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西北系军阀:掌握多少兵力?

发表时间: 2024-11-19 20:15

西北系军阀:掌握多少兵力?

西北系军阀控制了6个省,下辖9个军,到底有多少兵力?

世人皆知民国时期群雄割据,军阀混战,却鲜少有人知道,在这片权力的漩涡中,曾经有一支军阀势力,在短短数年间就从默默无闻发展到坐拥42万大军。他们在鼎盛时期,一路向东,从青海、甘肃直至山东,控制了横跨中国版图的6个省份。这支军队就是赫赫有名的西北系军阀。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样一支庞大的军事集团,为何会在中原大战后迅速土崩瓦解?他们的势力范围究竟有多大?他们是如何从20万人的部队迅速扩张到42万之众?最重要的是,这支部队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如此强大的军事集团轰然倒塌?

一、西北系军阀的崛起之路

1920年,西北军阀的雏形开始显现。这支部队最初只是直系军阀麾下的一支边防部队,驻守在陕西省的边境地区。当时的指挥官曾在日本留学,精通军事战略。他采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扩军方式,首先通过与当地土绅合作,在陕西省境内招募了大量青壮年加入军队。

这支部队有一个显著特点:他们善于利用地形作战。在陕西崎岖的地形中,这支部队逐渐发展出了一套适合山地作战的战术。他们将部队分成小股单位,每个单位都配备了熟悉当地地形的向导。这种作战方式在后来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22年的一场战役成为西北军崛起的转折点。当时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在河南爆发激战,战事胶着。西北军接到命令支援直系军阀,但他们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倒戈。这一决定震惊了整个军事集团。西北军先是佯装向东增援,实则暗中与奉系军阀达成协议,在直系军阀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发起突袭,导致直系军阀腹背受敌,损失惨重。

这次战役之后,西北军获得了大量军械补给。他们趁机在陕西省内扩充军备,将原本的5个团扩编为3个旅。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独立发展的机会。奉系军阀为了制衡其他势力,默许了西北军在陕西的扩张。

1923年春,西北军开始了一系列军事行动。他们先是收编了陕西境内的地方武装,将部队规模扩充到8万人。随后,他们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扩军模式:与地方绅商合作,由商人提供军饷,西北军则负责维护地方治安。这种模式在当时的军阀中并不多见。

到1924年底,西北军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了甘肃东部。他们采取了分散渗透的策略,先派小股部队进入目标地区,然后通过收买或威慑的方式,逐步控制当地武装。这种扩张方式虽然缓慢,但却相对稳妥,避免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1925年是西北军扩张的高峰期。他们利用各路军阀在江淮地区争斗的机会,迅速向东扩张。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他们将部队规模扩充到了20万人。这支部队分为6个军,每个军约3万人左右,成为了北方地区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

在这个扩张过程中,西北军采取了一种独特的管理方式。他们在占领区内保留了原有的地方行政体系,只是派驻军事代表监督。这种做法降低了统治成本,也减少了地方反抗。为了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开支,他们在各省建立了专门的粮饷局,统一征收军费。

二、从20万到42万的扩军之路

1926年初,西北军在陕西、甘肃、青海三省站稳脚跟后,开始实施更大规模的扩军计划。这次扩军的特点是采取了"以战养战"的策略。他们首先在各省边界地区设立军事训练营,以招募新兵为名,实则在为大规模扩军做准备。

这次扩军行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26年1月开始,西北军在原有6个军的基础上,增设了两个预备军。这两个预备军的建制完全仿照正规军,但军饷和装备标准较低。他们主要由地方青壮年组成,经过三个月的短期训练后即可形成战斗力。

第二阶段始于1926年6月。西北军采取了一项独特的扩军措施:将原有部队中的老兵抽调出来,担任新扩编部队的骨干。每个连队抽调5名士官,每个营抽调3名军官。这些经验丰富的军人被分散到新组建的部队中,大大提高了新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他们还在各省开设军官训练班,为期半年,专门培养基层指挥官。

1926年下半年,扩军进入第三阶段。西北军开始在河南、山东等地秘密招募士兵。他们采取了一种特殊的招募方式:与当地商会合作,由商会出面招募,表面上是招工,实则是在扩充军队。这种方式既避免了其他军阀的警惕,又能保证兵源质量。

扩军过程中,西北军特别注重武器装备的补充。他们在甘肃设立了三个军工厂,专门生产步枪和简单火炮。同时,他们还通过各种渠道从国外购买武器。1926年10月,一批来自德国的军事装备通过新疆运抵甘肃,这批装备包括100门山炮和50挺重机枪。

