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茶山纪实:白毫银针采制艰辛,领略其珍贵所在

发表时间: 2024-03-22 15:19

茶山纪实:白毫银针采制艰辛,领略其珍贵所在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想起春茶季前,有茶友和我们私信聊天。

“小陈,我发现你们家白茶,有个最大特点,就是品种齐全!就说白毫银针吧,别家顶多会拿一款、两款出来卖,但你家一看就是体系化的!”

“荒野小米针、荒野银针、抛荒银针、头采米针、高山银针、有机米针、有机银针……”

不得不说,那位老茶友果真是心细如发,观察细微。

从2016年至今,逐年逐项攒下来。

每次等到检查仓库,才后知后觉,竟做了这么多茶。

光是各种银针,就能专门建上一间仓库。

每年春茶季,每当到了采银针的时候,我们总是最忙的。

因为素材太多,拍照拍视频记录时,差点顾不过来。

《2》

20号那天,5点多就起了,和采茶工伊伯、伊姆们保持一样的作息,山上去看采茶,也顺便体验一下采茶的过程。

上午,转了三片茶园,采今年的头采米针。

下午刚准备去往抛荒茶园,但老S一个电话过来,把我们喊停了。

“今天天气好,厂里正在晒荒野小米针!”

一听到这,就直奔荒野针的日光萎凋现场。

等到第二天,同样是起个大早。

上午,采抛荒的银针。

下午再坐车,在山路疾驰二十多分钟后,停下车,再沿着那段布满碎石的山间土路,一路跋涉到我们的有机茶园,采有机银针。

到了晚上,则是看做茶。

各种银针的茶青收回来后,‌薄薄摊开,拍照对比。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白毫银针只是一个芽,哪里都一样。

但亲自体验过采茶后,再看到这些辛辛苦苦采下来的收获,能清晰直观看出它们的区别。

有机银针刚吸收了去年12月底撒的那一层羊粪,芽身略胖,模样也更细嫩,比起其它银针更偏黄绿。

抛荒银针则是那种肥瘦适宜,劲瘦有骨的身材,不少茶芽底部还带明显的马蹄结。

荒野米针的外形,乍一看是不起眼的,但它的马蹄结数量最多,白毫也更密。

头采米针作为头采茶,茶芽更短、肥、萌,和有机银针的高大壮不同,它完全是矮墩墩的状态。

这些不同的银针,亲自上手采过一遍,最能体会它们的差别。

白毫银针,作为一众白茶里的佼佼者。

世人皆知,它的养分足,鲜味浓,汤感淳。

但鲜少有人知道,藏在一杯鲜淳茶汤背后的采茶艰辛。

趁着这段时间“银针季”,不妨应季分享一番,白毫银针的采摘有哪些难点?

《3》

一、考验眼力。

采白毫银针,有别于采白牡丹、春寿眉、秋寿眉。

换成其它白茶,远远站在茶园外,就能看到茶树枝梢间的新生芽叶。

脆生生的,细嫩的芽叶,与底下的老叶片形成鲜明反差色,一眼就能看得到。

但白毫银针不同,它仅是茶芽,当茶树在发芽时,除了顶端外,还有不少地方也在发芽。

譬如,
侧枝。

譬如,掩在老叶底下的腋芽。

顶芽、侧芽、腋芽等,不规律地分布在茶树不同地方。

有不少新生芽头,会被叶片遮挡住。

很多时候,就算你站在它的面前,不仔细用目光搜寻一番,一时间还真没法发现。

再加上,白毫银针的芽头底色是绿的,和叶片的基础色一致。

在户外,野草是绿的,杂木是绿的,树叶是绿的……

各种各样的“绿”,齐齐涌入眼前,很容易受到泛色影响,影响视线观察。

再加上,为了防晒,采茶工们还会带上宽檐遮阳帽。

在干燥明晃晃的日光下,弯着腰,盯着茶树枝梢,仔细观察采摘目标。

赶上茶树大量萌芽时,采起来还算轻松些。

最怕的是,茶树“半发芽”,发芽不密,采下一颗两颗茶芽后,又得用目光扫一圈,耽误7秒、8秒,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下一颗目标。

