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27 21:46
2024年的深秋,寒风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南开大学的一则讣告,如同秋日里最后一片落叶,轻轻却沉重地落在了每个人的心头。叶嘉莹,这位跨越世纪的诗词大家,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在11月24日15时23分,于天津静悄悄地告别了这个世界,享年百岁。她的离去,是诗词界的巨大损失,也是无数人心中的痛。
叶嘉莹,原姓叶赫那拉,与纳兰性德同宗,仿佛冥冥之中注定了她与诗词的深厚渊源。她出生于1924年的北京,一个充满书香与文化底蕴的家庭。父亲叶廷元是北大英文系的佼佼者,母亲李玉洁则是师范学校的才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叶嘉莹从小就与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家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诗词的芬芳,连与保姆的对话,都充满了文化的韵味。然而,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位才情出众的女子,婚姻之路却充满了坎坷。
叶嘉莹的婚姻,是她人生中的一大遗憾。在北平教书时,她经由老师介绍,认识了国民党海军士官学校的赵东荪。赵东荪对她一见钟情,为了追求她,甚至不惜丢掉工作,频繁来北平与她相见。出于感动与愧疚,叶嘉莹嫁给了他,并随他去了台湾。然而,婚姻并没有像她想象的那样美好。赵东荪热衷于政治,与她心中的诗词世界格格不入。两人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赵东荪的入狱,以及出狱后的性情大变。在这段黑暗的日子里,诗词成了叶嘉莹唯一的慰藉。她沉浸在古诗词的海洋中,寻找着心灵的寄托与力量。
尽管婚姻不幸,但叶嘉莹并没有放弃对诗词的热爱与追求。她凭借着自己的才华与努力,在学术界崭露头角。1954年,她被聘请为台湾大学教授,成为了学生们心中的女神。她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连数学家陈省身都曾是她的忠实听众。叶嘉莹的讲课风格独特而生动,她称之为“跑野马”,但无论跑得多远,总能巧妙地回到原点。她讲“小山重叠金明灭”,能就“小山”二字引申出无数精彩的故事;讲李商隐的《嫦娥》,又能联想到王维、杜甫等诗人的佳作。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学生们如痴如醉,也让她在学术界声名鹊起。
叶嘉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心系文化传承的教育家。2019年,已经95岁高龄的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将自己毕生的积蓄3568万元全部捐赠给南开大学,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这笔巨款,是她变卖天津和北京两处房产所得,也是她对诗词深沉爱意的体现。她希望这些钱能够成为诗词传承的助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诗词的魅力与力量。
晚年的叶嘉莹,虽然身在国外,但心却始终牵挂着国内的文化事业。她每年都拉着装满书籍的行李箱,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回国讲学,一直讲到90岁高龄。在南开大学,她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为诗词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她的生活简朴至极,却从不吝啬于将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奉献给后人。她的大女儿不幸早逝,小女儿远在加拿大,但她在国内却从不孤单,因为诗词就是她最好的伴侣与精神的寄托。
叶嘉莹的一生,是对诗词的挚爱与坚守,也是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与奉献。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才女风范——不仅仅是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更是内心的坚韧与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她虽然离世了,但她的诗词、她的精神、她的故事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她就像一首永恒的诗词,跨越时空的界限,与我们的心灵产生共鸣与共鸣。
叶嘉莹先生,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的诗词之树将永远枝繁叶茂,您的精神之光将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感谢您为诗词传承所做的贡献,也感谢您让我们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与力量。愿您在天堂也能继续与诗词为伴,享受那份属于您的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