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探寻清朝强盛背后的秘密:历史与现代对比解读

发表时间: 2024-11-02 10:14

探寻清朝强盛背后的秘密:历史与现代对比解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在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很多朋友非常鄙视那些少数民族创建的大一统王朝,比如元朝、清朝都是“网络黑”的重灾区。

虽然少数民族王朝确实存在比较明显的民族歧视问题,但是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否定一个王朝的强大。

就拿清朝来说,它的强大就超过了很多现代人的想象。

很多人可能觉得“清朝强大”就是一个笑话,毕竟学过近代史的朋友都清楚清朝签订过的不平等条约,叠起来就是一部“屈辱史”。

就像评价一个人不能光看老年阶段一样,衡量一个王朝的强盛程度必须从多方位观察。

那么如果我们从领土、人口、文化三个方面观察,历经276年发展史的清朝算不算一个强盛王朝呢?

一、开疆拓土的功劳

今天我们只要提起“固有领土”这个概念,就必须讨论清朝留下的“秋叶海棠图”。

相比明朝末年主要以“两京一十三省”为主的版图,清中期的版图增加了新疆、蒙古以及西藏等多个至关重要的领土片区,鼎盛时期的“秋叶海棠图”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

清朝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开疆拓土功劳,主要和以下三场大战有关。

第一,平三藩统一南北。

公元1673年“三姓家奴”平西王吴三桂,违抗康熙下达的“削藩令”,用云南巡抚朱国治的项上首级开启了清朝版的“南北战争”。

起兵初期吴三桂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兴明讨虏”的旗号,获得了云贵、四川、两广等地大批地方豪强支持,当时局势一度形成了“南北分治”的格局。

如果康熙没有抛弃民族成见,大胆启用周培公、岳乐等汉族名将的话,我国很有可能重现南北朝的混乱局面。

最终坚持国家统一底线的康熙,在1681年彻底剿灭吴三桂反叛势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扫平三藩叛军势力的过程中,康熙还完成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土著势力的“规化”,彻底解决了从秦朝一直持续到明朝的“南蛮叛乱”隐患。

第二,剿灭准噶尔开辟新疆。

准噶尔蒙古部原本是瓦剌蒙古部的一个分支,在清朝实现“满蒙一家亲”以后,坚持独立发展的准噶尔西迁进入我国新疆和哈萨克斯坦交界的地区发展。

鼎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拥有4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甚至连沙皇俄国都非常忌惮这群“上帝之鞭”的后代。

清朝一开始并没有剿灭准噶尔的计划,康熙时期清朝采用了“和亲招抚”的温和政策,可惜准噶尔内部的分裂势力错估了清朝的战力。

自从公元1670年噶尔丹篡夺准噶尔汗位以来,持续近70年的“准清战争”就开始了。

最终在公元1758年乾隆彻底剿灭了准噶尔部的贵族势力,从此新疆成为我国固有领土。

第三,建立“‎治藏”制度。

自从唐朝贞观年间青藏高原​出现一个叫“吐蕃”的王朝以来,当地就出现了一股以宗教势力为核心的分裂势力,甚至连强大的唐朝都没能完成对青藏高原的实际控制。

清朝在剿灭准噶尔以后,对青海和西藏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战略。

清朝一方面凭借西北重镇西宁,将青海纳入中原王朝管辖;

另一方面在拉萨创建中央监管的“金瓶掣签”制度,彻底掌控西藏宗教势力。

虽然在清朝末年英国利用印度侵入了藏族聚居区,但是已经完全纳入中原王朝管辖的西藏并没有沦为第二个印度。

二、人丁兴旺的贡献

单从运气角度考虑,明朝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倒霉的王朝。

在小冰河期的影响下,崇祯时期整个种花家都成了“冰雪王国”,甚至连广州都下起了大雪。

再加上战乱的影响,明朝留给清朝的“人口红利”只有1000多万,著名的“湖广填川”就反映了明末清初四川地区人烟稀少的历史背景。

虽然清朝末年发生了历史罕见的“丁戊奇荒”,但是清朝还是给北洋留下了多达4亿人口。

我国人口之所以会在清朝出现近40倍的高速增长,离不开三个有利条件。

一是包容开放的农业政策。

虽然清朝推出的“海禁”政策确实阻碍了我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但是我们绝不能把清朝想象成“夜郎国”。

