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密石大全网

探索《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背后的故事

发表时间: 2024-11-05 18:19

探索《齐桓公伐楚盟屈完》背后的故事

一、文章历史背景

1、春秋时期位置图

2、故事背景:

鲁僖公元年(前659年),狄人又进犯邢国,邢国无力抵抗。齐桓公、宋桓公和曹昭公联合将狄人打退。

北方入侵的敌人被击退,诸侯们还没来得及松口气,楚国又从南面打了过来。

自从楚国的子元率领六百兵车伐郑(前666年),被郑国大夫叔詹的空城计吓退,已经过去了七年。这七年楚国休养生息、整顿内政。楚成王开始了新一轮的征战。

这一次,楚国的目标仍是郑国。

此时的郑国早已不复郑庄公时代的强盛。

南方的楚国在伐申、灭邓、入蔡、灭息之后,开辟了方城山以为城,南阳盆地以为庭的楚国北疆。此时的楚国如果北上,有两条路可走:东北边一条是经方城山隘口(今河南方城和叶县交界);另一条是从东边走,穿过蔡国进入郑国,因为蔡国已经是楚国的盟国,听命于楚。蔡国这条通道更便捷。

楚国进攻郑国,齐桓公邀集宋国、郑国、曹国、邾国等国在荦(luò)地会盟,共同商讨援助郑国。荦地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周口市淮阳。但是楚国在郑国并没有停留很长时间,楚成王见诸侯准备集结军队,干脆利落地撤兵了。

第二年(前658年),齐桓公为了防范楚国,邀约宋桓公以及江国和黄国的国君一起在贯地会盟(贯地现山东省菏泽曹县;江国现的河南省信阳市息县;黄国河南信阳市潢川县)。这两个小国都曾经是楚国盟国,齐桓公设法使它们转变阵营,归附了齐国。这样,如果楚国再次北上,江国和黄国可以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这一年(前658年)的冬天,楚国果然又进攻郑国,楚国大将斗章攻克了聃地(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俘获了郑国大夫聃伯。聃地被楚国吞并了。楚军取得了战果之后,又撤军了。

后一年(前657年)的秋天,齐桓公组织宋国、江国、黄国几个国家在阳谷会盟(阳谷现山东聊城阳谷县),共同商议讨伐楚国。

楚成王似乎喜欢上了在郑国过新年。这一年的冬天,他再次率领军队侵扰郑国,这已经是楚军连续第三年发兵攻郑了。

郑文公的心理承受能力达到了极限,打算向楚国投降求和。郑国大夫孔叔劝止了郑文公,没有投降楚国。

楚国连续三年对郑国用兵,都是穿过蔡国进入郑国境内的。对于蔡国“助楚为虐”的行为,齐桓公深恶痛绝。如果能够将蔡国拉入自己一方,让蔡国像江国和黄国一样,成为楚国北上的阻碍,对中原其它国家来说,当然是非常有利的。于是,齐桓公想出了一个试探蔡侯的办法。

蔡国不但是姬姓诸侯国,而且于中原各国有姻亲关系,齐桓公的一位侧夫人蔡姬就是蔡国国君蔡穆侯的妹妹。公元前657年,就是楚成王第三次攻打郑国的时候,齐桓公带着蔡姬乘船游玩。蔡姬年轻、淘气,她故意摇晃小船,吓唬齐桓公。齐桓公大惊失色,命令蔡姬不许再摇晃船,但是蔡姬玩得正兴,不肯停下来。齐桓公大怒,命人将蔡姬送回了蔡国,但是并没有休掉她。(本篇内容)

齐桓公此举的目的,是试探蔡穆侯的反应。如果蔡国仍旧想与齐国交好,自然会把蔡姬教育一通,再把她送回来,并向齐桓公赔礼道歉。蔡穆侯如果这么做了,齐桓公自然会感到满意。

然而,蔡国的地理位置特殊,国力又弱小,一直是苟且于南北大国之间,苦苦挣扎。尤其是南方的楚国,不断地扩张,早在楚武王三十一年(前710年),蔡国的国君就因为楚国的强势崛起而与郑庄公在鲁国的邓地会晤,《春秋·隐公十年》:“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到了僖公三年(前657年),楚国早已羽翼丰满,小小的蔡国如何敢正面对抗楚国呢?

