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13 13:07
诸葛亮首次北伐,正值曹丕去世,曹睿继位,人心不稳之时。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先是休养生息,修复与吴国关系,平定南方孟获之乱,解决后顾之忧后,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与托孤之信任,高举 “克服中原” 大旗开始北伐。
街亭的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是连接陇右和关中两地的重要通道,可谓 “进可攻关中,退可守陇右”。张郃大军想要进入陇右地区,几乎只有街亭这一通道。只要马谡能坚守街亭,蜀汉就能从曹魏手中夺取陇右地区,缩小与曹魏的实力差距,还能居高临下威胁关中地区。街亭一旦失守,后果极为严重。诸葛亮面临被分割包围的危险。诸葛亮兵力比较分散,大部分兵在上邽,赵云在箕谷,马谡和王平带走一部分兵,街亭失守后,张郃大军和击败赵云的曹真尾随而来。曹魏大军进入陇右,退守上邽的郭淮和马遵士气大振,之前投降的三郡也蠢蠢欲动,凉州刺史徐邈也从金城郡南下,诸葛亮只能撤退,北伐成果化为泡影。第一次北伐本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却因街亭失守而虎头蛇尾,实在可惜。
马谡其人及获重任缘由
马谡才器过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在蜀汉颇有名声。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对兵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马谡和诸葛亮同为荆襄人士,这或许也为他在蜀汉的发展增添了一份优势。
诸葛亮对马谡极为赏识,常常与他谈论军国大事至深夜。在诸葛亮看来,马谡才智过人,能够为他提供许多有价值的战略建议。诸葛亮将马谡视为当世英才,认为他有能力在未来担当重任。据史料记载,诸葛亮曾评价马谡 “才器过人,足以担当大任”。在南征孟获时,马谡提出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的策略,被诸葛亮采纳,最终成功降服孟获,稳定了蜀汉的南方边境。这一事件进一步加深了诸葛亮对马谡的信任和器重。
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守街亭,这一决定引起了诸多争议。诸葛亮可能存在一定的私心。马谡是荆襄系的重要人物,诸葛亮重用马谡有助于巩固自己在蜀汉的地位,平衡益州本土士族的势力。诸葛亮与马谡情同父子,他希望通过这次机会为马谡立下战功,为其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诸葛亮也有一定的战略考虑。街亭之战对于北伐至关重要,需要一位有谋略的将领镇守。马谡虽然缺乏实战经验,但他在军事理论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诸葛亮可能认为他能够胜任这一任务。最终马谡未能守住街亭,导致北伐失败,也应验了刘备的告诫。
街亭之败及马谡之过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顾诸葛亮再三叮嘱的当道据城部署,执意放弃城寨上山扎营。王平再三劝谏,指出此举的危险性,马谡却固执己见。他认为在山上扎营可以居高临下,占据地形优势,效仿古人 “置之死地而后生”,发挥出蜀军以一当十的能力。他还以刘备打汉中之战时,黄忠在定军山扎营并斩杀魏军主帅夏侯渊为例,坚信自己也能通过这种方式立下不世之功。但他却忽略了兵书中 “避高而就下以及高陵勿向” 的道理,也没有考虑到山上缺乏水源这一关键问题。
张郃率军到达街亭后,迅速切断了蜀军的水源。蜀军因缺水陷入大乱,军心涣散。马谡面对这种情况,惊慌失措,完全失去了指挥能力。他原本想要出奇制胜的计划彻底失败,军队失去了战斗力,很快就被张郃的大军击败。在混乱中,马谡甚至弃军逃走,导致蜀军全面溃败。街亭失守后,张郃乘胜追击,诸葛亮的北伐计划遭受重创。
街亭之战后,马谡深知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他没有勇气去面对诸葛亮,选择了畏罪潜逃。他的潜逃行为不仅让自己陷入更加不利的境地,还连累了他的好朋友向朗。向朗因知情不报而被诸葛亮撤职,闲置了长达二十年之久。马谡被缉捕归案。此时的马谡自知难逃一死,作书一封与诸葛亮,表达了自己的悔恨之情,并希望诸葛亮能念在往日的情分上,照顾他的遗孤。诸葛亮恼怒异常,判处其死刑,但还没来得及执行,马谡就病死在了狱中。马谡的失败,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给蜀汉的北伐事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诸葛亮泪斩马谡的原因
