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30 16:04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940年,苏联建筑工人在本国的阿巴坎地区施工,偶然挖出了一座古代建筑群。
从文物的表现特征来看,它似乎并不是俄罗斯族的传统建筑。
这一消息很快吸引到考古学家的注意,通过反复对比考察,专家们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
这座古建筑的主人是汉人,甚至很有可能是一位知名的古代将军。
那么这位将军是谁,他为什么远赴苏联地区,建造这样一座宫殿呢?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苏联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暂时没有遭到德国的入侵。
在阿巴坎南8公里左右的地方,一家农庄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建,原本极为平常的一次施工,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故。
就在施工人员向下深挖时,他挖到了非常坚硬的物体。
地下挖出石头,是常见的事情。
但是当他仔细看去时,才发现这些石头的形状居然极为规则,甚至有的还刻有好看的花纹。
这件事很快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他们组成考古队,到达了阿巴坎。
从1941年到1946年,考古人员一直断断续续的挖掘,最终挖出了一个1.5平方千米的建筑群。
这个建筑群拥有一排排相连的房屋,加上中央的大殿,共20间房屋。
这种建筑风格从来没有在俄罗斯人的历史中出现过,考古学家第一时间断定,它不是本国建筑。
中央的大殿制式比较罕见,墙上设有7扇门,其中有两扇门上有铜制的铺首。
同时在中央大殿外,还发现了大量的瓦当,有一片瓦当上出现了几个规整的汉字:
天子千秋万岁长乐未央。
如此几乎可以断定,这片遗迹的主人并不是俄罗斯人,而是我国古人。
首先,大殿呈现四方形,这种建筑形状符合我国古代建筑的样式,而与俄罗斯族建筑相差很大。
其次,俄罗斯族的古代建筑不设双铺首,但是我国古建筑都会在门上设计铺首。
即使是到现在,很多农村建筑依然会在门上设置铺首。
第三,在瓦当上书写汉字,也是我国特有的建筑元素。
先秦时期,古人会在瓦当上雕刻好看的花纹或者具有特殊意义的图案,到了汉朝,这一习俗发生了变化。
汉长安城的瓦当上可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而除此之外,大多数人家的瓦当上则改为刻字。
从这点大致可以推算,这座宫殿的最早建成时间,可能是汉朝。
再看瓦当上的文字,其实更能印证宫殿的形成时间。
“天子”的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千秋万岁”这个词最早出现在《韩非子•显学》,这本书编于战国后期。
“长乐”和“未央”这两个词原意指“长久快乐”和“未尽”,但它同时还代表长乐宫和未央宫。
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为汉代三宫,始建于汉高祖刘邦。
建成后,刘邦主要居住在长乐宫,而之后的西汉皇帝则主要居住在未央宫。
如此再看这句话,可以大致推断出,宫殿的主人在赞颂大汉天子。
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
打开历史地图会发现,西汉时期位于南西伯利亚的阿巴坎,是坚昆人的活动范围。
后来匈奴单于冒顿占领了这里,所以在汉人看来坚昆地区也成了匈奴之地。
考古学家试图从历史资料中找到阿巴坎宫殿的主人,于是一个叫李陵的人,慢慢进入人们的视线。
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曾率军攻打匈奴,后归降匈奴,被任命为右校王,管辖的领地刚好是坚昆地区。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考古学家根据宫殿的格局、瓦当上的文字和两千年前的历史资料,初步推断出这座宫殿的主人正是李陵。
在历史上,李陵是一名充满悲情的人物,他被匈奴俘虏后,身份一下从西汉将军转变为叛徒。
但值得注意的事,《史记》编纂者司马迁宁愿遭受腐刑,也坚持称他有国士之风。
那么李陵到底是怎么被俘虏的,这座宫殿背后,又隐藏着什么历史事件呢?
李陵的爷爷是鼎鼎大名的飞将军李广。
李广一生与匈奴为敌,《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意思是李广是身世清白的子弟,以这种身份入伍从军,抗击胡虏。
在汉朝,良家子和外戚是两个非常庞大而针锋相对的势力,互相看不顺眼。
汉武帝时期,外戚的权力要强于良家子。
外戚中征讨匈奴的两大扛把子人物卫青和霍去病更是名留青史,成为中国历史上名望极高的将领。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缨,才得一个前将 军的官衔。
大军出征前,汉武帝授意卫青谨慎使用李广,他觉得李广命数不好,年龄大,难堪大用。
大军到达匈奴领地后,很快查清了对方的屯居之地。
按理说李广作为先锋,应该先带兵冲击。
但是卫青将李广撤走,把他安排在了右路,由公孙敖接替前锋的位置。
敲定好战术分配,李广率军与大部队会合,他因为没有向导指路而耽误了日程。
在卫青的追问下,李广羞愤难当,自刎而死。
李广自杀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他有三个儿子,前两个早早去世了,只有三儿子李敢在军中任职。