蔡穆侯原本可能想左右逢源,将妹妹嫁给齐桓公,又借道给楚国,两面不得罪。然而,齐桓公找借口将蔡姬送回,是逼迫蔡穆侯在齐国和楚国之间做出决断,不得再摇摆不定。

然而,令齐桓公万万没想到的是,蔡穆侯是个奇葩,他竟然在妹妹回娘家之后没几天,就把她转手嫁给了楚成王。齐桓公并没有休弃蔡姬,从礼法上说,他仍旧是蔡姬的丈夫。国家之间的联姻代表着两个国家之间的约定和信义,蔡穆侯这么做,不仅仅是站队到了楚国一方,而且还羞辱了齐桓公。更何况,楚国其实是蔡国的杀父仇人,蔡穆侯的父亲蔡哀侯就是被楚文王抓去,囚禁长达九年,最后死在了楚国。真是搞不懂蔡穆侯的脑回路里发生了什么事故。

齐桓公勃然大怒,纠集了鲁、宋、陈、卫、郑、许、曹七位诸侯,再加上齐国,一共八个国家的联军,铺天盖地的向蔡国杀来。(本篇内容)

二、文章内容、译注及其他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左传·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

1、导读

齐桓合八国之师以伐楚,不责楚以僭王猾夏之罪,而顾责以包茅不入、昭王不复,一则为罪甚细,一则与楚无干。何哉?盖齐之内失德,而外失义者多矣。我以大恶责之,彼必斥吾之恶以对,其何服楚而对诸侯乎?故舍其所当责,而及其不必责。霸者举动,极有收放,类如此也。篇中写齐处,一味是权谋笼终之态;写楚处,忽而巽顺,忽而诙谐,忽而严厉,节节生峰。真辞令妙品。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点评

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带领八国的军队去伐楚,但楚国这时正处于强盛时期,所以毫不示弱。齐国终未达到目的,最后齐、鲁等国不得不和楚国在神前立誓,订立和约。文中对双方的描写都很传神:管仲是在无理中找借口,齐侯则是一副霸主神气;楚国使者的对答,随机应变,无懈可击,特别是屈完的话,不卑不亢,委婉中带强硬,是绝好的外交辞令。

——岳麓书社 阙勋吾 等 注《古文观止》导读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僖公四年》。前656年,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率领诸侯军队南下攻楚。楚国当时也处于强盛时期,所以毫不示弱。齐国找不到合适的借口来讨伐,只好说楚国没有进贡包茅,小题大做;又以周昭王死在楚国相要挟,更是牵强无稽。楚国使者却随机应变,不亢不卑,针锋相对地予以回答。齐国始终不能折服楚国,只好讲和,签订盟约。

文中,“方城以为城”二句,表达了抵御外敌的决心,为后世沿用。“风马牛不相及”也成为人们熟用的成语。

——浙江教育出版社 钱素洲 译《古文观止》导读


2、文章内容、译注

原文: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yòu),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①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②

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③

管仲对曰:“昔召(shào)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④

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⑤

师进,次于陉(xíng)。⑥

译文:

(齐桓公与夫人蔡姬在园林中乘舟游玩,蔡姬故意晃动小船,把桓公吓得脸色都变了,他阻止蔡姬不要晃动小船,蔡姬却不听。桓公一怒之下让她回蔡国去了,并没有说与她断绝夫妻关系,蔡姬的哥哥蔡穆侯却让她改嫁了。)

(鲁僖公四年-前656年)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者到诸侯军中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两国相距遥远),即使是发了情的马牛雌雄相诱,也互不相干。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楚国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呢?”

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代表周王)命令我们齐国先君姜太公说:‘诸侯如果有罪过,你齐国有权征讨他们,以便辅佐周王室。’召康公(代表周王)还赐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应当进贡给周王的包茅没有进献,以致周王室祭祀的时候,没有用来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责问此事;(当年)周昭王南巡(到你们楚国)却再没有返回,这件事我也要问个明白。”

楚国使者回答说:“贡品(包茅)没有按时进献,的确是我们国君的过错,(以后)我们怎么敢再不供给呢?至于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汉水边去问一问吧!”

