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探究“真正的恶人”内心世界:自我认知的扭曲

发表时间: 2024-09-10 17:38

探究“真正的恶人”内心世界:自我认知的扭曲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对于善恶因果的一种信仰。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总是如此。有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些坏人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恶报,他们甚至活得还挺不错,而且根本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坏”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坏人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根据一个人对自己的好坏来定义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但实际上,真正的坏人往往隐藏得很深,他们不会轻易让你发现他们的恶意。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和普通人一样,但却在暗地里悄悄地损害着身边人的利益,而身边的人可能根本就没有察觉到,这真的是害人于无形之中。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经感慨地说,他这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坏人变好的例子。坏人似乎是天生的,他们骨子里就带着坏,甚至有可能这种坏是从 DNA 里遗传下来的。他们不认为自己是坏人,也不觉得自己在做恶事,所以他们会想尽办法为自己的行为找合理化的借口,让自己觉得自己做的“坏”事是正确的,这样他们的心里才会更舒坦,做坏事的时候也会更加自然。

就像有些有钱人,嘴上说着“举头三尺有神明,多行善事”,还捐款给寺庙,说自己信佛要行善不求回报,但实际上做的每件事都不怎么道义。他们心里想着如果有一天自己有事了,佛祖会保佑他们。把自己的财富归结与运气好、命好。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把我们的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我们天生就有的欲望本体,处于人格的最低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意识。它只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会考虑其他的。真正的坏人,他们的人格往往停留在本我阶段,没有自我和超我的约束,可以直接展示自己的欲望。就像苏格拉底说的“无知即罪恶”,这些坏人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们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认为一切都应该按照他们的意愿来,是典型的个人中心主义者。一旦现实和他们的期望不一样,他们就会指责社会,觉得是所有人都亏欠了他们。

比如那些变态的杀人犯,他们的犯罪原因常常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仅仅是因为在路上被别人看了一眼,就觉得别人在鄙视他们,然后就产生了杀人的动机。这种因为别人多看了一眼就带来的无妄之灾,充分体现了坏人的极端思维和行为方式。他们看不到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觉得地球是围着他们转的,对自己的价值有着过高的估计,认为自己的命充满了高贵血统。他们是人间行走的利己主义者,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与坏人不同,我们在生活中会进行自我审视,会在意别人的想法,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感受问题。苏格拉底也说过:“作恶、以恶报恶,或者当我们遭遇邪恶时通过反过来作恶来保护自己,这些都不是正确的做法。”我们用一种道德化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清楚地知道是非善恶的标准。虽然这样可能会让我们觉得活着有点累,不能像坏人那样随心所欲地追求快乐,但是我们却在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朝着超我的人格前进。然而,这在坏人看来可能就是一个笑话。

孔子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世界文明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正是因为有优胜劣汰的发展机制。那些原始时代的糟粕文明已经渐渐消失了,而永垂不朽的始终是人类的优秀文明。我们和坏人的根本区别在于,我们选择不断进步,而他们却只能在原地打转。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坏人永远都认识不到自己的坏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阳德、阴德来约束老百姓的思维。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善事,现世报的善报还没报完,剩下的部分就会转入阴德,这些利益会给到下一代。而一个人如果做了很多大恶之事,生前没有承受完恶果,也会影响后代。正所谓:祖上积德行善,福泽后世;祖上阴德有损,子孙受罪。所以司马光在《家训》中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上文提到,有些恶可能是存在于人类的 DNA 中的,在严酷的历史变迁中,带有邪恶可能是一种生存下来的手段。就像有上帝就会有撒旦,有神仙就会有妖怪,有佛就会有魔。只有整个社会风气变好,让坏人做恶事得不到回报,才能让坏人放弃邪恶,整个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善良。这样善良的人将会收获真正的幸福和安宁,才能善恶终有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