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1-01 10:01
岳飞,这位南宋的抗日英雄,为何最终难逃一死的命运?其实,这背后的原因并不简单。
岳飞一心为国,想要收复失地,恢复中原。但他的这种民族大义,却与赵构和秦桧的小九九产生了严重的冲突。赵构心里头的小九九是啥?不就是想维护自己的江南朝廷,稳稳当当地当皇帝嘛。岳飞的成功,却让他感到了威胁。因为岳飞的成功,意味着他可能重新启用,再次领兵打仗,那赵构的皇位可就坐不稳了。
再加上秦桧这个奸臣在中间搅和,岳飞就更难活了。秦桧一心想要议和,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坐稳相位,享受荣华富贵。而岳飞呢?他坚决主张抗金,与秦桧的主张背道而驰。所以,秦桧就处处给岳飞使绊子,想要除掉他。
岳飞这个人啊,虽然能打,但政治头脑却不够灵活。他不懂得变通,只知道一味地抗金,收复失地。这样一来,他就得罪了很多权贵和朝臣。这些人联合起来,一起给岳飞泼脏水,说他想要谋反。虽然这些都是无稽之谈,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岳飞还是很难逃脱被杀的命运。
话说1140年,那可是个大事儿连连的年头。那会儿,金国的头头完颜兀术不守信用,撕了和平协议,带着大军浩浩荡荡从开封一路往南冲,眼看就要打到江淮地区了。宋高宗赵构一看这架势,没办法,只能派兵去挡。他给韩世忠、张俊、岳飞这三个大将封了高官,让他们去河南、河北打金军,还鼓励他们好好表现。
岳飞呢,他本来是要去救顺昌的,可还没到呢,大将刘锜已经把金军打得落花流水,完颜兀术吓得跑回了开封。这时候,宋朝已经占了上风,要是能把军队都集中起来,往北冲,说不定能把中原的地盘给抢回来。
可就在这时,赵构的命令来了,派了个叫李若虚的官员到岳飞那里,传达命令:“别轻举妄动,还是先撤回来吧。”
岳飞一看这大好机会,实在是不想放弃啊。巧的是,李若虚也是个想打仗的,俩人一合计,决定不理朝廷的命令,先把中原收复了再说。
这事儿要是让朝廷知道了,那可是要掉脑袋的。但俩人觉得国家大事当前,顾不得那么多了。岳飞带着军队就往北冲,李若虚则回朝廷去担这个“不听话”的罪名。岳飞站在德安府的城楼上,往北看着中原,胡子飘飘的,眼睛里全是决心:“打了这么多年仗,就是为了今天,拼了!”
岳飞,一个地道的河南农家子弟,家里穷得叮当响,八代都是贫农。小时候,他连书都读不起,全靠自学成才。还没到成年,他就娶了老婆生了娃,早早地担起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重担。
在那个年代,家里没钱,读书又不多,岳飞能选的出路就只有当兵和种田了。他先后去了河北、山西、河南当兵,凭借着一身“一县无敌”的好武艺,从敢死队队长一步步升了上来。到了1134年,岳飞才32岁,就已经做到了清远军节度使,这可是省部级的高官啊!虽然宋朝的节度使只是个荣誉官衔,没啥实权,但地位还是杠杠的。
岳飞不仅能力强,还特别会做人。早年他高喊“迎回二帝”,但一旦金国准备扶持宋钦宗的儿子当傀儡皇帝,他就立马改口了。他私下里去拜见宋高宗赵构,请求早点立太子,好断了金国的念想。岳飞这么做,既给了赵构面子,又为国谋划,真是聪明绝顶。
