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03 08:13
从玄奘故里拜谒归来已整整十天,但迟迟没有成文,不是因为忙,而是确实对大师了解太少,仅凭匆匆一拜,实在不知道从何说起。
于是便开始翻阅资料,慢慢梳理思路,渐渐地,那位大师、那个村落、那次出行、那个故里,在我的脑海里有了点眉目,于是便着手动笔。
那位大师,就是玄奘。
慈恩堂玄奘像
玄奘本名陈祎(yī),唐代著名高僧,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因为《西游记》之故,后世俗称“唐僧”。他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是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家世颇为显赫。曾祖陈钦曾为北魏征东将军、上党太守,封南阳郡开国公;祖父陈康曾为北齐国子博士;父陈慧,博览经书,曾任陈留令、江陵令;母亲为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生育四子一女,玄奘为其第四子。
玄奘五岁丧母,十岁丧父,跟随二哥陈素到洛阳净土寺生活。十三岁时,隋炀帝在洛阳剃度27名僧人,玄奘被破格录取。
玄奘一生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出生到净土寺出家,居洛阳19年;二是国内游学9年;三是万里孤征、西行求法17年;四是归国后,主持译经19年,直至圆寂。
唐太宗称他“只千古而无对”,梁启超称他足“千古一人”,鲁迅赞他“中国的脊梁”,《玄奘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
玄奘享誉全世界,让中国为之骄傲,让世界为之震撼!
那个村落,就是缑氏陈河。
座落在缑氏陈河的玄奘故里
玄奘出生于洛阳缑(gōu)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读准这个地名确实不易,后来想着用一个不恭的谐音,总算记住。
缑氏,是一个人的姓氏,也是一处古邑。春秋时,周灵王的皇后姓缑,出生的这里,便以她的姓氏命名此地。
缑氏在洛阳最东部,地处嵩山向伊洛河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西眺伊阙,东望虎牢,南控轘辕,“困阳城、趋东都之必扼”。
嵩山北麓,马涧河与刘河蜿蜒而北,一条沟壑穿越缑氏的那段,叫凤凰谷。凤凰谷东,有一陈姓聚族而居的小村,叫陈河。
陈河村西,有一条河绕村而过,因为蔡伦在流经缑氏的马涧河造纸,所以这条河被命名为造纸河。
公元602年,一名男婴在这个村庄出生,起名陈祎,这便是后来名高千古的玄奘、“三藏法师”。(注:亦有说玄奘生于公元600年)
洛阳,九朝古都;偃师,京畿之地;缑氏,千年古邑。葬在邙山洛浦的名人很多,但生在洛阳并能荣膺“世界文化名人”称号的却只有一个——玄奘。
缑氏陈河,一个本来普通的村落,因玄奘大师在此出生而名扬天下!
那次出行,就是西天取经。
由于受到过良好的儒学教育,加之勤奋好学,玄奘不仅对佛教经典有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玄奘西行路线图
公元629年,玄奘27 岁,因感当时佛学经典很多残缺不全或释义不清,便结侣陈表西行求法,但未获太宗皇帝准允,遂“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开始了西行取经、求寻佛法真谛的漫漫征程。
后经凉州,出玉门,历千难,度万险,跋涉 5 万余里,途经 110 个国家,终达佛教圣地印度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大师。
在佛陀故乡,玄奘笃学 17 载,遍读大小乘学说经典,学业有成,论辩曲女城,名震佛国,被尊为“三藏法师”。
得道归国,带回佛典 657 部、佛像 7 尊、佛舍利 150 粒。大雁塔下,皓首穷经 19 载,译经 75 部1335 卷,编撰《大唐西域记》12 卷,实为浩瀚。
玄奘,一个远行者,千秋独步,万里投荒,走出故乡洛阳、国都长安,穿越千里大漠,走进佛国天竺,走出了艰苦卓绝的玄奘之路。
玄奘,一个虔诚者,寻道而去,负笈而归,走进了佛教的博大精深,走通了儒佛文化的碰撞交融,借助皇权,使佛教盛行于泱泱中国。