诸葛亮深知,一支军队若没有纪律,便如一盘散沙,难以在战场上取得胜利。马谡在街亭之战中的失败,不仅仅是一场战斗的失利,更是对军纪的严重挑战。为了整顿军队,树立军威,诸葛亮必须杀一儆百。马谡作为先锋,违抗军令,擅自改变作战部署,导致街亭失守,使北伐大业功亏一篑。若不严肃处理马谡,其他将领可能会效仿他的行为,无视军令,随意行动。军队将陷入混乱,无法有效地执行作战任务。诸葛亮斩杀马谡,是为了向全军表明,军纪如山,任何人违反都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出动了约十万人,这对于的蜀汉来说,几乎是全部兵力。这场战争却以失败告终,必须有人出来承担责任。诸葛亮作为领导,负领导责任,自请连降三级,贬为后将军。而马谡作为街亭主将,负直接责任,根据他立的军令状,应该斩首。诸葛亮这样做,并非是将马谡当作替罪羊,而是要给后主刘禅、蜀汉民众一个交代。他要让大家看到,自己赏罚分明,不会偏袒任何人。只有这样,才能填平他们胸中的怒火,稳定人心,为以后的战争做好准备。
马谡违反规矩,事前不听从诸葛亮的部署,执意上山扎营;事中在被张郃围困后,惊慌失措,失去指挥能力;事后畏罪潜逃,连累好友向朗。这样的行为,按规矩当斩。诸葛亮作为一军之帅,必须维护军队的尊严。如果对马谡网开一面,那么军法将失去公信力,以后谁还会遵守军法?军队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复兴汉室的大业将更加遥不可及。诸葛亮不得不斩杀马谡,以正军法。
诸葛亮认为马谡是一个危险人物,留军中无用,杀之以除后患。马谡自恃才高,常常夸夸其谈,却缺乏实际的作战能力。在街亭之战中,他的表现充分证明了他是一个庸才。这样的人留在军中,不仅不能为战争胜利做出贡献,还可能会在关键时刻再次犯错,给军队带来更大的损失。而且,马谡在失败后畏罪潜逃,这表明他缺乏担当和责任感。如果不将他处死,他可能会在未来的战争中再次逃跑,影响军心。诸葛亮决定斩杀马谡,消除这个隐患。
诸葛亮力排众议用马谡守街亭,这一决定引起了诸多争议。如果在马谡失败后,不秉公执法,那么今后诸葛亮在带兵方面将无威信可言。其他将领可能会对他的决策产生怀疑,不再听从他的指挥。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诸葛亮必须按照军法处置马谡。只有这样,才能让将领们明白,他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他的决策是基于国家利益和战争需要的。也能让士兵们看到,军法是严肃的,任何人都不能违反。军队才能保持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大,为实现复兴汉室的大业而努力奋斗。
斩马谡的影响
斩马谡对西蜀产生了多方面的重大影响。在人才方面,西蜀本就人才匮乏,正如史料记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马谡作为有一定才能的将领,被斩后使得西蜀人才更加稀缺。马谡自幼聪颖过人,熟读兵书,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且他与诸葛亮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是蜀军中的精神支柱之一。他的死让西蜀在人才培养和储备上遭受重创,后续北伐中可用之才更加捉襟见肘。
从军心士气来看,街亭之败本就对蜀军士气造成了极大打击。马谡被斩进一步影响了军心。士兵们看到违抗军令的后果如此严重,会更加严格遵守军纪,但同时也可能会产生恐惧心理,在作战中过于谨慎,不敢主动出击。马谡的死让一些将士对诸葛亮的用人和执法产生疑虑,担心自己在战场上稍有差错也会落得同样下场。诸葛亮通过斩马谡严明军纪,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军心。他自请降三级,并将北伐失败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给士兵们树立了榜样,让大家看到丞相赏罚分明、敢于担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士气。
对于后续北伐,斩马谡也带来了复杂的影响。失去马谡后,诸葛亮在用人上更加谨慎,同时也更加注重培养和选拔人才。但由于人才短缺,每次北伐的部署和决策都面临更大的困难。街亭之败让曹魏对西蜀的防备更加严密,后续北伐的难度大大增加。例如,曹真预料到蜀军可能会再次进攻,派郝昭镇守陈仓,使得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在陈仓城下碰了个头破血流。
后世对诸葛亮斩马谡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诸葛亮该斩马谡。马谡立了军令状,若不斩马谡,诸葛亮依法治国将成为泡影。马谡是诸葛亮的亲传弟子,且与诸葛亮关系极好,斩马谡可以体现诸葛亮为了依法治国大义灭亲,向众人传达不能轻易犯错的信号。马谡是荆州集团的人,斩马谡可以堵益州集团和东州集团的口,保证诸葛亮的权力地位不受到冲击。马谡不仅丢了街亭,还当了逃兵,性质恶劣,理应斩杀。
有些人认为,诸葛亮不该斩马谡。西蜀人才本就不多,斩杀马谡后人才更加匮乏。诸葛亮对马谡的惩罚太重,当年张飞失徐州、关羽义释曹操都立了军令状却未受重罚,而马谡丢街亭的严重程度不及失徐州。斩杀马谡后,诸葛亮失去了一个得力助手,只能独自承担北伐重任,最终累死。马谡一死,荆州集团只剩下诸葛亮一人,蜀汉集团结构失衡,灭亡也就不远了。
诸葛亮斩马谡之所以成为历史佳话,它展现了诸葛亮执法如山、赏罚分明的品质。在面对马谡的严重错误时,诸葛亮没有徇私情,严格按照军法处置,体现了他公正无私的一面。它成为了后世强调了纪律和法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