1137年,岳飞在《乞出师札子》里给赵构列出了北伐的详细计划,从离间敌占区的齐国父子君臣,到汇合五路叛将收复失地,再到联络辽国分散金国兵力,每一步都考虑得周到细致。他还特别提醒赵构,给他足够的时间,别老催他。岳飞的战略眼光和规划能力,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到了1140年,岳飞的计划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岳家军也经过三年的整顿,实力大增。对于北伐,岳飞是志在必得,可惜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他的北伐大业。但岳飞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一个从贫农子弟到抗金名将的传奇。
咱们再瞅瞅金国那边。金国人丁不旺,所以守着黄河流域这片大地盘挺费劲,只能勉强维持,对那些小骚扰也是头疼得很。就像辛弃疾的爷爷,在金国当官,心里还老惦记着大宋的山河。
金国里头,因为权力斗争,分成了两拨人。一拨想停战,觉得吃相太难看不好,得先养精蓄锐,将来再南下收拾宋朝。另一拨呢,觉得现在宋朝就是块软柿子,不赶紧捏了,以后就没机会了。
到了1141年,主张停战的那拨人掌了权,跟南宋和和气气地谈了和,把陕西、河南这两块地儿又还给了南宋。南宋的大臣们都喊着要派大军去守住,可赵构却说:“意思意思得了,别太认真。”岳飞一听,气得差点儿辞职。
其实,金国很多人也不愿意和谈,好不容易打下的地盘,怎么能轻易送出去呢?所以,1139年,主张打仗的完颜兀术就发动政变,把掌权的主和派给杀了,自己成了金国的老大,一心想着要收回河南、陕西。
到了1140年,战争又爆发了。岳飞带着大军北伐,一路打过去,攻下了蔡州、颖昌、陈州,7月份又收复了洛阳。还有北方的义军,也帮着岳飞骚扰金军,把开封围了个水泄不通。韩世忠、张俊这些大将也都往北推进,眼看着岳飞就要打败完颜兀术,金国就没啥能打的兵了,南宋的复兴大业眼看着就要成了。
可这时候,赵构的诏书又来了,让韩世忠、张俊他们撤军,岳飞就这么成了孤军。岳家军还是那支岳家军,却上演了最惨烈的战争。完颜兀术的铁浮图,碰上岳云的背嵬军,几下子就垮了。
颖昌大战那会儿,岳家军杀得血流成河,可没有一个人退缩。杨再兴带着三百骑兵出去巡逻,遇到大批金军,杀了两千多人后,全没了。烧他的尸体时,还烧出了两升箭头。
完颜兀术跟岳家军打,每次都输,都快怀疑人生了。他把十万大军屯在朱仙镇,打算最后再拼一把,实在不行就撤。岳飞让五百背嵬军先去试试,没想到这五百人一来,金军就全线溃败了。完颜兀术实在没办法,只能撤军。
在这之前,金军大将韩常还想投降呢。只要岳飞再坚持一下,岳家军就能大获全胜,收复长城以南都有可能。可岳飞等来的不是援兵,而是十二道金牌让他撤军。
金国那边有主战派和主和派,宋朝这边也不例外。只不过啊,金国的主战派是通过政变上台的,而宋朝的主和派呢,是靠揣摩皇帝心思上位的,其中首领就是秦桧。
秦桧这人,曾经跟徽、钦二帝一起被抓到金国去,但后来不知道怎么就逃回了江南。有人说他带着任务回来的,有人说他是内奸,这些咱们都不去深究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秦桧很会揣测赵构的心思。
宋朝从立国开始,就因为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对军权特别敏感。抑制军权,可以说是宋朝皇族的基因里就有的。再加上五代十国的教训,还有宋朝是靠政变立国的,所以赵家对军权是严防死守。
在宋朝,军人的地位很低。岳飞那么能打,也得等到做了太尉以后,才能和文官有同等的地位特权。赵构当上皇帝后,更是敏感得不得了。如果不是机缘巧合,皇位根本轮不到他。他刚登基那会儿,合法性都不稳固。像“靖康之变”后,到处都是军事武装,他们打着报效朝廷的名义,实际上却想割据地方。最典型的就是“苗、刘兵变”。
