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30 16:3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样的长河中,曾经有过无数英明的决策者,他们或者开创盛世,或者造就时代的辉煌。
北魏孝文帝,本来出身北方草原的鲜卑族,然而在位期间却主张推行汉化政策。
千古一帝秦始皇,结束长达500年的分裂,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书同文、车同轨,甚至修建了屹立至今的万里长城。
这些都是可以被称之为改写历史轨迹,影响文明走向的伟大决策。这样的决策在历史上当然还有很多。
但同时历史上也有很多的“坑王”,这个坑可不是说哪个朝代的工程队。
而是一些一本正经治国理政,到头来却偏偏给自己挖了一个巨大的坑,顺带还坑了整个国家的决策者们。
这些决策者们,往往是脑袋一拍、灵机一动就来上一个馊主意。
而这些馊主意或短视、或愚蠢,有些甚至令人啼笑皆非,让人怀疑就这个智商,是怎么通过帝王入职考试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坑王”们,是如何利用馊主意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甚至影响历史走向的。
说到馊主意里的第一位,那就非李斯莫属了。这一位虽然不是帝王,但在秦朝也是响当当的人物。
后来的千古一帝秦王嬴政正是在李斯的劝说下决定灭诸侯、统一六国,最终成就了霸业。
李斯最初对嬴政的进言是这么说的,错失良机的往往是庸人,大王您要是想成就大业,那就得会利用机会并且能狠得下心。
机会是什么呢?现如今的诸侯服从秦国,以当下秦国的强大,想要扫平诸侯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
但如果这个时候松懈了,等到诸侯休养生息再度强盛,再来个什么合纵的盟约,那吞并六国的良机可就从您眼前溜走了。
大家看,这里李斯说到庸人,相当于把自己放在了智者的位置上。当然从那段历史上来看,他也确实称得上是智者。
不要说车同轨、书同文这些伟大的决策中都少不了李斯的身影,就是建议废除分封制那也是为大秦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可以说李斯的决策,为大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底子。
但就是这样一个智者,也有出“馊主意”的时候。
秦始皇在巡游途中暴毙,本来遗诏是要传位公子扶苏的,李斯偏偏就跟宦官赵高合谋把这个诏书给篡改了,继位的变成了秦二世胡亥。
这位的败家程度历史早有定论,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论述了。
而篡改传位诏书这件事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历史知名的“馊主意”,是因为李斯的下场。
要说胡亥登基,李斯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就因为李斯上书阻拦建筑阿房宫并减少徭役的时机没选好,本来应该被君主倚重的千古名相却直接被腰斩。
而失去了李斯的大秦也没什么好下场,即便是奠定了传承千世的基础,仍然只传了二世就走向了灭亡。
经历了汉朝的大一统后,华夏大地又陷入了长时间的分裂和战乱,这简直就是给各种各样的馊主意提供了生长的沃土。
第一个馊主意就是由枭雄曹操贡献的铁索连船。
当时曹操带兵攻打东吴,北方的士兵到了南方打水战那是一万个不习惯,不说别的,光是受不了颠簸而晕船的就不在少数。
天长日久,就造成了不小的非战斗减员。
这时曹操新获得的谋士庞统前来献计,这个庞统其实在三国的故事中也是非常有名的。
都说“卧龙凤雏”,卧龙大家都知道就是诸葛亮,而凤雏指的就是庞统了。
庞统当时给曹操献上的计策就是铁索连船,把所有的大船用铁索连在一起。
这下颠簸的问题解决了,士兵们也不用被摇晃的生病,甚至连起来的船上都可以跑马。
这可谓是一针见血的解决了曹操当时面临的大难题。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也是一个馊主意,连在一起的船被周瑜使用火攻,谁都逃不了,让曹军损失惨重。
之后的魏晋时期,因为连年战乱人口减少严重,于是统治者想到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招五胡入中原。
纵观我们的历史,几乎每一个朝代都会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严防死守,秦始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修建了万里长城。
但魏晋的统治者却满不当回事,以为是聪明的决策,可民族融合从来都不是一个简简单单就能够解决的问题。
这样的馊主意最终导致少数民族建立多个独立政权,出现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五胡乱华”。
说它是代价最惨重的馊主意,应该没有人反对吧。
如果说魏晋的馊主意是引狼入室,那么接下来南北朝这一招算是自毁长城了。
南朝有一个名将叫檀道济,他早年就跟着南朝武帝刘裕起事,建立了累累功勋。
后来的文帝能够登上皇位,可以说也少不了他的助力。
正是因为如此,檀道济被称为南朝第一名将,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其实说的就是他。
不止是他本人,他的儿子们也都颇负贤名,正是如此他遭到了自己亲手扶持的文帝的忌惮。
文帝身体不好,他倒不是拿到证据说檀道济会造反,只是怕自己去世后,儿子没有办法管理这位名将,于是未雨绸缪的杀害了檀道济。
这个防患于未然的举动,最终却导致了国家的覆灭。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强盛的大一统王朝,而玄宗李隆基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物。
他本人十分富有治国的才能,这点从他创造了开元盛世就可以看得出来。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君王,在后续的执政中屡屡犯错,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说起他最知名的馊主意,那要数斩杀守将高仙芝了。
高仙芝出身武将世家,二十多岁的时候就被拜为将军。
当时的大唐外有吐蕃等少数民族虎视眈眈,幸亏高仙芝的骁勇善战,多次出征平定帕米尔以南地区。
他还是第一个敢于跟阿拉伯人正面硬刚的大唐将领,被称为了常胜将军。
大家是不是觉得奇怪,唐玄宗既然有这样的猛将,怎么还会被安禄山打的东躲西藏,最后不得不靠牺牲心爱的杨贵妃保命呢?
