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张学良与溥仪:晚年直言引发热议,究竟有何内幕?

发表时间: 2024-11-05 11:16

张学良与溥仪:晚年直言引发热议,究竟有何内幕?


《张学良晚年提到溥仪时,直言:若我是共产党,我就枪毙他》

1991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张学良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当记者问起对溥仪的看法时,这位昔日的"少帅"沉默良久,却突然说出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如果我是共产党,我就枪毙他了。"

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谁能想到,这位在天津曾与溥仪称兄道弟、一同打高尔夫的东北王之子,为何会说出如此决绝的话?更令人不解的是,当年张学良曾多次真诚劝告溥仪,甚至想方设法要帮助这位末代皇帝重获新生,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段昔日的情谊最终化为如此深重的遗憾?

一、天津岁月:少帅与末帝的交集

1924年深秋,天津张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住客。这位不速之客就是刚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的末代皇帝溥仪。彼时的天津,作为北方重要的通商口岸,汇聚了各方势力,也成为了这位年轻皇帝新的栖身之所。

张园,这座由清末名臣张之洞修建的私家园林,此时已成为溥仪的临时寓所。园内亭台楼阁,虽不及紫禁城的富丽堂皇,但也算得上是一处风雅去处。而此时的天津,正是奉系军阀势力的重要据点之一。

1926年春天的一个午后,年轻的张学良骑着马来到张园。这位"少帅"生性豪爽,时常出入天津的各类社交场合。当天,他是来拜访一位英国商人,却在花园里偶遇了正在散步的溥仪。

这是一次颇为有趣的相遇。二十出头的张学良,身着笔挺的西装,脚踏锃亮的皮鞋;而同样年纪的溥仪,仍穿着传统长袍,戴着金丝眼镜。两个年轻人的穿着打扮,恰如其人生轨迹般迥异。

从那以后,张学良时常来张园。他对这位曾经的皇帝充满好奇。在一次茶叙中,张学良向溥仪提议去打高尔夫。这项当时在天津外国租界流行的运动,成为了两人交往的重要纽带。

天津英国乡村俱乐部的球场上,常能看到这对奇特的搭档。一个是东北军阀的公子,一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却因为这项西方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7年夏天,张学良在打完高尔夫后,邀请溥仪去利顺德饭店用餐。饭店里,溥仪看着张学良熟练地使用刀叉,不禁感叹道:"汉卿兄果真是个新派人物。"张学良则笑着回应:"皇... 溥仪兄,这些西洋玩意儿,学着学着就会了。"

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人的话题渐渐从简单的社交扩展到了时局变迁。张学良经常谈起他在日本留学时的见闻,而溥仪则时常回忆起紫禁城的往事。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彼此间倒也能坦诚相对。

1928年初,张学良在天津法租界举办了一场私人宴会,特意邀请了溥仪。当晚的宴会上,来自各国的外交官、商人云集,溥仪第一次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社交氛围。然而,就在这场宴会上,两人的分歧也首次公开显现。一位英国商人谈起了中国的未来,溥仪仍以皇室后裔自居,而张学良则公开表达了对共和制度的向往。

这场宴会之后,两人的会面频率明显减少。张学良开始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东北军务中,而溥仪则与各路遗老遗少的来往更为密切。然而,谁也没想到,这看似平静的天津岁月,实际上正酝酿着一场足以改变两人命运的风暴。

二、劝诫之路:一位挚友的苦心

1928年初春的一天,天津利顺德饭店的早餐厅里,张学良一反常态地独自坐在角落。这位年轻的少帅正在等一个人——溥仪。这场早餐会面,是张学良精心安排的一次谈话。

当溥仪在侍从的陪同下走进餐厅时,张学良起身相迎:"溥仪兄,今天咱们得好好谈谈。"这一声"溥仪兄",让周围用餐的宾客们纷纷侧目。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敢这样直呼这位末代皇帝的名讳。

早餐桌上,张学良一反往日的玩笑口吻,开门见山地说:"我托人打听了,南开大学今年秋季有新的招生计划。"溥仪放下手中的餐具,静静地听着。张学良继续说道:"张伯苓校长是我的好友,如果你有意思,我可以替你引荐。"

这番话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得格外特别。南开大学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的新式大学之一,主张"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教育理念。张学良选择南开大学,显然是希望溥仪能通过现代教育实现思想的转变。

然而,溥仪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只是淡淡地说:"多谢汉卿兄好意,只是学堂里的事,恐怕不太适合我。"张学良没有就此放弃,又说:"如果你觉得在国内不便,我可以帮你联系英国的学校。剑桥、牛津都是好去处。"

