓶子和纸板时,朱家明会小心地整理好,塞进捡来的编织袋里,沿街慢慢走着,边走边继续低头寻找。

长年累月的劳作与露宿,让朱家明显得比同龄人苍老许多。他的衣服大多是捡来的,破旧而不合身,头发和胡子也没有修整,看起来颇为憔悴。

谭万刚夫妇的慷慨援助

2003年,在福建省建阳市的一个工地上,朱家明和谭万刚夫妇的相遇成为了他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当时的朱家明依旧过着四处辗转、靠短工维生的日子,偶尔在这个工地做些杂活。

谭万刚和妻子雷丽珍来自浙江云和,刚好也在这个工地打工,两
人看上去很和善,彼此说话间带着浓浓的家乡口音。谭万刚和妻子雷丽珍在工地上观察了朱家明几天,发现他虽然动作稍显迟缓,但干活认真、踏实肯干,特别是力气活做得不错。正巧,他们也缺一个能帮忙的助手,于是夫妻俩决定主动与朱家明聊聊。一天休息时,谭万刚走到朱家明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问:“老朱,要不你长期跟我们一起干活吧?住处和吃饭我们都可以安排,活儿嘛,就是些力气活,你愿意留下来吗?”

谭万刚和雷丽珍觉得朱家明实在不容易,这么大一个人漂泊在外,缺少温饱保障,内心生出怜悯之情。第二天,他们特意带了几套换洗衣物和新的床单枕套给朱家明,怕他不太愿意接受,谭万刚还半开玩笑地说:“这几件衣服你穿着也合适,别推辞,算我送你的。”

谭万刚夫妻还邀请朱家明搬到他们租的小房子里住。当晚,夫妻俩收拾出一张床,拿出新床单和枕套铺好,给他布置了一个干净的睡觉地方。雷丽珍还特别准备了饭菜,简单的家常菜让朱家明吃得很满足。他吃饭时略显腼腆,吃得不多,但脸上露出了几分久违的放松。

接下来的日子里,谭万刚夫妇不但提供给朱家明三餐,也常常带他一起去工地干活,有时雷丽珍还会给他做些家常菜,变换着花样调节饮食。朱家明每天在工地认真地干着活,力气活从来不推辞。

意外的记忆觉醒

2015年,雷丽珍发现自己怀孕了,这让谭万刚和她都十分高兴。想到即将到来的孩子,夫妇俩开始盘算着回浙江老家。云和的环境更适合养胎,而且有家人在身边,孩子出生后也有人帮忙照顾。谭万刚将这个决定告诉了朱家明,并问他是否愿意跟他们一起回浙江。朱家明听到这个提议后他点点头,表示愿意跟随他们一起回去。

他们收拾妥当,告别了福建的工地,坐上了回浙江的车。路上,谭万刚和雷丽珍不停地和朱家明说起浙江的风土人情,介绍家乡的风景和各色小吃,还说起老家那边的亲戚朋友,让朱家明提前有些了解。雷丽珍时不时会掏出零食递给朱家明,还嘱咐他不要晕车。

2020年2月,朱家明和谭万刚一家人正在屋里吃晚饭,电视里正播放着一则贵州赤水的地方新闻。画面上,记者在赤水的街头采访当地居民,屏幕上几次出现“赤水”“复兴”这样的字眼。朱家明盯着屏幕,手中的筷子停在半空,视线紧紧锁在电视上,仿佛这几个字勾起了他心底的一些记忆。他轻轻重复着“赤水”“复兴”,这几个词听上去既陌生又有些熟悉。

谭万刚注意到他的异样,问道:“家明,你听到什么了?”朱家明低声说起“赤水、复兴”几个字,说他好像对这两个地方有点印象,但又不确定。这些年来,谭家夫妻也知道朱家明一直在寻找失去的记忆,眼下这个情况显然不寻常。谭万刚立即停下吃饭,走到朱家明身边,把音量调大,仔细听起新闻内容。新闻中提到了一些赤水的风土人情,还采访了几位赤水本地的居民,看着这些画面,朱家明似乎回忆起了些许记忆片段。

第二天一早,谭万刚夫妻商量着,这事既然牵动了朱家明的记忆,或许可以联系当地的派出所看看能否找到线索。谭万刚拿出手机,找到赤水市复兴镇派出所的电话,向那边的民警说明了朱家明的情况,并告知他失忆‎的经过和目前记忆中的“赤水”和“复兴”这些字眼。那头的民警听后表示会帮忙查询一下,看看当地是否有符合的信息。

几天后,派出所传来了消؜息。经过多方核实,他们发现赤水市长江村确实在多年前报失踪过一位叫朱家明的村民,那时候失踪人口的信息并不完善,但确认此人至今没有返乡。

归乡与团圆

在确认身份的第二天,云和的民​警和朱家明安排了一次视频通话。屏幕亮起的那一刻,朱家明看到了一个熟悉却又陌生的面孔——那是他的母亲,满头白发,眼中泛着泪光,嘴唇轻轻颤抖。母亲深深地看着朱家明,哽咽着轻轻呼唤他的名字:“家明啊,是你吗?”朱家明看着屏幕中眼泪纵横的母亲,虽不多言,但眼神中满是归属和感动。他的母亲在屏幕那边一遍又一遍地叫着他的名字,周围的家人们也围了过来,激动地望着他。

几天后,朱家明得知,母亲的身体不太好,但依旧坚持要等着他回来。得知此事,谭万刚一家便帮着他收拾行李,准备踏上归乡的路。民警为朱家明联系了最方便的路线,谭万刚和雷丽珍一路陪着他去车站,帮他办好一切手续。临别时,谭万刚拍了拍他的肩膀,叮嘱他:“回家后好好陪着家人,有机会再来看看我们。”朱家明点点头,带着他们的嘱托和思念,登上了回贵州的火车。

经过漫长的旅程,⁠朱家明终于抵达了赤水。在派出所民警的陪同下,他坐上了前往长江村的小巴士。车子行至村口时,他看到了一群人站在那儿等待着,年迈的母亲、弟弟以及村里的邻居们早早守候在那儿。小巴停下的瞬间,母亲颤巍巍地走上前,一把抱住了朱家明。朱家明站在那儿,静静地扶着母亲,轻轻拍拍她的背,周围的弟弟和邻居们也上前帮忙拿行李,大家七嘴八舌地打着招呼。

回到家中,母亲拉着他的手,带他在家中走走看看,讲述这些年家里的变化。堂屋的摆​设、墙上的老照片、村口的大树都让朱家明倍感亲切,仿佛一切依旧如昔。那晚,家里特意准备了一顿团圆饭,村里的亲朋也纷纷来家中看望,聊着这些‮年村里的事儿,大家脸上都洋溢着久别重逢的笑容。弟弟特意为他整理出一间房,里面整齐地放着床铺和一些简单的家具,邻居们还送来了崭新的被褥,让他住得舒‏适些。

从此,朱家明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每天清晨起床后,他会陪着母亲一起在村里散步,帮着弟弟打理一些家里的农活,偶尔和村里的老人们聊聊村里的变化。日子过得平静而温馨,村里人也渐渐习惯了他的存在。

参考资料:一男子失忆30年,亏好心工友收留,因一条疫情新闻找回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