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0-09 17:29
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回顾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度过了非常漫长的一段时光,从最起初艰难的发展到如今国泰民安,走到今天何其不易。
而引领着新中国走到今天的中农红军和和中国共产党员们,在过去经历过的那些苦难,是不应该被后世遗忘的。
尤其是当年在混乱的年代里,中央红军相比较于国民党和当时的其他的军阀,可以说是在武器、设备、经济资源等多方面都是远远比不上的。
在最艰难的时候,一边打仗一边撤退,资金不足,粮食不足的情况下,甚至要问当地的一些百姓,借粮食借钱。
2015年1月10日,人民网发布了一则报道新闻,新闻中提及在孝昌发现了85年前的红军借条,经过县财政确认之后,兑付了现金。
根据人民网报道,这张借条是在孝昌县金盆村附近的一个叫杨明荣的人的家中发现的。据当时武汉晚报的记者报道,这个杨明荣家中有一张85年前红军出具的借条,是由红一军第1师,第7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1分队出具。
这张借条长12厘米,宽4厘米,上面写了红军因扩大武装经济,资金不足等原因,特别向杨长银先生借大洋400元。在底下还有落款落款写的是红军第一军,第1师,第7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1分队。
除此以外,在最底下还有队长涂杏的印章,因为年代过于久远,保存了80多年,再加上借条本身纸质也不是特别好,纸条上也出现了一些破损的情况。
专业人士经过鉴定之后,认为这条借条确实是出自于80多年前的,而且根据详情记录来看,应当是真实情况。
尽管当时借条已经有一些破损,而且有部分字迹模糊不清,但大致还是能够还原借条上的内容。
红军借条
记者后续翻阅资料的时候,也了解到一些内幕:在1930年左右,当时村民杨长银家,应该是在大悟山附近,而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当时在该地区确实有秘密联络点。
欠条的主人公早已去世,而如今他的孙子杨明荣,在借条公开的时候,也就是在2015年时,也已经有76岁。他和记者说,他的父亲杨文顺在临终的时候就曾经说过,红军部队当年的吃穿和作战费用都十分紧张。
但即便是在如此捉襟见肘的情况之下,红军也从来没有想过要从群众那里去抢夺,最困难的时候向群众借钱借粮食,但一定都会留下欠款欠注。
那张被发现的借条是用毛笔写好的规范的格式,红军部队收到借款之后就在借条的中间填写了,被借款人的姓名和所借的数额。
其实过去那么多年了,或许杨家人自己也没有想过这张欠条,跨越时空居然还能有被兑现的一天。
其实这400块大洋在过去那个年代,确实是不小的一笔费用,但按照物价来换算,2015年左右一块大洋,最多换算60块左右人民币。
所以即便是真的换算成人民币,也最多也就只能兑换个两三千块钱。不过也要考虑到后续的通货膨胀以及时代发展等多方的因素。
毕竟在不同的时期,利率和购买率都是不同的,所以当时的400块大洋在当时究竟能购买多少东西,按照实际货币购买物价的能力情况兑换,应当以这样的方式来换算。
后续经过当地政府核算之后,因为当时400块大洋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数额,尽管后世有存在通胀情况,但政府还是在原本的几千块基础之上,额外补了将近4万块的费用给杨明荣一家。
或许在今天来看这4万块钱确实不算多,但要知道在当时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一个家里并不算富裕的老人,能够拿出400块大洋全力支持红军,这也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
事实上在过去那些年代,或许还有很多无名的人士在背后支持过红军,他们或许也没有给过太多的资金,可能只是一些干粮,一些棉被,但恰恰就是这些民众给予的微不足道的物资,才帮助红军度过了那些艰难岁月。
新中国成立要感谢每一个在前线作战的将士,每一个指挥作战的共产党员,同样也要感谢当年默默支持着国家,支持着红军和共产党发展的每一个普通民众。
信息来源:
[1]孝昌发现85年前红军借条 县财政:被确认后兑付现金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