1928年夏天,张学良又一次在天津英国乡村俱乐部的高尔夫球场上遇到溥仪。趁着打球的间隙,张学良再次提起了求学的事。这一次,他换了个角度:"你看看孙中山先生,不也是在香港西医书院读过书吗?学问这东西,不分贵贱。"

这番劝说显然触动了溥仪。当天晚上,溥仪破天荒地邀请张学良去张园喝茶。在园内的水榭里,两人谈到很晚。张学良说:"做个平民有什么不好?你现在的身份,比普通老百姓强得多。若是真能放下身段,好好读书,将来未必不能有一番作为。"

1929年初,张学良又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托人从英国带来了一套剑桥大学的课程介绍,还特意找人翻译成中文,送到张园。然而,这份精心准备的"礼物"最终被溥仪的管家婉言谢绝。

到了1929年底,局势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溥仪身边的遗老遗少们越来越多,而与张学良的会面却越来越少。一次偶然的碰面中,张学良注意到溥仪的书房里多了许多日文书籍。

1930年春节前夕,张学良最后一次劝说溥仪。在天津日租界的一家日本料理店里,张学良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想着复辟那一套,只怕是要吃大亏的。"这次谈话后不久,溥仪就开始刻意避开与张学良的会面。

这时的张学良还不知道,他的这位"溥仪兄"已经开始秘密接触日本特务机关。而他这几年来的苦心劝诫,终究抵不过日本人许诺的"满洲皇帝"美梦。一场足以改变两人命运的风暴,正在天津的上空慢慢酝酿。

三、命运转折:日本势力的渗透

1931年的天津,已不再是那个平静的商埠。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而这股暗流的中心,正是位于英租界的张园。

7月的一个闷热夜晚,溥仪的弟弟溥杰从日本回到天津。当晚,张园内灯火通明,兄弟二人密谈到深夜。第二天,张学良的情报人员就发现日本特务机关的人员在张园周围活动频繁。

这一切并非偶然。就在同月,张学良刚刚从东北军情报部门得到消息:日本关东军正在秘密策划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为了阻止溥仪被日本人利用,张学良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行动。

8月15日,张学良派出了一位老熟人——他的高尔夫球伴侣李世杰造访张园。李世杰带来了一个精美的果篮,声称是张学良的赠礼。这个果篮里,藏着两枚经过特殊处理的烟花弹,这是张学良给溥仪的警告。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张学良的预料。当天晚上,土肥原贤二就出现在了张园。这位日本特务机关的重要人物,带来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书。从这一刻起,溥仪与日本人的秘密联系开始频繁起来。

9月17日,张学良在天津法租界的一家法国餐厅里,最后一次见到了溥仪。席间,张学良直言不讳地说:"日本人在东北的野心,你难道看不出来吗?"溥仪只是微笑着说:"汉卿兄多虑了。"

就在这次会面后的第二天,张学良收到了一份来自关东军的密电截获信息。电文中提到了一个代号"阳"的人物即将转移的计划。张学良立即意识到这个"阳"字就是指溥仪。

为了阻止溥仪落入日本人的圈套,张学良开始秘密部署。他一面派人严密监视张园的动向,一面通过可靠的渠道向溥仪传递信息,警告他日本人的真实意图。

10月初,张学良更是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张廷枢,假装投靠溥仪。张廷枢带去了一份详实的情报,揭露了关东军在东北的布防和军事调动细节。然而,这些信息在溥仪那里却没有激起任何涟漪。

时间来到11月初,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张园内外,十几个日本特务正在秘密布控。他们已经收到命令,要确保溥仪安全离开天津。此时的溥仪,已经完全站在了历史的另一边。

就在溥仪离开前的最后时刻,张学良派出了最后一张牌——他让人送去了一份详细记录张作霖被炸死真相的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清楚地显示了日本关东军在这起事件中扮演的角色。然而,溥仪已经不愿意相信任何不利于日本人的证据。

11月10日凌晨,在一队便衣日本特务的保护下,溥仪悄然离开了生活了七年的张园。而此时的张学良,正在沈阳的官邸里,看着一份来自天津的电报,上面简单地写着:"阳已动"。

四、历史深处:不为人知的细节

1928年6月4日,奉天北站附近的皇姑屯铁路桥,一声巨响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张作霖的专列在这里遭遇了日本关东军精心策划的炸杀。这个震惊中外的事件背后,还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就在爆炸发生的前一天,溥仪曾派他的侍卫长张怀恩秘密前往奉天,带着一份急电。电文中警告张作霖,日本关东军可能会对其不利。然而,这份警告最终并未能送达张作霖手中,因为张怀恩在半路上被日本特务跟踪,不得不中途改道返回天津。