1129年,赵构刚当皇帝两年,就遭遇了“清君侧”的兵变,苗傅和刘正彦逼着他退位,想让三岁的太子当皇帝。还好他们实力不够,各地将领纷纷来救驾,叛乱很快就被平息了。然后又是“搜山检海”,赵构一路逃到海上,身边连支可用的军队都没有。
这些经历让赵构特别缺乏安全感,对军权也特别渴望。金国俘虏了徽、钦二帝,宋朝的国祚就像被拦腰斩断了一样,朝廷的威严也严重丧失。所以赵构的任务就是恢复朝廷权威、收拢兵权。议和就是基于这个目的。
一旦议和成功,有了金国的册封和宋朝的祖传基业,南宋朝廷的合法性就算是重建了。不管强不强大,起码能活下去。而且议和以后,边境暂时不用打仗,正好可以着手削除兵权,把大权集中到朝廷手里。
在赵构的规划里,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什么条件都可以接受。他本身也没什么雄才伟略,出发点完全不是恢复大业,而是苟且偷生。这些心思啊,秦桧都揣摩得清清楚楚。
秦桧这人也没什么理想、大目标,他所作所为就是为了权势地位。他顺着赵构的心思做起了主和派,想借助推动议和的政策打压主战的宰相和将军,实现自己的政治权力最大化。
于是啊,赵构和秦桧就狼狈为奸,策划了两次议和。他们只想着保全江南一隅之地,把个人的荣辱看得比民族兴亡还重。而岳飞呢?他是把民族兴亡看得比个人荣辱还重。
岳飞在朱仙镇正打得火热,突然接到十二道退兵诏书,让他立马回临安见皇上。那时候,完颜兀术已经脚底抹油,逃出开封了。河南的百姓舍不得岳飞走,哭着求他留下,可岳飞也没办法,只能拿出诏书给大家看:“我不能擅自留下啊。”岳家军一撤,完颜兀术立马杀了个回马枪,收复的失地又没了。岳飞看着,心里头那个难受啊,大喊:“收复的地盘,一下全没了。国家复兴,难啊!这天下,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回到临安后,岳飞整个人都变了,话少了,也不像以前那样慷慨激昂了,只想辞职回家。他心里头凉透了,不抱啥希望了。这时候的赵构还挺向着岳飞的,不让他辞职,说仗还没打完呢。这话一听就知道,赵构心里头还是想着维护江南朝廷,得找些忠心的手下。
可岳飞的成功,却让他跟赵构站到了对立面。1141年,完颜兀术给秦桧写了封信:“岳飞不死,和谈就没戏。”岳飞活着,完颜兀术就怕他哪天又被启用。岳飞、朝廷和军权,赵构和秦桧心里头有数该咋选。
韩世忠、张俊、岳飞都被调离了军队。韩世忠本来也得死,还好岳飞提前给他透了信,他跑到宫里一顿哭诉,才捡回一条命。岳飞就没这么好的运气了。他太能打了,不死就不能和谈;不和谈,秦桧就坐不稳,赵构的江南朝廷也就是个梦。
10月份,岳飞被关进了大理寺。审了老半天,也找不出他谋反的证据,最后只能用“莫须有”来定罪。莫须有,就是“可能有”的意思,皇帝杀人,还需要理由吗?
岳飞一死,和谈就顺利多了。秦桧赢得了政治斗争,又执政了14年;赵构也踏实了,又多活了46年。
说到底,岳飞之死,不是因为情商低,而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的心里只有国家,挡了赵构和秦桧的道。岳飞用自己的命和国家的前途,给君臣俩铺了条通天大道。
赵构和秦桧也知道岳飞死得冤,一辈子都对“岳”字敏感,还把岳州改成了纯州,这不是心虚是什么?
岳飞死后,狱卒隗顺偷偷把他的遗体埋在了钱塘门外。这个秘密,他到死都没告诉别人,只告诉了儿子。直到1162年,宋孝宗给岳飞平反,隗顺的儿子才把这事说了出来。岳飞去世21年后,才算是真正入土为安,被朝廷改葬在西湖栖霞岭。从那以后,岳王庙的香火就没断过。到底是公心千古流传,私心只是一时的风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