事实上清朝统治者一直非常关注世界动态,比如很多高产农作物都是在清朝时期推广种植的。

就拿目前全球产量最大的玉米来说,这种早在明朝嘉靖时期就已经传入我国的高产农作物,直到康熙时期才开始在国内推广种植。

在“以粮为纲”的清朝,玉米、土豆等“舶来品”都获得了和本土作物一样的政策地位。

二是公平合理的土地政策。

和明朝把绝大多数土地都归到藩王名下不同,清朝不仅严格限制藩王离京圈占土地,而且还将大部分明朝宗室的土地分给当地农民耕种。

特别值得点赞的是,雍正还将流传上千年的“人头税”,用“摊丁入亩”的政策转移到了那些豪门大户身上。

在康雍乾盛世时期,清朝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仁治目标。

作为全球最喜欢种地的民族之一,种花家只要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菜园子,就能过上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虽然清朝的赋税压力和历代封建王‏朝相差不多,但是相对公平的土地政策还是让清朝成为古代粮食产量最大的王朝。

最后是和谐安宁的社会环境。

很多历史超过100年的大一统王朝,都有一位庙号包含“武”字的君主,比如汉武帝刘彻、唐武宗李炎、明武宗朱厚照等人都是古代读书人眼里的穷兵黩武反面典型。

虽然清朝也有像“十全武功”乾隆这样的好战君主,但是在清朝200多年历史中却没有一位“武宗”或者“武帝”。

在清朝确定“海棠秋叶图”版图以后,他们并没有发起大规模的远征作战,这对于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人口恢复条件。

三、承上启下的文明

清朝入关以后,基本承袭了明朝的文化制度,比如清朝的科举制度就和明朝没有本质区别。

吸取元朝灭亡教训的清朝统治者,不仅没有把汉人士子当成“四等人”,反而还让他们获得了通过科举实现人生价值的渠道。

在这种“明规清随”的条件下,清朝出现了一批成就突出的文化名人。

政治方面的文化名人三朝老臣张廷玉。

看过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朋友,应该都非常欣赏“衡臣”的忠诚,历史上张廷玉最大的贡献并不是帮助“四爷”夺取皇位,而是牵头组建清朝第一届军机处。

虽然清朝始终没有设立宰相职位,但是作为军机处核心大臣的张廷玉绝对是“无冕之相”。

今天的历史学家之所以把清朝看作“中央集权模式的巅峰”,和张廷玉贡献的政治改革思想有分不开的关系。

儒学方面的文化名人钱大昕。

在科举制度下,很少有人能像钱大昕一样获得“恩赐举人”的头衔,整个康雍乾134年历史中只有乾嘉学派的创始人钱大昕获得了这份殊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大昕是乾隆下江南过程中发掘出来的文化名人。

在钱大昕77年的生命中,他为我国儒家文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比如在四书五经的研究中,钱大昕提出应该将《大学》作为《礼记》的一部分,并且他还在南京、苏州等地招收了两千多名弟子,颇有春秋孔子的作风。

在遭到西方殖民入侵以后,清朝及时调整了封闭保守的文化政策,开始积极向西方学习。

虽然晚清的统治者最终没有改变清朝覆灭的命运,但是他们却为我国走向近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启蒙文化。

第一位启蒙文化代表是郑观应。

这位英国洋行的买办,在和西方商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很多西方民主文化。

在郑观应创作的《盛世危言》中,清朝民众第一次看到了“以商立国”的崛起思想,并且郑观应还主张通过议会制度保障国家发展。

第二位启蒙文化代表是魏源。

历代封建王朝都把自己当成“四海归一”的王者至尊,根本没有人觉‏得西方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魏源原本是道光年间的举人,但是他却坚决反对“读死书,死读书”,在魏源⁤创作的《海国图志》中,展现了很多欧洲国家的先进技术与文化。

相比那些历朝历代传承下来的古董字画,晚清留给后世的启蒙文化具有更强的国家发展价值。

结语

衡量清朝的历史贡献绝不能只看他的皇室成员属于哪个民族,因为种花家本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

无论是“秋叶海棠”的辽阔疆域,还是“四万万同胞”的庞大人口,以及承上启下的璀璨文明,都足以证明清朝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强大。

那么,你觉得清朝怎么样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我们的文章,麻烦大家点个关注哦!

参考资料:

清朝拥有90多万军队,为何历经67年,才平定了准噶尔部?

原创2021-12-07 15:54·繁华万里

从1400万迅速长到4亿,清朝人口为什么会出现爆发式增长?

原创2023-05-22 18:49·行走的洛阳铲历史视频

启蒙者魏源——纪念魏源 230周年诞辰 | 特别报道

2024-06-05 17:48·政协云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