(谈判后,齐桓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命令)诸侯联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地(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南)。

注释:

齐侯/公: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齐第十六位国君。蔡姬:蔡穆侯之妹,公元前657年之前为齐国齐桓公的夫人,因荡舟戏水过甚惹怒齐桓公,被遣回蔡国,同年蔡侯将她改嫁。:本义皇家狩猎场。这里代指帝王、诸侯园林。:摇动;摆动。:阻止;不许;制止。不可:不同意;不听。:返回;回到原处。蔡人:此处指蔡姬的哥哥蔡穆侯。

(四年)春:鲁僖公四年春天。鲁僖公,姬姓,名申,鲁庄公之子,春秋时期鲁国第十八任君主,公元前659年-前627年在位,在位33年。诸侯之师:指参与齐桓公侵蔡的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个诸侯国的联合军队。:越境进犯。侵,不宣而战,代表名义不正。名义上讨伐蔡国,实则是讨伐楚国。: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新蔡一带。:溃散;溃败。

楚子:指楚成王(?—前626年),芈姓,熊氏,名恽。春秋时楚国国君,楚文王之子,前672年,楚成王弑兄夺位。楚成王在位期间,布德施惠,泓水之战大败宋,使楚国称雄中原。使:派遣使者。与:到。师:诸侯联军。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形容两国相距甚远。寡人:使者代表楚王,谦称。唯是:即使。风马牛不相及:即使马和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这句话的意思是齐、楚相距甚远,就像马、牛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吴楚材提到:“牛走顺风,马走逆风,两不相及。”《辞海》解释道:“牝牡相诱谓之风。”“马与牛不同类,不致相诱。”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淌水而过,这里的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春秋名臣。召康公:召公,周文王的庶子姬奭(shì),周武王死后,周公,召公辅政。“康”是谥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的开国君主。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通“汝”,你。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夹:从左右相夹持,引申为协助。辅:辅佐,辅助。:踩踏,引申为领土。这里指可用征伐的领土范围。:指渤海和黄海。:黄河。穆陵:地名,即今山东的穆陵关。无棣:地名,齐国的北境,在今山东无棣县附近。:裹束,包裹。:青茅。用来过滤酒。:进贡。:通“供”,供给。缩酒:渗滤酒渣,祭祀时的仪式之一:把酒倒在束茅上渗下去,就像神饮了一样(依郑玄说,见《周礼甸师》注)。寡人:古代君主自称。:责问,追问。昭王:周成王的孙子周昭王,南巡到汉水,因船底胶被动了手脚,导致溺水而亡。:责问。

寡君:臣子对别国君臣等称自己国君时所用的谦辞。:供,献供。:给予。

:军队临时驻扎。:地名,在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南。


原文: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shào)陵。①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齐侯曰:“岂不榖(gǔ)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邀]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②

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suí)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③

屈完及诸侯盟。④

译文: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诸侯军中去交涉,诸侯军后撤,军队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检阅军容。

齐桓公说:“这么多诸侯们一同前来,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迎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

齐桓公说:“我率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恐怕也没有用处!”

屈完(通过交涉,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注释:

屈完:楚国大夫。:到,去。:军队。召陵:楚国地名,在今河南漯河市偃城区东。

不榖: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恩惠,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通“邀”,约请,迎候。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屈辱,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

:指诸侯的军队。:安抚。方城:指楚国在北境修筑的楚长城。

:订立盟约。

3、文章解读:

文章中楚国使臣说,齐国和楚国没有利益冲突,齐桓公为何要大动干戈呢?管仲代替齐桓公回答说,楚国不向周天子进攻苞茅;还有当初周昭王南巡到达楚国,却没有回去,我们来追问这些罪名。

周昭王是西周时期的第四任天子,公元前977年在南征楚国的时候溺水而亡。中原人一直认为是楚国人在周昭王所乘坐的船上动了手脚,才致使天子落水身亡。然而,楚国人对此却从来不承认。

