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揭秘资本家掌掴背后的艺术市场现状

发表时间: 2024-11-19 23:35

揭秘资本家掌掴背后的艺术市场现状

最近一段时间,“听泉鉴宝”的短视频账号突然火爆起来了,在一场直播因为撞脸一只小猫而火出圈,

听泉小猫

此后半年涨粉2000万。目前粉丝超过3000万,在他的主页介绍他说,喜欢传统文化,是一名娱乐博主。他主要是直播鉴宝,网友连线请听泉鉴宝主播鉴别是啥宝物,是真是假,主播以幽默搞笑、夸张、隐晦的语言和肢体动作给出点评,其他网友进行围观凑热闹。网友点评段子:“直播间十万人,三万盗墓的,三万便衣警察,三万同行,剩下一万是观众。”听泉鉴宝带给观众的不止是欢乐,大家也开始关注“收藏品市场”,原来,收藏并不只是有钱人的游戏,原来,自己家里的一枚铜钱一张钱币也属于收藏品市场。

在庞大的收藏市场,艺术品市场也一直是收藏家选择的大方向,如今的收藏品市场如何呢?我也想来探讨一下。

大家往往都说艺术无价,但正是因为了这一点,导致资本运用了信息差、认知差,对艺术品进行定价,对艺术品市场进一步进行裹挟。

一件好的作品的审美标准可能还在人民群众当中,但定价标准更多的是依靠资本市场评判,资本认为你好、你有潜力,认为你具有市场,那么你的艺术品价值就会达到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当今画坛,在油画方面,最贵的画家当属常玉,但反观常玉的画作,确实是让人不明觉厉,反复观看常玉的画作,有时候甚至会让我觉得“我也行了!”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常玉吧!

常玉(1901年10月14日-1966年8月12日),出生于四川顺庆(今南充市),原名延果、字玉、号幼书。幼年随名儒赵熙学习书画。青年期间在日本和法国两地接触西画,学习现代素描技巧。1921年加入巴黎艺术团体“天狗会”。20世纪30年代,常玉在其创作的“粉色时期”,享誉巴黎,是二战前最有成就的旅法中国画家。但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间,对画商的“不合作”态度和展览机会的稀缺,以及经济支持的缺乏,使常玉的影响力逐步衰微。晚年常玉曾答应去台湾师范大学任教,但最终未能成行。1965年,常玉申请成为法国公民。次年因煤气中毒,在巴黎去世。

常玉的作品不好吗?确实还不错,拥有着一定的个人面貌;常玉的作品好吗?其实也没有那么好,他的绘画技巧并没有真的可以达到几个亿的地步。可以常玉可以说是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画家,作为与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同时期的画家,他生前却未享有同等的盛名,这一点有点像梵高,艺术之路一直走得孤独。直到常玉去世之后,他的两幅裸女拍出了天价,其中一幅作品甚至拍出了3个亿,这才让人们了解到这位“大艺术家”。

为什么直到常玉去世之后,才在美术界享负盛名?这其实背后也是有一个资本运作的原因。行内有一句话:“资本一介入,坐地起价如同坐火箭”。画家作品的涨跌其实也类似股票做庄,资本占大头操控着价格的高低,流向市场的买家就类似散户庄家说涨,就在市场上大量收集作品,就导致供不应求,散户手中的艺术品也跟着水涨船高;庄家抛大盘,作品流向市场,数量之多让大众应接不暇,供大于求,散户手中的作品价格反而就跌了。因此市场的稀缺性就决定了价格的水涨船高。

不止常玉,国内,还有着朱新建


朱新建(1953年2月22日-2014年2月10日),别名大丰江苏南京人,中国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书画院一级画师,新文人画的重要参与者和倡导者。




朱新建印章

朱新建画画的速度一定是当代数一数二的,这不仅是因为他看似“简陋”的作品风格,也因为他所拥有的熟练的画技。据说,在他一支烟的功夫,就可以画出一两副作品。朱新建流传在世的作品数量一定是多于齐白石的,有的人会问“留世的作品那么多那为什么朱新建作品的价格还那么高呢?”这主要原因是朱新建的画作大部分都在少部分人手中,而他的少部分作品又在“大部分”人手中流通,这也就是大多数艺术家价格浮动背后运营的逻辑。