1927年初,西北军在河南的军事行动取得重大突破。他们在一次战役中击败了盘踞在豫北的一支地方部队,缴获了大量军械。这些装备立即被用来武装新扩编的部队。到1927年3月,西北军的总兵力已达到35万人。

随后的半年里,西北军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山东西部。他们在占领区采取了一种特殊的管理方式:保留原有的地方武装,但要求其改编为西北军的预备队。这种做法既扩大了军队规模,又减少了地方反抗。

1927年底,西北军完成了最后一次扩编。他们将原有的8个军改编为9个军,每个军编制4万人左右,总兵力达到了42万人。这支庞大的军队分布在六个省份,成为了北方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

为了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开支,西北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军需供应体系。他们在各省设立军需局,统一采购军用物资。同时,他们还在占领区实行特殊的税收政策:除了正常的田赋外,还征收"军饷特税"。这种做法虽然增加了地方负担,但确保了军饷的稳定供应。

这次大规模扩军虽然使西北军的实力大增,但也埋下了隐患。快速扩军导致军队素质参差不齐,各部队之间的战斗力差距较大。同时,庞大的军费开支也给地方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这些问题在后来的中原大战中逐渐显现出来。

三、势力范围的划分与管理方式

1927年底,西北军在达到42万兵力的顶峰时,其统治区域已经横跨六省。这片广大的区域按照地理位置和军事管理需要,被划分为三个战区。每个战区都有其特殊的管理制度和军事部署。

第一战区包括陕西全境和甘肃东部,这里是西北军的根据地。在这个区域内,西北军设立了最完善的军政体系。他们在每个县都设立了军事委员会,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军事委员会的主任由军队高级军官担任,下设军需、后勤、情报三个部门。这个区域驻扎了三个主力军,共12万人,是西北军实力最强的地区。

第二战区覆盖了青海全境和甘肃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这个区域采取了较为灵活的管理方式。西北军在这里保留了原有的地方势力,只是派驻军事顾问进行监督。驻军主要由两个预备军组成,约8万人。这些部队被分散在各个重要交通要道和城镇,主要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和控制交通线。

第三战区包括河南西部、山东西部和河北南部地区。这是西北军最后扩张的区域,也是军事部署最为复杂的地区。在这里,西北军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控制方式。他们在各个重要城市设立军事据点,每个据点都驻扎一个加强团的兵力。这些据点之间通过快速机动部队保持联系。第三战区共驻扎四个主力军,约22万人。

西北军在管理这片广大区域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军政体系。首先是军事管理系统。他们在各省设立军区司令部,统一指挥该区域内的军事行动。军区司令部下设作战、情报、后勤三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其次是经济管理系统。西北军在占领区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政策。他们在各省设立军需局,负责征收军费和管理军需物资。军需局有权征收各种税收,包括农业税、商业税和特别军税。这些税收的70%用于军费开支,30%用于地方行政。

第三是情报系统。西北军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境的情报网络。他们在每个县都设立了情报站,负责收集当地的军事和政治信息。这些情报站通过电报或专人传递,保持与军区司令部的联系。情报系统的建立,使西北军能够及时掌握各地的动向。

在交通管理方面,西北军特别重视铁路和公路的控制。他们在各个重要交通枢纽都设立了专门的军事警卫队,负责保护交通线的安全。同时,他们还组建了铁路工程队,专门负责铁路的维修和建设。

为了维持如此庞大区域的统治,西北军还建立了一套军官培训体系。他们在西安设立了军官学校,专门培养各级军事指挥官。学校分为基层军官班和高级军官班两种,基层军官班培训时间为六个月,高级军官班培训时间为一年。这些军官毕业后,被分配到各个部队担任指挥职务。

这种复杂的管理体系虽然保证了西北军对各地的控制,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行政开支。仅1928年一年,西北军用于维持行政系统的开支就达到了军费总支出的三分之一。这种庞大的开支负担,最终成为了西北军难以维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军费开支与供给体系的运行

1928年初,西北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军费筹措和供给体系,这个体系分为军费征收、物资供应和军需调配三个层面。随着军队规模的扩大,这套体系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军事经济网络。

军费征收是整个体系的基础。西北军在各省设立专门的征收机构,称为"军需征收处"。这些机构按照不同地区的经济状况,制定差异化的征收标准。在农业区,主要征收粮食和棉花;在商业发达地区,则以现金征收为主。1928年的统计显示,仅陕西一省的军费征收就达到了白银300万两,其中现金占60%,实物占40%。