伸手刚采下几颗,这一枝桠的芽头,已经采完了,还得再重复之前的动作。

看,采,再看,再采……

一整天机械劳动下来,不仅腰酸背痛,连眼睛也有用眼疲劳的不适感。

《4》

二、考验巧劲。

熟练的采茶工,手速很快。

能练就一手“眼随手动”的采茶神功。

用视线看到茶芽的那一瞬,手立马跟上,啪嗒一声
,又一颗新芽收入囊中。

这等潇洒流畅的采茶动作,着实漂亮,看起来没什么难度。

但等你亲自体验过后,就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一回事。

为了顺利采下完整茶芽,有不少策略。

手法要正确,不能掐采。

握在芽头根部,往下一掰,或者往上轻轻一提,才能完整采下。

如果是用力将芽头掐断,万一掐的位置不对,会损伤茶芽。

要是直接将茶芽掐成两断,这颗芽头就废了,没法再去做茶。

另外,还要控制手上的力度。

握捏芽头的时候,就像双手抱着一个刚刚出生的小婴儿。

不能太用力,也不能完全不使力气。

因为高山银针的表面,密布着柔顺的茶毫。

如果握捏芽身时,手上力度不足,就会“手滑”。

导致往上提针时,这颗茶芽从我们的手中滑出去。

《5》

三、考验体力。

采白毫银针,是一项体力活。

采摘经过修剪的茶树时,要一直弯着腰,弓着背。

采一天下来,光是弯腰的时间,就要七、八小时以上。

除了采茶间歇,偶尔挺起腰板缓一缓,要一直保持弯腰驼背的姿势去采摘。

而采摘没有修剪的抛荒茶树、荒野茶树,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因为生在高处的茶芽,看得见,够不着,更是让人心急。

要么是,压枝采。

压枝采,也叫压低采,伸手向前,将一处枝干拉低后,一手压低,一手采摘。

实在太远够不着的,只能放弃。

要么是,爬上去采。

双脚采摘相对粗壮的主干,一手扶稳,空出一手去采。

这种爬上爬下的过程,对体力的消耗极大。

在各种银针里,采荒野银针耗费的体力是最大的。

因为采荒野针,除了要将力气花在采茶的过程
。

还有不少体力,要耽误在爬山前行路上。⁧

荒野茶,零散分布在深山里,不成规模。

每年深入去采茶时,要有人带路与开路,拿一把砍刀,清理挡在脚下的荒草、低矮灌木等“路障”。

到了地方后,开始采。

采完东处这几棵荒野茶,又要转战下一处。

继续走山路,等到下一处目标后,继续开始采。

走走停停,一路都是堪比李白笔下的“行路难”。

走不惯山路的人,别说采茶,连跟着进山拍照记录,都是一项辛苦活。

《6》⁢

最后,采茶还非常考验耐力。

每年到了春茶季,总能看到这样的宣传美照。

衣着光鲜,打扮秀美的年轻采茶女,背着采茶篓,巧笑嫣嫣的采茶去……

这一幕,从视觉上看颇具美感。

但从近些年的观察,采茶的主力军,从来不是少女。

甚至,连年轻人都很少。

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伊姆、伊伯。

且,由于⁢是户外劳作,他们也不会身穿露胳膊,露小腿的衣物。

而是长衣长裤,盖得严严实实。

采银针的时候,还是早春,赶上北风天,山上的风吹得脸上的皮肤都在疼,更是要穿上厚棉服御寒。

作为户外工作,采茶时要有足够忍耐力。

忍耐日晒,忍耐低温,忍​耐风吹,忍耐饥饿。

午餐时段,为了不耽误时间,也只是随便拿出凉透的干粮对付几口,继续干活。

体验了小半天采茶后,就发现,手上的皮肤因为吹风和受冻,变得干燥,且微微皲裂。

而从早到晚,整个茶季都在采茶忙碌,平时各种农活不断的采茶工们,他们的手上更是布满劳动艰辛。

采茶这件事,耗体力、耗耐力、耗巧劲、耗眼力。

谁知杯中茶,颗颗皆辛苦。

一杯好茶的诞生,光是采茶这一阶段,就写满不容易。

盼诸君在收到后,细冲泡,慢品茶。

不负好茶,且喝且珍惜。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