得到父亲自杀的消息,李敢认为是卫青逼死了父亲,于是趁机刺杀卫青,结果刺杀失败。
这次刺杀属于以下犯上,罪至杀头,但是卫青没有声张。
霍去病得知此事后,对李敢怀恨在心,找机会一箭射杀了他。
李广去世的第二年,官至丞相的族弟李蔡忽然以侵占汉景帝陵墓的罪名被捕。
李蔡被捕后,不愿遭受酷刑,也选择了自杀。
此时李家只有李陵在军中任职,这位李家在朝廷中的“独苗”,注定背负着极大的压力。
他既要在外戚当权的环境下保住自己的地位,也要想办法重振家族。
由此,李陵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日俱增,这为他后来兵败埋下了伏笔。
汉武帝没有为难李陵,认为他跟曾经的李广一样勇猛,所以有意提拔他。
李陵确实有李广的勇猛,甚至军事才能也十分亮眼。
但他同时也继承了李广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这是他兵败的又一伏笔。
公元前99年,在卫青和霍去病离世后,汉武帝又准备征讨匈奴。
于是派自己的小舅子李广利为将,带着赵充国和李陵攻打匈奴。
李广利是卫青之后的外戚领袖之一,但作战能力非常平庸。
因为判断失误,被匈奴团团围住,如果不是抗匈名将赵充国拼死护他突围,李广利定会被杀或被擒。
而另一边,李陵不甘心屈居人下,数次请命,想率领一支队伍吸引匈奴的注意力,减轻李广利的压力。
汉武帝知道他立功心切,但是不想给他兵马。
经过几番推脱,终是磨不过李陵三番四次的请求,给了他5000人马。
但这5000人马中并没有善于冲锋的骑兵。
这里之所以单独提到骑兵,是因为在古代战场中,骑兵机动性强,冲击力也猛,往往有出其不意的正面效果。
而匈奴作为游牧民族,骑兵的比例很高。
李陵的兵马都是步兵,以此对抗匈奴的骑兵,属于先天配置不足,很难讨到好处。
李陵到达匈奴领地后,即接到了进攻的命令,于是一路行至浚稽山附近,遭遇了大股匈奴。
靠着5000步兵,李陵与匈奴数次搏杀。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陵手下的人马也慢慢减少,兵器更是不够用。
他退守至一处山谷,等待援军,不料援军没等到,军队内部先出了叛徒。
一名士兵跑到匈奴军队,将汉军兵少粮乏的消息和盘托出,最终让匈奴改变主意,从一开始的暂避锋芒改为全力进攻。
班固在《汉书》中提到这场战斗时表示:战一日数十合,犹再伤杀虏二千余人。
在人数、兵器数量、兵种都属于劣势的情况下,李陵能保持不败,还能在每次交战都杀敌数千,可谓是十分勇猛了。
可是他没有等到援军,最终在匈奴的围攻下被俘。
李陵被俘虏的消息很快传到长安,令汉武帝大为震怒,群臣也察言观色的加入声讨李陵的阵营中,朝野上下一片骂声。
司马迁则觉得李陵靠5000人硬扛着8万匈奴,能连续数天不败,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战绩。
另外李陵为人诚实,对国家的感情是有目共睹的。
他完全可以自杀博得好名声,但是却选择被匈奴俘虏,应该不是真正投降,而是等待时机再杀匈奴。
司马迁的观点让汉武帝更为恼怒,随即下令将他关押起来,并以腐刑处置。
即使是这样,司马迁还是支持着李陵。
到了第二年,汉武帝的怒气渐消,再去看待李陵投降一事时,已经不似之前那般冲动。
他派公孙敖带小股兵力潜伏至匈奴的领地,想办法解救李陵。
公孙敖到达匈奴领地后,并没有见到李陵,而是抓到了一个匈奴士兵。
听说李陵正在为匈奴练兵的消息,随即调头回长安,向汉武帝禀报了这件事。
汉武帝大怒,随即诛杀李陵全族。
李陵得知灭族的消息后痛哭流涕,后来汉朝使臣来匈奴时,他质问对方:
为什么我率兵攻打匈奴,却没有援兵救我。我被困此地,你们又要杀我族人?
使臣将公孙敖传回长安的消息说了一遍,他即仰天长叹:帮匈奴练兵的是李绪,不是李陵。
此事真相大白,但已无济于事。
李陵满门被斩,已无家可归,在汉地或匈奴之地,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区别。
他作战勇猛,在匈奴军队中威望同样很高,投降匈奴后,慢慢得到单于的重用。
对方不但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还封他为右校王,掌管坚昆地区,阿巴坎就是其中一块领地。
公元前90年,李陵曾带着3万匈奴追击汉军,而且这一追,不知不觉就到了浚稽山。
浚稽山是李陵兵败之地,他对此地极为熟悉。
善于用兵同时又熟悉地形的他,却在这里转了好几天,最终无功而返,可见他从心底不愿意与汉军为敌。
这种心态也在后来再次印证。
苏武是西汉使臣,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因匈奴内战而被扣押。
公元前81年,大汉与匈奴和亲,双方关系缓和,苏武终于迎来了回到汉地的机会。
李陵与苏武同为身居匈奴之地的汉人,多年来关系很好,他置办酒宴为苏武送行,酒酣之际忍不住感慨:
我为大王抗击匈奴,终因为兵断粮绝被动归降,坏了我一世名声。如今家人被大王处死,纵使我有心报国,也没有机会了。
苏武回到汉地后,李陵继续在匈奴领地生活,一直到公元前74年去世。
在《史记》《汉书》的记载中,很客观地记述着李陵的生平过往。
好像他的一生,从投降匈奴后就戛然而止,没有好坏,也无所谓褒贬。
2000年后,俄罗斯人在阿巴坎地区发现了一座规模较大的遗迹,似乎是李陵生活过的地方。
而瓦当上那句“天子千秋万岁长乐未央”,也暗示着原主人的事汉之心和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匈奴帝国境内,为何会有大量汉朝军民?》澎湃新闻
《李陵:有志难酬,有口难辩》环球人物
《复盘西汉大将李广家族:三代人的悲剧》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