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23 00:18
《心经》修行与出世入世
拜读了余秋雨大师的《文化苦旅》中的文章——《写经修行》,深切感受到大师的文笔细腻,诠释透彻,令我也体会到《心经》的法门。
佛陀为何修行?
佛陀修行,源于爱,他有颗善良的心,同情心。佛陀看到了世间的苦,想寻求解脱之法,跟随师傅修行、乃至苦修,最终在菩提树下悟道。从古至今,万事万物有“分别心”,非“空”,盖基因使然;比如,原始社会,古人有的天生神力,擅于捕食,容易获得资源,而有人弱小多病,命运多舛,只能依附他人才能度日,慢慢地就出现了分化,出现了阶级,就有了欲望和追求。几千年的发展中,“缘”贯穿于万事万物之中,“苦”,也伴随着万事万物的一生,佛陀为寻求解脱万事万物的“苦”的方法,阅历世间,潜心修行。
佛陀悟出了什么?以致开创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陀悟出了“空”,他认为,“宇宙的创造,有一种美好的大能量和大秩序。”这能够给万事万物以平等相待,没有“分别心”,类似老子悟出的“道”。佛陀认为“因为人世迷误,反向而行,结果,美好反倒成了此岸之外的彼岸,需要辛苦度化了。”这世间由“空”进入了非“空”,出现了各种“空相”,唯有度化才能返回“空”;
如何度化呢?佛陀开创了一套理论体系: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及三法印为核心的思想,利用僧团为传播手段,进行宣讲、正法,让世人相信“有一种美好的大能量和大秩序”。这也看出,佛教有宗旨、有行动纲领、有实施手段,能够使那些深陷“苦”中无法自拔的世人相信有那个“西方极乐世界”,即使今生不能脱离“苦”海,也愿来世身在“极乐世界”中。世人都有“苦”,无论高官和平民,还是富豪和穷人,都向往无“苦”之地,以致庙宇遍地,香火鼎盛;所以说,佛陀释迦牟尼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
置身这世中,我们该如何修行?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地藏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且不论有无来世,或者来世能否生在“极乐世界”。当下,我们要的是“活在当下”,众生都能有平等相待的机会,赋予众生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像经济学者黄奇帆在演讲中阐述有关“共同富裕”所说的那样:“在生产力的源头来缩小区域的差别,增强不平衡地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这是政策层面的。而对于个人和企业方面呢,《孟子》的《尽心章句上》有句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的意义。
掩卷长思,大师悟透《心经》,毅然辞去职务,遍访祖国文化名胜,探究世界艺术胜地,只为留下像《文化苦旅》这样的内心独白,为读者献上开悟心灵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