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24 21:12
明月照东坡
——诗词故事之苏轼
苏轼简介
九百四十八年前的中秋夜,苏轼和着一杯离别之苦、相思之意,吟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此,千里相思能对月,自此,中秋再写已无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离别相思一轮月
公元 1076 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被贬密州的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本词有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当时,苏轼双亲均已亡故,与其弟苏辙有七年未见,属有亲难聚之苦;亡妻早逝,十年难忘,有挚爱永别之疼;因外放为官,此时,离京已有五载,为仕途茫茫之忧。
词中有“此事古难全”的无奈,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洒脱,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
写尽人间悲欢,道尽心中期盼;自此那轮高悬千古的明月跨越了时空——古今可对望,天涯若咫尺。
下面我们从苏轼的亲情、爱情和事业来了解他坎坷传奇的一生。
手足难聚离别苦
苏轼与苏辙(字子由,小苏轼三岁)既为兄弟,亦是知己,两人一生相伴、诗文酬唱、患难与共。
少年时期,兄弟俩从小跟随父亲读书,又一同进士及第。“风神俊秀、芝兰同芳”。史载子由“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苏辙言,"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
苏轼亦云,"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
苏轼与苏辙
1061年,十一月,苏轼赴任凤翔签判,苏辙一路相送,路过渑池时,苏辙写下《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和作《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雪泥鸿爪” 的成语由此而来。
中年时期,两人各自为官,聚少离多。
1071 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请求外任,一是想远离当权党羽,二是想和苏辙靠近一些。然,事与愿违,在陈州与苏辙短暂相聚后又各分东西。
1076 年中秋节,苏辙约好与苏轼一起过节但因事未到,苏轼在密州写下这首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对苏辙的思念。
次年中秋节,苏辙赶到徐州与苏轼团聚,分别时苏辙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苏轼也写诗文表达不舍。
1079 年,“乌台诗案”爆发,苏轼被关入狱,苏辙冒死向神宗皇帝上奏愿以自己官职赎罪,苏轼以为自己死罪,写《狱中寄子由》,最终苏轼被贬黄州,苏辙被贬郓州。
1093 年,苏轼被贬惠州,家小托付给苏辙。
晚年
1101 年,苏辙给兄长去信准备在颍川置业长住并邀请苏轼,苏轼选择葬地在嵩山以便和苏辙在一起。
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北归途中病逝于常州,没能和苏辙见上最后一面,苏辙悲痛为其撰写墓志铭。
1112 年,苏辙逝世,临终时叮嘱子孙将其遗骨安放在哥哥苏轼墓旁。
苏轼与苏 辙
父亲苏洵给他们兄弟俩取名中就已暗藏深意:轼,马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辙,马车辗过留下的车轮印。意在希望直爽的兄长苏轼与低调的弟弟苏辙相互扶持,才能免去灾祸。
苏轼苏辙兄弟俩做到了,的确也没辜负父亲拳拳之爱。他们一生始终相持相依,创下了文学史上手足之情的光辉典范。
挚爱永别疼心扉
1054年,19岁的苏轼娶了16岁的王弗。王弗安静、聪敏、端庄、贤淑。苏轼读书时,她常陪伴左右,苏轼偶尔遗忘,她会轻声提醒。两人夫唱妇随,如胶似漆。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王弗常于屏风后听他与客人交谈,事后给予苏轼对人对事的建议,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
1065年,王弗重病不治去世,年仅27岁。苏轼肝肠寸断,亲手安葬她,并在她的墓旁种植三万株松树。王弗去世十年里,苏轼常常梦到王弗。1075年苏轼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悼念她,其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感人至深,千古传颂。
江城子
王弗去世三年后,1068年,苏轼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王闰之性格温顺,知足惜福。
她陪苏轼经历了许多风雨,如在密州遭遇旱灾、蝗灾时,一起奋战在救灾第一线;“乌台诗案”时,陪伴在苏轼身边;苏轼被贬黄州后,与他一起喂畜躬耕养蚕。她与苏轼相伴25年,1093年去世。苏轼悲痛地写下悼文:“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苏轼去世后,弟弟苏辙将他与王闰之葬在一起。
1071年,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在西子湖畔邂逅了12岁的王朝云,她当时是名歌妓。王朝云聪慧灵敏,仰慕苏轼才华,后成为苏轼的侍妾。