“半世取经,半世译经,功勋无量称高德;一生研法,一生弘法,桑梓有缘敬大师。”玄奘故里东厢房这幅楹联,写照了玄奘大师一生功德。
那个故里,就是我这次去拜谒的玄奘故里。
拜谒玄奘故里,是参观二里头遗址之后。两者都是中华之瑰宝,两处都令我由衷震惊。
玄奘故里大门
玄奘故里坐北向南,大门灰瓦、白墙、红柱、彩画,古朴端庄。正中为门楼,上方悬挂季羡林大师题写的“玄奘故里”。
进故里大门,豁然开朗,一条四百米长的银杏大道跃入眼帘。前行百余米,过休水河石拱桥,就是陈河村,村头竖一高大石碑,上书“玄奘故里”,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
玄奘故居前石碑及大门
前有18级石阶,缓步而上,抬头可见故居大门门头匾额上书“玄奘故居”,扫视两侧便是“千秋独步佛教慧日,万里投荒中华脊梁”楹联,亦为国学大师季羡林题写。
走进故居大门,迎面是唐代风格照壁,照壁上“六尘六识”四个大字。四字虽简,却也深奥,终归意指佛学造诣达到最高境界——“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大门东西两侧有廊道,东廊道陈列着名人题词,有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玄奘故里纪念馆”等;西廊道陈列有五幢碑刻和石雕,最著名的碑刻为《玄奘西行图》、《玄奘负笈图》,皆为呈现和研究玄奘功德的珍品。
故居有庭院,庭院西侧一棵皂角树与一棵槐树缠绕而生,甚是奇特。据说,这里原先只有一棵皂角树,玄奘大师圆寂后,树顶被雷击掉,树干日渐腐蚀,成为空洞。但后来根部发出新枝,居然长出一株形似凤凰的槐树,名曰“皂抱凤凰槐”,虽是传说,但却是一种喻意。
“慧泉”及“慧泉亭”
“皂抱凤凰槐”旁边有一口老井,开凿于北齐年间,原叫陈家古井。据说当年大师取水饮用,明敏聪慧,终成国器,故被称为“慧泉”。后人在井处建一井亭,人称“慧泉亭”。
亭柱楹联:儒释济世,净水养四海慧根;梵音流韵,灵泉育九天众生。此联由“水”而生意象,连带出“四海”与“流韵”,可谓是:一井一泉养四海,一人一家育众生。
故居有东西两厢房。东厢房原为玄奘大哥陈霖夫妇起居室,现成为展示少年玄奘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书案上摆放着书籍及文房四宝,散发出浓郁的书卷气息。
西厢房原是管家住所,现辟作玄奘生平事迹及业绩陈列室。墙壁连环版画展示了玄奘生平,展柜存放着玄奘呕心沥血翻译的经卷,陈列室一角展有翻译成七国版本、介绍到全世界的《大唐西城记》。一份份翔实的资料,印证了玄奘取经译卷的艰辛。
故居正中主体建筑“慈恩堂”
故居正中的主体建筑为“慈恩堂”,原是玄奘祖父陈康会客的地方,现辟为纪念玄奘师徒的展厅。
厅堂正门朱漆门柱上的一副长联:“乘危远迈十七载,独行五万里,求大乘贝叶真经,名震五竺,巍巍法门领袖;仗策孤征超百国,译经逾千卷,创法相唯识正教,范垂三界,佼佼民族脊梁”,描述了玄奘大师的辉煌功绩和灿烂人生。
慈恩堂内东北角,供奉着一尊玄奘檀香木雕像;正中为玄奘大师塑像,其形象端庄肃穆、深沉睿智;左右两侧分别为玄奘大师的高足窥基、圆测,他们是玄奘当年翻译佛经的主要助手,也是他创立法相唯识宗的主要传承弟子。
往事越千年,功德法无边。玄奘大师以其“不因行苦过人表,岂得光流法界明”的喻示,表达了他对佛教修行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
664年农历二月,这位始创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派的“佛界领袖”圆寂玉华寺,终年62岁。唐高宗悼曰:苦海方阔,舟楫遽沉;暗室犹昏,灯炬斯掩。
三藏法师圆寂后,初葬白鹿原,后因多次迁葬,灵骨分散十余处,连日本都有。遗憾的是,他的故乡,缑氏陈河,连一指遗骨都不曾存有。
好在,在凤凰谷,在陈河村,尚有这处玄奘故里,使大师这条条滔滔万里、涓涓不涸的长河,有了源头,承载着玄奘精神薪火相传的使命。
玄奘精神薪火相传
拜谒玄奘故里,使我了解了玄奘,认识了鲁迅先生所说的那种舍身求法的人,懂得了中华民族的脊梁的含义,此行不虚。
但总感觉有点冷清,甚至显得有些荒凉。又一想:取经译卷,本就是寂寞的事业,如此也或许正应了大师的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