楚国使臣听了管仲的责问,不慌不忙地答道:“不进贡苞茅是我们的错,以后我们会按时纳贡。至于周昭王为什么没有回去,您恐怕要到汉水边上去问一问了。”

有些人认为,楚国承认不按时进贡的过错,是向周王室服软,将自己又降至诸侯国的地位。因为自从楚武王僭越称王,楚国一向的姿态都是和周王室平起平坐。

但是从楚使的态度来看,楚国并没有把是否进贡当一回事,毕竟这时候是公元前656年,周王室已经奄奄一息,“按时进贡”只是一句空话,说说无妨。而楚国使臣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则显示出楚国对周王室和中原各诸侯的态度。

一番唇枪舌剑之后,楚国使臣便回去了。

齐桓公将联军开拔到距离陉地不远的召陵,在这里安营扎寨,囤积粮草。这一驻扎,就是几个月。到了夏天,楚国又派了一名使者来到联军大营和谈。

楚国间隔这么久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是因为他们已经调动好了军队,做好了两手准备。谈得拢,皆大欢喜;谈不拢,就开战。

以齐桓公为首的中原八国诸侯率领联军进攻楚国,进入了楚国境内。楚成王派遣了一位使臣与联军交涉。与此同时,楚国也在暗中调动兵马,将入侵郑国的军队后撤,回防楚国。

有人认为,楚国能够及时行动,是因为获得了联军动向的情报。而情报的来源,很可能是齐桓公的宠信内臣竖貂。

《左传·僖公二年》记载了一件事:“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寺人貂就是齐桓公的宠臣竖貂。这个竖貂为了能够留在齐桓公身边,挥刀自宫,主动做了内侍。因为他善于阿谀,极得齐桓公宠爱。根据《左传》的说法,竖貂从公元前658年就开始在宋国的多鱼邑泄露军事机密。史书上并没有提及这些情报究竟泄露给了谁,但是这个“始”字说明,竖貂作间谍卖情报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从僖公二年开始,就一直在做这种勾当。

成语“多鱼之漏”指的就是泄露军事机密。

联军一直驻扎到夏天,楚国才再次派出使者前来议和。这名使者的名字叫屈完,是楚国的大夫。他与齐桓公见面,除了和谈之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观察联军的动向,对联军的兵力部署做出评估,以便为楚国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信息。

齐桓公明白屈完的目的,带着他一起检阅了联军的军队。(本篇内容)

齐桓公在楚使屈完面前耀武扬威,却碰了个软钉子。他知道如果真的打起来,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楚国固然要动用全国兵力拼死抵抗,联军也并不是坚不可摧。况且,远途劳师,每日的军需补给就耗资巨费,打不起消耗战。而楚国地域广阔,战争潜力很大,联军如果不够谨慎,很有可能重蹈周昭王南征的覆辙。因此,和谈是最利于双方的解决办法。

于是,屈完代表楚成王与中原诸侯缔结了盟约,史称“召陵之盟”。

召陵之盟是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第一次正面对峙。从态势上看,联军占据了上风,令楚国承认了周王室的天下共主地位,承诺向周天子进贡;但是联军要力压楚国,令楚国真正屈服,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况且,楚国只来了一名使臣,楚成王根本没出面,实则是楚国得到的利益更大。


三、学习感悟:

1、了解到齐桓公集结的中原诸侯与楚成王缔结“召陵之盟”的前因、过程和结果。历史事件(或者说语文课本上的关于历史事件的文章)都不能单单看这一个时间,应联系事件的前因和后果,才能更清晰的理解历史事件本身。

2、了解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的由来。知道了成语“多鱼之漏”。

3、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参考:

1、岳麓书社|阙勋吾 等 注《古文观止》

2、浙江教育出版社|钱素洲 译《古文观止》

3、新华出版社|牛冲 校注《注音详解·古文观止》

4、中华书局|葛兆光 戴燕 注解《古文观止》

5、百度|贴心的丘丘 学历史:乱成一锅粥的春秋

6、文章前面增加的内容参考百度和今日头条

7、图片: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