她是苏轼的红颜知己,懂苏轼的“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吟诵“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她能领会其中情感。苏轼晚年被贬惠州,其他侍儿姬妾陆续散去,唯有朝云不离不弃。
1096年,王朝云在惠州染上瘟疫去世,年仅34 岁,苏轼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并为她筑六如亭。此后苏轼不再续弦,直至鳏居而终。
三段婚姻
仕途多舛志高远
苏轼的仕途可用“早期仕途顺利,中期屡遭外贬,后期仕途坎坷”来概述。
1057年,苏轼与苏辙随父进京应试,同科进士及第,文名传遍京师。1061 年,苏轼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入第三等,不久后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任上关心民生,改革“衙前之役”等,展现出一定的治理才能。
1069 年,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反对变法,写下《议学校贡举状》等反对意见,让变法派不满,被任命为开封府推官。后屡遭外贬。 1079 年,“乌台诗案”爆发,差点丢了性命。晚年,苏轼因对司马光废除所有变法包括有利条款发出不满声音,又遭旧党诬告打击。
1091年 - 1093年,苏轼曾短暂被召回京城,随即又被派到地方任职。1093 年,高太后病逝,宋哲宗亲政,新党上台打击旧党,苏轼被贬到宁远军、惠州乃至于海南儋州。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得以北返,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 年)病逝于常州。
仕途坎坷
苏轼无论境遇如何,都能做到进退自如,宠辱不惊:在朝廷为官时,他能积极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和百姓做事;当被贬到地方时,也能安心做好地方官,为当地的发展贡献力量,不会因仕途的起伏而患得患失。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和追求。
明月皎皎照东坡
我们大多人认识苏轼应该是从“明月”开始的。前面我们看到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被贬密州时写的千古名篇,而后,被贬到黄州的苏轼在1082年中秋又写了《念奴娇•中秋》。
这首词意境恢弘广阔,风格清新豪迈,显示出苏轼词独有的豪迈飘逸的艺术风格。当时,政治处境仍然没有得到改善。为了排遣个人政治上的失意的苦闷,为了摆脱庸俗污浊的现实,于是他越发热烈追求那超凡的清空境界。
念奴娇•中秋
苏轼自爱明月,因其心如明月、品如明月,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更如皓皓明月照澈古今!
面对多次被贬谪的困境,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能迅速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生活。在黄州时,他能于东坡之上享受田园之乐,还写下了《赤壁赋》等千古佳作;在惠州,他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也能保持乐观的心态,坚持著书立说,开展文化教育。并忠于职责,积极理政,如在密州治理蝗灾、旱灾、在杭州疏浚西湖等。
赤壁赋
只有乐观直面生活的人,在文学艺术上才有卓著成就。
文学成就
诗词方面:诗歌:苏轼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社会政治、民生疾苦、山水景物、田园风光、咏物、和陶诗、题画诗等诸多方面。其风格多样,或清新豪健,或清旷闲逸,高风绝尘,与黄庭坚并称为 “苏黄”,诗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贡献。他打破了传统词以婉约为主的风格局限,开创了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的代表并称为 “苏辛”。散文方面:苏轼的散文成就颇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写议论文,内容有的放矢,言辞剀切沉着,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形式活泼,夹叙夹议且兼带抒情;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将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完美融合;其词赋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成就,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并融入新的特色。
书法:苏轼擅长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 “宋四家”。
绘画:苏轼亦擅长文人画,特别擅长墨竹、怪石、枯木等,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皓如明月
苏东坡的一生,是文学与人生的完美结合。他皓皓如明月,高悬千古,照耀神州!
声明:本文文字内容参阅史献及网络资料,参有个人解读,仅供参考视频为原创视频,图片素材来源网络进行二次创作