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揭秘虚云大师:中国近现代高僧的传奇一生!

发表时间: 2024-09-14 12:11

揭秘虚云大师:中国近现代高僧的传奇一生!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

前言

虚云法师,中国佛教史上一位传奇高僧,生于1840年,终于1959年,享年120岁。自幼深受佛学影响,他抛弃世俗,历经艰难困苦,广游名山大刹,无论战火纷飞还是世态炎凉,均未能阻挡他修复古寺、弘扬佛法的决心。临终前,虚云大师留下了一个字的遗言“戒”。这究竟是何含义?他的生平又如何影响了我们?

虚云法师,原名萧古岩,出生于1840年,湖南湘乡的一个佛教信仰家庭。他的父亲萧玉堂是泉州小县的县丞,而他的母亲颜氏则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在父母四十岁那年,萧古岩降生,成为这对夫妇的首个孩子。同年鸦片战争爆发,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国耻与屈辱。

少年虚云的成长环境充满书香,他比起同龄人更喜欢沉浸在书籍中,尤其对佛教典籍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萧玉堂时常感到困惑,因为他注意到虚云不愿意吃肉食,身体相对羸弱。对此虚云曾深情地解释道:“大鱼大肉难以入口,更何况杀生以维生,心中实难以承受。”尽管父亲尝试说服他,但虚云的决心坚定不移。

11岁那年,虚云的老祖母意图让他提前安排婚姻,确保家族血脉的延续,但这对虚云的影响不大,他依然专注于学习和修行。

12岁时,虚云和父亲一同前往台湾,遭遇了一场可怕的风暴。在狂风巨浪中,船上的人们惊恐万分,突然海中出现了一个庞大的生物,似怪物般巨大,全身覆盖着带有花纹的贝壳。在这生死关头,船上人员齐声祈求观音菩萨保佑。过了一段时间,他们发现这“怪物”其实是一条巨大的鱼,这场误会之后,船上的旅程便一路平安。

13岁时,家中为老祖母举行了超度法事,邀请了多位高僧来做仪式。虚云对高僧们使用的法器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他向佛法深入的决心。此后他开始了对佛经的钻研,并常访问各大寺庙,尽管家人试图阻止,但似乎命中注定他要走上佛学之路。

在虚云十七岁那年,他内心萌生了一个决断:要远离尘世,献身佛门。然而他深知父亲萧玉堂对这种选择绝不会有任何支持,所以他选择了默默离家,向南岳深山的古寺前进。但由于缺乏旅行经验,虚云禅师在道路上颇感迷茫,只得一路上向过往行人询问路径。

当萧玉堂发现儿子突然消失,震惊与愤怒交织,他迅速组织了一队寻人小组,通过沿途的询问,最终在一处偏僻小镇找到了虚云,迫使他返回家中。

为了消除儿子的出家念头,萧玉堂为虚云安排了两门婚事,希望通过建立家庭的责任感来牵绊他的脚步。尽管如此,虚云的内心并未因此而有所动摇。他被迫与两位年轻女子同住一室,但他对婚姻生活几乎无动于衷,维持着僧侣的纯洁和矜持,对于出家的志向,他反而愈发坚定。

在他十九岁时,虚云做出了再次离开家园的决定,向两位妻子留下了一首诗《皮袋歌》作为告别,表达了他坚定的出家心志。随后他悄无声息地前往福州的鼓山,投身于涌泉寺的庇护之下。


在涌泉寺,虚云找到了一位贤明的师父,于寺中正式剃度并受戒,实现了他长久以来的梦想。然而得知儿子再次逃家,萧玉堂震怒之下,四处派人搜索。为了躲避父亲的追寻,虚云选择隐居于涌泉寺后山的一座隐蔽山洞中,日夜诵经,专心修行,直至得知父亲退职归乡三年后,他才重新踏出山洞。

重返涌泉寺后,虚云先后担任了数个寺务职位,他的精进与虔诚获得了众多僧侣的尊重。尽管如此,他内心对更高境界的追求未曾停歇,决定辞去职务,返回后山进行更为苦行的修炼,靠泉水解渴,以松果果腹,夜宿山洞。