爆炸发生后的第三天,张学良赶到现场勘查。在废墟中,他发现了一个带有日本制造标记的铁片。这个发现让张学良开始重新审视父亲的死因,也让他对日本人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928年7月底的一个深夜,张学良在天津的英租界秘密会见了溥仪。这次会面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据当时在场的张学良的侍从长回忆,谈话中提到了皇姑屯事件的诸多细节。溥仪透露,他曾从日本特务那里无意中听到过相关的计划,但当时并不确定这是否属实。

这次谈话之后,张学良开始秘密调查皇姑屯事件。他派出了多路人马,分别从军事、政治和外交等不同渠道收集证据。调查过程中,一个意外的发现引起了张学良的注意:在爆炸发生前的一个月,就有日本特务频繁出入张园,与溥仪的某些幕僚来往密切。

1929年春节前后,张学良又一次造访张园。这次,他带来了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报告中不仅有关东军参与炸死张作霖的确凿证据,还有日本方面计划扶持溥仪的详细内幕。然而,溥仪对这份报告的反应却十分冷淡。

1930年深秋,一个更为惊人的秘密被揭开。张学良的情报人员发现,早在1927年,日本关东军就开始秘密策划扶植溥仪,而皇姑屯事件只是整个计划中的一环。日本人认为,只有除掉张作霖这个"东北王",才能为他们扶持溥仪创造条件。

事实证明,日本人的算盘打得很准。张作霖遇害后,东北局势开始动荡。而此时的溥仪,在日本特务的精心安排下,已经开始秘密接触关东军的高层。表面上,他们谈的是保护溥仪的安全问题,实际上却在密谋着一个更大的计划。

1931年初,张学良再次得到重要情报:日本人准备在东北制造事端。为了阻止悲剧重演,张学良开始秘密部署。他一方面加强了对张园的监视,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各种渠道营救溥仪。

然而,所有的努力都未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就在"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派出的最后一支营救小组在天津法租界被日本特务发现,营救计划功亏一篑。几个月后,溥仪在日本人的护送下离开天津,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五、最后的诀别:从情谊到遗憾

1932年3月,满洲国成立的消息传到了西安。此时的张学良正在城内部署军务,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只说了一句话:"终究还是走到这一步了。"

就在满洲国成立的同一天,张学良收到了一封来自长春的信。信是溥仪的侍卫长张怀恩托人带来的,信中溥仪称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张学良看完信后,立即让人将信烧掉,并对带信人说:"回去告诉张怀恩,就说信我收到了。"

1933年春天,一个意外的机会,张学良在北平得知了一个秘密:溥仪在登基仪式前,曾经犹豫过。据当时在场的一位日本军官回忆,溥仪曾经提到过张学良的名字,说"不知道汉卿现在在做什么"。

1935年冬,西安城内暗流涌动。张学良正在筹划一个惊天动地的行动——"西安事变"。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张学良特意加入了一个附加条款: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这个决定,某种程度上也与溥仪有关。在张学良看来,如果当初能够阻止日本人在东北的扩张,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满洲国,也不会有溥仪的叛国。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在扣留蒋介石的期间,张学良曾经向蒋介石提到过满洲国的问题。他说:"如果我们继续内战,就会有更多的溥仪出现。"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明显:他不希望历史的悲剧继续重演。

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被软禁。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幽禁岁月里,他很少提起溥仪。直到1959年,当他在软禁地听说溥仪获得特赦的消息时,只说了一句:"这就对了。"

1967年,溥仪在北京病逝。消息传到台湾时,张学良正在看报纸。据当时的侍从回忆,张学良看到这条新闻后,放下报纸,久久没有说话。

1991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张学良终于打破了沉默。在接受采访时,当记者问起对溥仪的看法,他说出了那句震惊世人的话:"如果我是共产党,我就枪毙他了。"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太多的历史沧桑。

2001年10月,张学良在夏威夷去世。在他留下的数十本日记中,有关溥仪的记载寥寥无几。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一本1928年的日记里,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今日与溥仪打高尔夫,谈及天下大势。吾劝其放下身段,重新做人,奈何不听。"这短短的几行字,道尽了两个人命运的分岔点。

从天津张园的高尔夫球友,到相互为敌的政治对手;从忠告劝诫的挚友,到永远无法愈合的遗憾。张学良与溥仪的这段往事,最终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唏嘘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