这可不是因为高仙芝背叛了唐玄宗,纯粹是因为唐玄宗的一个馊主意。
当时安禄山的叛军攻陷了东都洛阳,高仙芝在审时度势后决定率兵退守潼关,训练士兵巩固城防。
本来士兵的士气在他的鼓舞下已经逐渐振作了起来,叛军们也没有办法拿下这个城池。
就在一切向好的时候,唐玄宗听信了一个谗言。
认为高仙芝守在潼关是因为惧怕叛军强大,而放弃了陕郡的土地也是畏战,另外他还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
估计那个时候唐玄宗也被打的有点头大,闻言立刻大怒,连审都没审直接让人在军中就将他们杀害了。
至于后来的结果,大家也就熟悉了,不知道唐玄宗有没有为自己的这个馊主意而感到后悔。
不过跟宋钦宗相比,唐玄宗的行为至少没有那么可笑,宋钦宗在面对金兵时,也想出了一个馊主意。
他听信了道士的谗言,在城头上做法,试图用这种方式来吓退金兵。
封建迷信要不得,做法也吓不跑金兵,最终宋钦宗迎来了靖康之耻的结局,甚至连自己都搭上了。
说到大明朝的馊主意,首当其冲的必须是明英宗朱祁镇。
当时瓦剌人攻打大明,这位少年即位的天子放着文武百官和亲妈不理,偏偏特别信任宦官王振。
被王振一撺掇,觉得自己特别行,坚持要御驾亲征,谁说都不管用,最终被俘,就是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变”。
他这个馊主意让自己从皇帝变成了阶下囚了还不算完,他的亲妈孙太后也是个人物。
眼看被逼的没办法,竟然放弃了自己的亲儿子,转头扶持朱祁钰登基,这才化解了大明朝的这场危机。
然而孙太后终究还是惦记自己的儿子,多年谈判拉扯,直到一场胜利,才终于把儿子接了回来。
但这个时候,朱祁钰已经当了很多年的皇帝,这位亲兄弟回来是太上皇还是亲王?一时之间非常尴尬,也为后续埋下了无尽的麻烦。
除了朱祁镇,大明的李成梁也是个人才,养虎为患说的就是他。
李成梁那也是大明万历年间的名将,早年屡建战功,在辽东地区打仗基本是少有敌手的。
如果不出后来的馊主意,可能就没有后来努尔哈赤什么事儿了。
努尔哈赤几乎可以说是在李成梁的关怀和扶持下成长起来的。
一开始李成梁可能是觉得在关外诸部中,努尔哈赤算不上有威胁的,于是对他倾力相助,甚至用自己的部队帮他打击敌对统一女真。
除了军事上,经济上李成梁也不小气。
在边境开设了贸易市场,这一举动对女真来说太重要了,他们缺乏钢铁等物资的问题一下子就被解决了。
你说李成梁从来没有想过要防备努尔哈赤?还真不是!
在看到努尔哈赤的势力逐渐扩大后,李成梁又出了一个馊主意,那就是关闭贸易市场,然后带着明军后撤。
这样一来,抚顺以东的大片地区全部都归了努尔哈赤,白白让人家关门发育,后来对线的时候发现对方六神装,已经打不过了。
这几个馊主意或多或少的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不过虽然我们现在经过时间的验证能够确认做出这样决定的人,在决策的时候多少有点智商不够数。
但如果是处在当时的情境下,这些决策可能也有他们的合理之处。
参考资料:
土木堡之变——百度百科
祸起辽东,李成梁是不是养寇为患——知乎专栏——2020-09-10
檀道济——百度百科
高仙芝——百度百科
高仙芝,第一个跟阿拉伯人正面刚的大唐将领,却被李隆基当成耗材——东兴说历史——2024-09-12
一文搞懂五胡乱华,那个汉人最悲惨的黑暗时代!——高中历史老师——2017-09-02
赤壁之战,庞统是如何巧施连环计的?曹操为何轻易的铁索连船?——风历史沐——2019-07-28
李斯——百度百科
史上著名的九大“馊主意”一个比一个馊,是哪九个?——遨游历史的海洋——202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