这种现象其实屡见不鲜,并不止发生在国内,国外也有着同样的运作方式。

最出名的例子就是梵高。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梵高跟齐白石可以说是在国内家喻户晓的画家。梵高的一生是不幸的,他的一生穷困潦倒,只卖出了一副画作,在短短的一生,始终得不到世界的认可;但他是幸运的,在百年之后,相比世界上许多叫不出名字的画家,梵高被业内被市场不断认可与推崇。如果不是资本发现这颗沧海遗珠,梵高可能还在在历史的滚滚岁月当中默默无闻。当然,资本能把梵高捧在如此高的地位,不可能只是因为他超凡的画技以及超脱世俗的思想观念,更是因为梵高先生的画作绝大部分都在西方犹太大老板手中,他们需要不断地去营销传播梵高的作品,让世俗逐渐去认可他优秀的画作,如此这样,梵高也渐渐从无名小卒开始走向“神坛”。

这些运营方式可以针对大部分已经作古的大家,对于在世的画家,也有着一套背后类似的运营逻辑。

万达王健林可以说是对艺术品的狂热分子,王健林先生捧起来了吴冠中石齐

首先来说吴冠中,吴冠中绝对可以说是当代画坛的“奇才”,

他的观点“笔墨等于零”震惊了画坛多少人,人们才意识到原来中国画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吴冠中的成功,其实也离不开王健林的推动,是王健林把吴冠中先生推到了风口浪尖,

让人民认识到了这位大艺术家;再说说石齐,王健林先生当初给了石齐先生一笔资金用于购买了石齐先生的一批作品,石齐原来在市场的报价是2w一平尺,有了这一笔资金之后,王健林先生也要求他要报价10w一平尺,随后市场的不断运营,石齐先生的价格也确实做到了一定的高度。


为什么一般来说,艺术家都不敢涨价?众所周知,价格与需求是成反比的,价格上去了,需要的人肯定会减少。但由于资本市场的介入,艺术家手上收到了一笔资金,艺术家就会感觉得到了认可,从而敢于进一步喊高价,循序渐进,如此价格自然就上去了。这也无可厚非,艺术家当然也是人,也并没有脱离低级趣味,他们每天也都需要吃饭,如果画作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没有卖出去,那肯定也得饿肚子啊。

字画这一类自古以来就属于礼品市场。礼品市场收到严重冲击是在12年之后。在12年之前,谁敢喊高价,谁的市场往往更好,这正是因为这种礼品市场,艺术品往往要当作礼品,如果送的礼品价格不高的话,反而会让人看不起。举个例子,西安画派代表人物王西京先生以及刘文西先生,在12年之前,他们向画廊报价更是一个比一个离谱,一个比一个敢叫价,后面甚至达到了100w一个平尺,随着各项政策的执行,这其中的泡沫也随之慢慢破灭,现在王西京先生的作品已经跌到了1w一平尺左右。

王西京先生作品

当然,市场火热的并不只是艺术品,前几年超火的还有海南黄花梨。海南黄花梨因其木质坚硬、纹理美观、香气独特,在木材收藏界享有极高声誉。尤其是在2010到2013年间,部分优质黄花梨家具单件售价可达数百万元最贵甚至可达大几千万,但由于资源过度开采和政策调整影响,市场需求降温导致价格断崖式下跌。海南黄花梨也从此跌落神坛,现在的黄花梨,更是普遍成了穿成手串的文玩。


这当然也是题外话。

一名优秀的艺术家的成功对他们的历史定位现在已经不止是有没有精湛的画技,更多的是他们的身后有没有让人感慨万千的故事,这往往决定了一个艺术家背后的卖点。常玉跟梵高有着生前怀才不遇的故事,朱新建画着美人图身后有着“只爱美人不爱江山”放荡不羁爱自由的个性给他作标签。卖家有话说,买家有话听,两人双手一握,便成交了。

都说大师的成功无法复制,但到底能不能复制,我认为可以。这当然也需要艺术家拥有着天时地利与人和。艺术家在资本一轮轮的推捧之后,又在市场经历一系列沉淀之后,可能才会被大众所接受。但我们要相信资本的眼光一定是独到的,他们对画家也一定有较高的要求,这也对画家本身做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也以至于他们不可能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滥竽充数。

都说资本裹挟市场,到底是不是?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到底是利是弊?俗话说“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性。”资本介入艺术品市场,这导致了对艺术的评判标准已经不止是依靠传统的审美理论,也不止是依靠大众审美的眼光;而被资本选中的艺术家,往往都能拥有自己的流通市场,也能得到世俗大众的逐渐认可,如果当初没有资本,创作出如此多经典的梵高更可能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