为了保证军费的稳定供应,西北军还创立了"军需债券"制度。他们向地方富商发行军需债券,承诺在战后支付高额利息。这种方式在1928年上半年筹集了相当于200万银元的资金。这些债券后来成为了地方商人之间的交易媒介,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货币的作用。

物资供应体系更为复杂。西北军在甘肃、陕西设立了多个军需工厂,生产军服、皮靴和简单的军事装备。其中最大的是位于西安的第一军需工厂,有工人3000余人,每月可生产军服2万套。这些工厂采用了流水线作业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了解决武器弹药问题,西北军在兰州建立了专门的军工厂。这个工厂由德国技师指导建设,可以生产步枪和简单火炮。1928年,该厂月产步枪达到1000支,但仍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因此,西北军不得不继续从国外购买武器,这成为了军费支出的一大负担。

军需调配系统是整个供给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西北军建立了三级调配网络:省级军需总库、地区分库和团级军需站。各级仓库之间通过专门的运输队联系,保证物资的及时调配。在战时,这个系统可以在24小时内将军需物资从总库运送到前线部队。

为了维持如此庞大的供给体系,西北军还建立了专门的军需账目制度。每个部队都配备军需官和会计员,负责记录物资的收支情况。这些账目每月上报一次,由军需总监部统一审核。这种严格的账目制度在当时的军阀部队中是很少见的。

1928年下半年,随着军费开支的不断增加,西北军开始出现财政困难。据统计,每月的军费支出达到白银150万两,其中军饷占50%,装备费用占30%,其余为后勤开支。而同期的军费收入只有120万两左右,这个差额主要通过发行军需债券来弥补。

到1928年底,军费问题已经成为西北军面临的最大困难。他们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措施来筹集资金,如提高税率、强制兑换军需债券等。这些措施虽然暂时缓解了资金压力,但也加重了地方经济负担,引起了民众的不满。

为了节省开支,西北军开始精简机构,裁减非战斗人员。他们将原有的9个军需分库合并为6个,裁减了约2000名后勤人员。同时,他们还加强了对物资使用的管理,严格控制各项开支。这些措施使军费支出有所下降,但收支矛盾仍然存在。

五、军队整编与战力消长

1929年初,西北军面临着严峻的军事和经济压力,不得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军队整编。这次整编分为三个阶段,历时一年零四个月,期间军队的战斗力出现了明显的起伏变化。

第一阶段从1929年2月开始。西北军首先对9个军进行编制调整,将每个军的编制从4万人缩减到3万人。裁减的主要是后勤和辅助人员,作战部队基本保持完整。在这个阶段,西北军还对各部队的装备进行了重新分配,将质量较好的武器集中到主力部队手中。

这次调整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建立了"精锐师"制度。西北军从各军中挑选出战斗力最强的部队,组建了三个精锐师,每师配备最新式的德制武器。这三个精锐师成为了西北军的机动力量,随时准备应对各种军事威胁。

第二阶段在1929年7月展开。西北军对军官队伍进行了大规模清理,解除了约500名军官的职务。这些军官主要是在扩军时期仓促提拔的,军事素质不够合格。与此同时,西北军加强了军官培训,在西安军官学校增设了战术进修班,专门培训连级以上军官。

在这个阶段,西北军还改革了部队训练制度。他们派遣教官组成巡回训练队,到各部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强化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新式武器使用、战术配合和野战工事构筑等。这种训练方式显著提高了部队的战斗技能。

第三阶段从1930年初开始。西北军对预备役部队进行了重组,将原有的预备军改编为地方守备队。这些部队的编制大幅缩减,主要负责维持地方治安。通过这次调整,西北军节省了大量军费开支。

整编过程中,西北军的战斗力出现了明显的变化。1929年上半年,由于整编工作刚开始,部队战斗力有所下降。在这期间,西北军在河南的一次战斗中损失了约5000人,这是他们近年来最大的一次损失。

但到1929年下半年,随着精锐师的组建和训练制度的改革,西北军的战斗力开始回升。在山东的一次防御战中,一个精锐师成功抵挡住了敌军三个师的进攻,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

1930年初,西北军的整体实力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点。虽然总兵力减少到了35万人,但战斗力却有所提升。特别是三个精锐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成为了西北军最可靠的战斗力量。

这次整编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部分被裁减的军官和士兵对军队产生不满,有些人甚至投奔了其他军阀。同时,一些地方守备队由于待遇下降,军心不稳,出现了逃兵现象。

到1930年5月,整编工作基本完成。西北军形成了"精锐部队+主力军+地方守备队"的三级结构。这种结构虽然在理论上很合理,但由于各级部队待遇差距过大,造成了部队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在后来的战斗中逐渐显现出来,影响了西北军的整体作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