几年后,虚云被引荐前往天台山,拜访融镜禅师。融镜禅师在见到他后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虚云的苦行做法,指出单纯的自虐式修行并不能达到真正的觉悟,真正的道路应是内心的洗净和智慧的增长,以此度人度己。

听了融镜禅师的指导后,虚云法师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修行方法有误,决定留下来跟着融镜禅师好好学习。过了一段时间,虚云法师感觉自己修到一定程度似乎卡住了,进步不大。于是他决定告别融镜禅师,开始自己下山四处游历。

之后,他又游历了终南山、峨眉山,还有云南的鸡足山、陕西的岐山,甚至远赴西藏的布达拉宫,不仅如此他还远足到了缅甸、印度等国外的佛教圣地。

萧古岩走到哪里,就把他的佛学思想留在哪里,同时也不断学习国内外各个佛教流派的礼仪和思想。到了1895年,经过半生的四处游历,终于被尊称为虚云法师。

虚云法师的一生几乎覆盖了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艰难的时期,正值佛教文化遭受严重衰退。面对持续的战乱,无数历史悠久的寺庙面临着被摧毁的危机。

在这个背景下,虚云法师毅然成为了保护和复兴佛教文化的先行者。1911年,他前往南京,亲自向孙中山陈述寺院保护的迫切需求;同年他不远万里赴北京,与袁世凯交涉,并成功促成了中华佛教总会的成立。

1929年,虚云法师返回涌泉寺,担任寺院的主持。他着手改革寺内的传统习俗,规范僧侣的行为,兴建了多座禅堂,同时创办了佛学院,这一切措施大大提升了涌泉寺的影响力,吸引了众多信众前来。

随着20世纪50年代社会逐渐稳定,佛教文化的传承找到了新的生长土壤。1953年,随着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虚云法师被推举为名誉会长。

那年夏天,虚云法师应邀访问了云居山。到达后,他目睹了这个自唐朝以来的佛教圣地的凄凉状态,仅存的几座破败房屋和倒塌的建筑让他深感重建的紧迫性。

深知前路艰难的虚云法师决定留在云居山,投身于修复工作。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成功修复了数十座古老的佛堂和上百尊佛像。

此外虚云法师还带领僧团重建了广东曲江的南华寺和昆明西山的华亭寺等多处重要的佛教圣地,通过这些努力,他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立下了不朽功勋。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51年的一次不幸误解导致虚云法师的住所被当局搜查。但很快,这一失误被上级发现并迅速得到了纠正。政府派遣官员向他道歉,还公开赞扬他是“中国佛教最杰出的高僧”,表达了对他的尊重和敬意。

1952年,应邀虚云法师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并在上海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水陆法会。此法会旨在为全世界的和平祈福,持续了四十九天,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

到了1959年,虚云禅师已是高龄一百二十岁。年初他已经察觉到自身的体力日渐衰退,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清楚自己时日不多的情况下,虚云禅师召集了他的弟子们,将管理真如寺的责任一一交付给他们。他的行为让众弟子们意识到师傅正在做最后的吩咐,他们虽心中充满悲伤,但仍旧聚精会神地听取每一个指示。

虚云禅师特别嘱托,希望自己圆寂后不要将自己的骨灰安葬,而是希望将其撒入河流之中,归于自然。

虚云法师于1959年10月13日在其长期居住的寺庙中安详逝世,享年120岁。临终前,他留下了唯一字“戒”让众多信徒和弟子陷入了深思,不少人对这个字的深层意义感到困惑。

按照虚云法师的遗愿,他的遗体被火化。在收集骨灰时,弟子们发现了多颜色的舍利子,这并不出众弟子的预料,因为他们知道,以虚云法师的修为和功德,舍利子的出现是应有之义。随后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舍利子收藏,并按照遗愿将骨灰撒入了水中。

虚云法师曾用一副对联形容自己的一生:“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虚云法师留下的一个字“戒”,为世人提供了广泛的思考。在多诱惑的生活中,如果人们能够遵守“戒”,无疑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