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探寻历史:白俄难民在中国的生活轨迹

发表时间: 2024-11-16 15:00

探寻历史:白俄难民在中国的生活轨迹

文|古史迹

编辑|古史迹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引言

你可能很难想象,100年前的中国,竟然是20万俄罗斯人的避难所,他们不是游客,也不是移民,而是因为国内的战乱和政权更替,不得已背井离乡。

这些“白俄难民”漂洋过海,进入中国东北、新疆、上海等地落脚,如今他们的后代说:“我们是中国人。”

那么,这群俄罗斯人在中国的生活是怎样的?

白俄难民的故事

1917年,俄国爆发了举世闻名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这场革命并非所有人都是受益者。

支持旧沙俄的贵族、地主、军官和知识分子,组成了“白军”,与新成立的苏维埃红军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内战。

白军失利后,大批受内战影响的人不得不逃亡海外,这其中就包括了约20万白俄难民。

这些白俄难民为什么会选择中国作为避难所?

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俄国的东北和新疆与中国接壤,成为白俄难民逃亡的第一选择。

此外,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北洋政府时期,政局动荡,外国租界的存在使得白俄难民能在那些地方找到相对安稳的生活。

对很多白俄难民来说,上海是一个理想的避难地,上海有外国租界,租界内的法律不受中国政府的约束,白俄难民可以自由地生活和工作。

据统计,到1937年,上海已经聚集了大约3万名白俄难民。

但是这些白俄难民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大部分白俄难民抵达上海后已经身无分文,发现自己不得不从事一些低端工作来维持生计。

白俄女性多半成了舞女,甚至沦落为性工作者,社会上“俄国姑娘”一度成为了某种贬义的代名词。

白俄男性则大多数成了保安、门卫,或者从事一些体力劳动,这些曾经的贵族、军官们,在异国他乡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但这样的艰苦生活并没有彻底击垮他们,白俄难民中有一部分人成为了上海社会中的重要力量。

蒋介石在崛起过程中,曾与上海的青帮有密切联系,而白俄难民中的一些人则加入了蒋介石的势力,组建了“白俄义勇队”,协助蒋介石镇压工人运动。

作为回报,南京政府给予了这些白俄人合法身份,这让他们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东北:哈尔滨的“小莫斯科”

如果说上海是白俄难民的避风港,那么东北,尤其是哈尔滨,则可以说是白俄难民的“新家园”。

哈尔滨自19世纪末以来一直是俄国人活跃的地方,早在清朝末期,就有大量俄国商人在此定居,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俄罗斯侨民社区。

十月革命后,更多的白俄难民涌入哈尔滨,使得这个城市一度被称为“小莫斯科”。

据统计,哈尔滨的白俄人口最多时达到了3万人,这些白俄人在这里建造了许多俄式建筑,最著名的就是如今依然矗立在哈尔滨市中心的索菲亚大教堂。

除了建筑,白俄难民还为哈尔滨带来了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俄式餐馆、俱乐部、商店遍布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成为独特的城市景观。

与上海和东北不同,新疆的白俄难民人数较少,但他们的组织性更强。

许多白俄难民原本是白军的士兵,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他们在新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族群。

新疆当时由杨增新统治,面对上万白俄难民的涌入,杨增新无力应对,于是请求苏联红军协助剿灭残余的白军部队。

苏联红军迅速行动,消灭了大部分白俄武装,剩下的白俄人则被允许留在新疆,从事体力劳动,勉强维持生计。

虽然新疆的白俄生活艰难,但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是积极融入了当地社会。

例如在抗日战争期间,新疆的白俄难民组织了“归化军”,这支部队承担了保卫新疆的重任,曾与日军展开激烈交战。

在东北,部分白俄难民加入了抗日义勇军,与东北抗联和自卫军并肩作战,抗击日军。

白俄难民不仅在战场上贡献了力量,还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大量物资支持,从苏联进口的武器装备到本地生产的食品,保障了抗日军队的后勤供应。

白俄后代的中国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白俄难民在中国安家落户,他们的后代逐渐接受了中国文化,融入了中国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在中国的白俄人被正式认定为“俄罗斯族”,成为中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

这标志着白俄难民的后代从“归化族”到“俄罗斯族”的身份转变,他们不再是外来的难民,而是中国的公民。

如今,生活在中国的俄罗斯族人口大约有1.6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和东北。

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其他中国人并无太大区别,早已完全融入了中国的日常生活中。

虽然他们有俄罗斯血统,但大多数俄罗斯族人日常生活中使用汉语或维吾尔语,只有少数生活在内蒙古的俄罗斯族人还能说俄语。

这些俄罗斯族人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祖辈曾经在中国找到避难所,他们的父辈在中国安家立业,而他们自己则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不少俄罗斯族人已经淡忘了自己曾经的宗教信仰,虽然他们的祖先信仰东正教,但如今的俄罗斯族人大部分已经不再信仰宗教,成为了无宗教者。

白俄难民在中国不仅留下了自己的血脉,还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建筑遗产

上海的“小莫斯科”曾是白俄人的聚集地,俄式餐馆、商店、俱乐部充满了异国情调,吸引了不少中国人前来体验。

哈尔滨则因为白俄人的到来,变成了一个充满俄罗斯风情的城市,索菲亚大教堂成了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

今天,许多游客来到哈尔滨,都会被这座城市浓郁的俄罗斯风情所吸引。

尽管白俄难民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渐渐被淡忘,但他们的贡献和影响依然存在。

无论是哈尔滨的俄式建筑,还是上海的“小莫斯科”,都在默默述说着那段特殊的历史。

更重要的是,白俄难民的后代已经成为中国大家庭的一员,他们不仅承载着中俄历史的交汇,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风云变幻。

结语

100年前,20万白俄难民因战乱和革命逃亡中国,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找到了新的家园,他们的后代如今已经完全融入中国,成了这个国家的一部分。

虽然他们的祖辈曾经背井离乡,但如今,他们自豪地说:“我们是中国人!”

这段跨越百年的历史,不仅是白俄难民的故事,更是中俄两国历史交织的见证。

信息来源:
《鲜为人知的历史:白俄的流亡之旅》——澎湃新闻 2022年3月29日发布

《在中国有这么一群“战斗民族”,最讨厌别人叫他们老外》——澎湃新闻 2019年5月17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